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个外国朋友问我博览会的情况,结果他发音不准,把博览会读作了“破烂会”,仔细一想,这发音对于今年的博览会来说,倒还真有几分神似。这才有了我下面的一些胡言乱语。------题记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其实在07年的国内秋拍之时已经显露了出一些问题,市场价格的无序和买家的趋于理性已经让整个艺术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0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问题已经成了国内外艺术专业人士重要讨论的一个话题。当然这跟今年世界金融危机不无关系。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至今所呈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单单是今年经济问题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中国艺术行业各个环节之间的营养不良所造成的,比如艺术家创造力的不足和艺术理想的腐化,批评家的失语和责任缺失,画廊老板对金钱和艺术之间关系的处理的不平衡,大的投资型收藏家对市场的蛊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才刚刚开始起步。
艺术博览会是整个艺术市场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艺术市场发展的一个晴雨表。艺术博览会数量上的增多是艺术市场繁荣的象征,而博览会之间质量的竞争是艺术市场走紧的一个标志。今年9月两大博览会的举行,是08年下半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轨迹。两大博览会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了艺术界人士议论的一个焦点,艺术品交易的最重要平台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各方说法不一。皮埃尔的离开曾引起艺术界的一时轰动,那时候大家纷纷猜测“上海当代”的是更名还是消失,如果没有“上海当代”,“艺术北京”的重要性或许会拔高一个台阶。而今年“上海当代”的如期举行,“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的压力依然没有减少。从跟CIGE之间的竞争到跟“上海当代”之间的角逐,焦点的转移无疑也有时间重合的压力(都在9月),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去年“上海当代”的盛大开幕和成功闭幕,对今年的博览会依然构成威慑。今年的两大博览会现在都已经结束,整个艺术界对两者之间的较量也已经心中有数。在跟艺术界一些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们的大多认为,今年的“上海当代”一般,没有去年的气势;今年的“艺术北京”有了进步,但是跟大家的期望之间依然存在一时难以解决的距离。两个博览会相比而言,各有特色和不足。
关于“艺术北京”
此次“艺术北京”依然是董梦阳式的,跟董梦阳本人一样,刻苦努力,理想坚定,但是缺少一些号召力。执行总监董梦阳对“艺术北京”一直充满理想,他的努力在艺术界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努力跟成功不一定成正比。
这次博览会之前因为皮埃尔离开“上海当代”,使艺术界一度将目光和期望投给了“艺术北京”,一时间闹的沸沸扬扬,这多少增加了人们对“艺术北京”期望的耐力,都希望今年的“艺术北京”可以给人一个崭新的面貌。“艺术北京”的自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艺术北京”并没有给人们一个的完美成绩。“艺术北京”VIP开幕式的时候,排起的长队倒是让很多人觉得今年的“艺术北京”比较有气势。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观众越来越少,藏家越来越少,难免有些冷清。到9号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乘机去了上海。
在艺术北京最后一天,我仔细转了整个展厅。觉得这次博览会有几个方面值得提一下。一,参展的画廊中,在国内比较知名的画廊只占整个参展画廊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次参展国内画廊档次不够。参展画廊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博览会的品质。二,国外画廊所占的比例太少,大概也在四分之一左右,本土画廊偏多。三,参展画廊选择的艺术家过于一般,没有什么新意。如果说参展画廊的品质是博览会的外形的话,那参展的艺术家就是内容,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对藏家的吸引力。四,以上三点使得此次展览的销售不是很理想。一些画廊老板抱怨没有卖出去作品。但是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艺术北京”在服务和整体包装,还有销售上都有提高。尤其值得指出的,今年的“艺术北京”推出了“影像北京”,这对中国当代影像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去年,艺术界一些评论对影像艺术的发展表示了很大的热情,但是结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影像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个时候“艺术北京”单独推出影像单元,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据说,明年的“艺术北京”将加大对“影像北京”的关注,可能会单独做一个博览会。总的来说,今年的“艺术北京”虽然不是让我们很满意,但是依然让我们对明年的它充满期待。
关于“上海当代”
上海当代在经历了艺术总监的人事调整时候,已经让人们开始怀疑这次博览会的生命力。去年的“上海当代”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人们对今年的“上海当代”的期望值很高。从整个博览会的展览情况来看,今年的“上海当代”不如当年,也没有给人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整体气势下降很多,从宣传到开幕式的举行,和对参展画廊选择的态度都变得较去年“温普林和”。去年对画廊和艺术家的选择有点“咄咄逼人”,来的观众可谓是人山人海。二,参展画廊的整体水平没有去年好,虽然今年参展的中国画廊比去年多起来,但是这种本土化并没有获得中国艺术界的更多好感。三,参展作品较去年的水平也有下降,或许是因我本人视觉疲劳和加上对这次博览会的期望过高,觉得整个参展作品并没有多少新意。如果说有新意的话,就是室外的大型装置,但是据说这些装置并没有引起收藏家的过多关注。观众对此也少有问津。这也说明这些室外大作品并没有给博览会“锦上添花”。四,普遍反映“上海当代”的藏家也不如去年,销售平平。只有少数画廊的销售比较好。五,此次“上海当代”推出了采用“惊喜的发现”,选用11位亚太地区著名策展人来推荐优秀作品,但是推荐的作品并没有给人多少惊喜。如果说有惊喜,也是这个创意者本人自己惊喜而已。总之,这次“上海当代”给人的感觉也是一般般。
艺术北京VS上海当代
人们总是拿“艺术北京”跟“上海当代”比较,而拿“上海当代”跟“巴塞尔博览会”比,由此我们看到艺术界对“上海当代”的期望。但是在展览开幕后,我听到更多是说,“今年的博览会不如去年”,还有的说,“今年的比‘艺术北京’强点”。观众已经不再讨论“上海当代”和巴塞尔之间的关系,而是讨论它自身的进步和倒退,以及和“艺术北京”之间的比较。这无疑会让人对明年的“上海当代”充满了不确定。明年那些国外画廊还会不会来这么多,国外顶级画廊还会不会有高度的热情来参加,国外藏家还会不会来这里淘金。在藏家方面,“上海当代”比“艺术北京”优势的地方是,前者国外作品比较多,所以国外大量藏家会来淘金和检漏,这和顶级画廊形成互动,这也是去年上海当代让人觉得成功的原因,今年的这个优势并不是很明显,顶级画廊和顶级藏家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如若其中一者缺位,另一者也会缺少热情。
今年的艺术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萧条,整个当代艺术都没有先前的繁荣,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不协调,更让收藏家不敢随便“亮资本剑”。
从两个博览会整体来看,“上海当代”虽然没有去年的气势,但是比“艺术北京”的整体水平还是要高。但是我想如果给两者的未来做个评价,我还是更偏爱“艺术北京”。这是因为,“艺术北京”是本土博览会,展览的重点在国内,而上海当代不过是将国外的博览会放在中国“巡展”而已,后者的成功是招呼更多的国外顶级画廊和顶级藏家来上海交易,但是这些交易成功的背景除了主办方的关系网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提升,使得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充满期待。但是我们都知道,画廊是来卖作品的,找藏家的,藏家是来找作品的,找顶级画廊的。而在这里顶级画廊和顶级藏家多已经熟悉,新的面孔并不会多起来。去年的成功举办因为是首次,皮埃尔等人较强的号召力,一些参展画廊作品价格降低,藏家检漏,但是这种交易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价格的全球统一使得一些人没有必要来这里交易。另外针对藏家资源来说,中国国内的收藏群体并没有形成,而且现在当代艺术价格的一路飙升使得一些刚刚踏入收藏界的中国藏家望而却步,如果“上海当代”的参展画廊期望找到新的中国买家,似乎有些奢望。所以“上海当代”是国外艺术品在上海的巡展式的销售,一旦某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出现问题。而“艺术北京”就不同,我之所以对“艺术北京”依然充满期望,是因为董梦阳一直谈到自己的坚持不懈。这种不懈的劲头当然不能是博览会成功的根本原因,但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艺术北京”在不懈的精神动力下,对团队能力的加强和藏家资源的整合、挖掘本土优秀画廊以及优秀的艺术家等方面努力的话,我想艺术界对“艺术北京”还是充满希望。
另外,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中心在北京,上海的艺术氛围相对来说缺少活力。打个比方说,同样是画画的,上海的应该是画家,北京的是艺术家,上海的藏家是藏家,北京的藏家是炒家,我并无意贬低任何一方,只是觉得上海的文化氛围比较“低调”,上海艺术家属于内向性的,而北京的艺术家比较喜欢交流,所以比较外向。很多都觉得“艺术北京”跟“上海当代”存在不小的差距,我想这是事实,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本土的博览会肯定不会是“上海当代”。现在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能构成我们对本土博览会轻视的原因。中国博览会之间的竞争依然是本土的几个博览会之间的竞争。我们在感谢上海当代给我们美好印象的同时,也不得不怀疑这个“中西合璧”的集合体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强。
诚然,中国本土的博览会确实做的一般。如果可以在参展画廊的品质上、展览作品的质量上、藏家资源的整合上等方面多些努力,对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不断推出新的艺术和新的艺术家,才会更多的吸引藏家的关注,让博览会充满活力。
今年两大博览会的集体“萧条”,都有一个共同背景就是艺术市场的一些不确定性。但是作为博览会主办方来说,环境是一样的,如何做出合适的调整,如果将博览会的影响做到最大化,如何真正做好一个博览会,这才是他们要思考的。抱怨只属于弱者。9月17日,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秋拍开槌,为全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秋季拍卖拉开帷幕,这一槌敲的有点狠,在这一专场拍卖中,共上拍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当代艺术作品共计212件,成交率为65%,总成交金额才5882.794万元。所以明年的艺术市场或许更糟糕,这些对于博览会之间的竞争可能只是动力不足,但是我想“艺术北京”与“上海当代”之间的竞争依然不会因此而消失,所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