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为中国设计”专题一丨新中国不灭的记忆:中央美术学院与国徽、政协会徽、共青团团徽设计

时间: 2018.5.4

每件经典设计作品的背后都凝聚了反复推敲的心血,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难忘记忆。作为国家的标志和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早已是铭刻在人们心中的经典图案。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政协全体大会通过了国旗设计方案和国歌词谱,却唯独没有公布作为国家“门面担当”之一的国徽图案。

因为长时间无法选出合适的方案,受中央之命,负责征集国徽图稿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原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都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由张仃、周令钊、张光宇等人组成。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由梁思成、林徽因、高庄、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人组成。

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在1949年提出了5个与政协会徽相似的国徽设计方案。后来在第二版设计中加入了天安门图案。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的早期设计方案以玉璧为主体。1950年6月11日,国徽组召开会议,对中央美术学院提出的“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最后,会议原则上通过了以天安门为主体来设计国徽图案。

后来两个设计小组都提出了多种方案。经过反复比较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形象最终确定如下,它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其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在国徽图案诞生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枚标志诞生于1949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和张仃等人设计。这枚会徽由红、白、黄、蓝和金五种颜色组成,在整体上吸收了前苏联标识的设计手法及中国传统绘画“线”的表现语言。

一颗五角星、齿轮和麦穗、四面红旗和缎带、中国地图和地球、“1949”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图案。整个图案庄严富丽,具有深邃的政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大联合”。

2016年10月,受全国政协办公厅委托,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的直接领导下,由杭海教授带领设计小组,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进行了设计规范。

如果说,国徽彰显大国气度,政协会徽描绘锦绣未来,那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则饱含无限希望。
5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青年团组织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共青团团徽设计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等人负责的团徽设计几经波折,最终在中央领导的批示下,于1959年5月4日,五四运动40周年纪念日当天公布。团徽设计由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光芒,以及写有“中国共青团”5字的绶带构成,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但这些经典的徽章设计却早已印刻在了人们心底,永远不曾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