EN

人民性与现代经验:吕胜中个展“上世纪”研讨会(一)

时间: 2015.12.10

2015年12月5日至6日下午,“上世纪”主题研讨会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四层展厅成功举办, 此次系列研讨会由芝加哥艺术大学教授巫鸿作为学术主持,今日美术馆主办。

5日下午第一场主题 人民性与现代经验 由舒可文主持,参与研讨会的嘉宾有: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芝加哥艺术大学教授巫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学院教授王明贤、当代艺术家王音、艺术家策展人欧宁、研究学者鲍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林一林及策展人苏磊。与会嘉宾从各自不同身份与角度出发,结合吕胜中的个展深入讨论了“人民”、“民间”等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被置于不同语境中时在艺术与美学上所被赋予的不同观念。作为一种政治美学色彩的人民性,其内在的复杂与多层级性在当今社会语境之中是值得被探讨和延伸的,它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新的人民主心骨所必需依托的文明底蕴。

【第一场主题】上世纪:人民性与现代经验

首先,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进行简短的嘉宾介绍和开场白。随即本场研讨会的主持人舒可文对于研讨会的论点以及为什么将人民性与现代经验进行讨论,她指出这次研讨会不是直接讨论吕老师的作品,却是从吕老师自己工作当中接触到的一些问题延伸出的。此次吕老师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题目是上世纪,为什么选择上世纪作为题目是值得被探讨的。与此同时,她将人民性的概念进行时间和历史上的梳理: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是人还是民或者百姓,这个政治维度在历史当中没有真正间断过,民的概念在不同的形态在历史当中保留它的痕迹。现在政治美学在上世纪以政治神学的方式出现,是不是能够衔接着中国民本的传统,或者对民本传统进一步推动或者否定,这是值得讨论的。

关于人民性与现代经验的话题是巫鸿教授一直关注与讨论的话题方向。巫鸿教授将“人民”从一个传统的儒家概念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角度进行现代概念的转化过程进行概述,他谈到三本书可以很全面阐释这个概念:《人民至上》、《想象人民》、《群众心理》,从人民当家做主到人民共同富裕, 他认为群众这个词如何作为现代概念如何讨论,对于20世纪的革命政治的准备很重要。在20世纪初让玛丽 勒庞的《群众心理》被翻译成中文也给世界造成了影响,20世纪正是群体出现,群体示威人民罢工。群众的情感是一种去个性化的形式,让玛丽勒庞在《群众心理》中谈到“我们将要进入的时代本质是人群的时代。”这句话在上个世界便被起冥冥之中有一种先知的意味。他同时建议年轻人一定要去读毛主席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果年轻人还没有看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必须要读,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艺术把社会主义道路是很重要的文本。

王明贤指出,三十年来吕胜中老师坚持将民间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创作形式并且现在成为实验艺术很重要的人是令人非常感慨的。他谈到空间生产和文化生产跟人民性的关系,同时,他指出巫鸿老师所谈到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艺术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在今天的体现。

策展人鲍栋先从人民性谈起,他认为人民是一个政治话语,吕老师的创作是更具有民间性质的。他所关注的是吕老师的工作方式在中国今天这个语境之中总会联系到乡土的词汇。最早的概念是鲁迅的乡土文学。鲍栋将艺术家吕胜中和郭凤仪做了很好的比较,鲍栋认为他们有意而为之的很好利用民间的资源,不是民间的一员,而是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精英的角度是精英落到民间的一种表现,民间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同时农民的词汇在今天越加丰富:例如屌丝、杀马特,他认为郭凤仪与吕胜中老师的区别在于现代性的资源利用他们是另类的现代性还是反现代性,是值得探讨的。

吕胜中谈到,接触民间艺术是从被文化部拍到山东创作一件民间作品从而接触民间艺术,他坦言当时特别的主动去关注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从农村出身。当时最大的愿望脱离农村。上了大学以后,就是觉得能学在主流里边的艺术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事情。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浸染,80年代开始反对传统东西,感觉在民间性与当代艺术之间找到了一种可以连接的文化纽带。这种纽带使得他成为创作当代艺术的人。这种信念是他的创作态度。

作为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展览策展人的苏磊,探讨了对文化模式的看法。他认为在历史过程中,文化模式经历了由态度成为形式,到关系成为形式,并预言了未来将发展为逻辑成为形式的模式。

林一林认为关于人民的概念对中国人很大。他说自己的名字与此有关系。他谈到80年代之后吕胜中老师的创作农民的形象消失转化了。开始用民间替代这个词,他谈到很重要的油画民族化的问题,人民作为艺术对象形式的载体,油画民族化成功体现在赵无极,罗中立的作品中,人民作为一种内容与形式一起消失,因此上世纪的标题是托邦乡愁和对中国现代化精神缺失的补给。

艺术家王音谈到山东的莫言老师,“东北乡“作为在开放的文学现代视野下成为了故乡的概念。他认为,故乡是在出走之后才存在的东西。他觉得吕老师的作品具有民间性对应着50年代的新年画运动,作品是简化之后的图像。

欧宁谈到农民开始成为杂志封面代表者人民开始当家作主,人民通过媒介政治建立其政治合法性,上世纪发现人民成为主体但一直没有落到实处。他认为,人民成为历史主体要获得自己话语权判断力才是真正主体。阶级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阶级意识并没有,差异化是客观存在现实,你把自己如何归属是不存在,尊重阶级存在抽调阶级意识,尝试新主体性建立才是重要的。他谈到托尔斯泰的“阶级异装癖”是主动抹平与农民阶级的区别,合理主体性建设,显示托尔斯泰没有阶级态度。能够互相激发社区艺术实践。

吕胜中在研讨会的尾声说,“我无权说只为自己做艺术”,为大众服务的艺术更为善意。作为艺术家,他欣赏年画这种艺术形式——人人家中都有画展,从业者多,观者多,过了时日就撕去,不求永恒——他称其为“桃花源般的”艺术境界。今天的话题引人思考,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主持人舒可文作为结束语谈到:吕老师作品与思考重点所谓研究民间,民间的概念,今天民间是审美趣味和样式发生变化。吕老师民间,新年家家画展贴剪纸明年接着做,是一种生活空间,艺术是一种那样方式被创造,参与着每家户的生活,真正人民性不是选取什么样式,在此语境下,心目中民间是曾经有创造性的,人人可参与的生活空间。在今天这种资本主义标准模式下,民间自发空间已经被改变,这个讨论把问题打开了而不是得到结论。

文、图/今日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