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背景:顶级艺术作品开始接受市场的自主调节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04年开始到现在几乎是一路飙升,直到07年秋拍时才有迹象表明,市场过于膨胀。笔者曾在今年四月份撰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将进入“抛售时代”,以前是艺术家以各种合作方式“抛售”作为商品的艺术品,市场差不多饱和后就开始了藏家的抛售。我们都知道艺术品不仅仅是商品,更重要的它是审美产品,买家购买艺术品时固然要考虑到作品的审美品质。而市场的骤然升温普林使得艺术家也有些措手不及,就如一个外国藏家说的一样,“现在市场好了,谁不想捞一把”。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综合比较世界其他国家的顶级艺术家作品价格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暴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艺术品本来就是奢侈品,尤其高端艺术品更是资本游戏中的虚拟商品。朱其曾撰文批评说“天价做局”的艺术品市场,但是艺术品进入市场运作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在我看来,这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初级阶段的表现,同时也是在中国整个经济政治地位背景下的产物。之所以天价做局,是有局可做。艺术市场中的这些“馊事”,参与者大多是心照不宣的,在这个网络时代,阳谋往往更能检验人的智力。初级阶段的市场暴涨必然会有个回落的时候,在08年春拍过后,大有秋风瑟瑟的感觉。如香港苏富比秋拍的首场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中上拍的47件作品,只是售出了28件,成交率为59.6%。当代中国艺术市场过去五年经过了惊人的成长——苏富比全球总成交价从2004年的300万美元到2007年的1亿9400万美元,此次秋拍明显放缓。笔者跟一些知名艺术经纪人聊天时,他们大多谈到买家有些谨慎甚至消失了。这肯定跟今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但是即使没有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一样会放慢速度,并接受市场的自主调整。
影响艺术市场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大概有三个,一个是艺术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水平,艺术市场的繁荣是经济市场的繁荣之后。二是艺术消费者的文化艺术水平,这是有艺术品所具有的双重性造成的。三是艺术家作品作为高端商品的质量,也就是说艺术水准和审美层次,数量。其中,艺术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并不是构成现在艺术品市场疲软的根本原因。记得去年跟艾未未做访谈谈到艺术品价格上涨和下降,他说,艺术品价格跟猪肉上涨没有什么区别,都有人哭有人笑的。不仅仅是艺术品如此,股市也如此,现在股市状况不好,全球经济危机,但是总有人会觉得这是个投资的机会,比如像股神巴菲特,他长线投资,即使股市下跌只要他不抛售手中的股票,他的资产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艺术品本身的精神特性决定了它不会是大起大落的,即使我们现在看到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是即使再跳水,这些占据顶级艺术市场的艺术家作品依然在一定时期内是市场的主要交易主体。就笔者所知,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虽然下降或者流拍,但是在私下购买者依然很多,抛售的人也不过是出售一些非经典的,经典作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所以目前出现的艺术品价格下降,是艺术家不注意自己作品的质量,不遵守艺术市场规则,艺术市场自身的调节所致。在没有质量的情况下,数量上全球性普及,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市场行情,这才是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经济危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不是此次价格危机的最重要原因。艺术品是奢侈品,跟一般的百姓无关。当然在中国,大家喜欢给名人赋予精神象征的帽子,一般人们以为艺术家更是文化象征的集大成者。但是我想作为商品的艺术品和富含文化涵义的艺术品是两回事。有时候我们人为的将两者混为一谈。有市场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好的文化思想传道者,在资本活跃的时代,对高端艺术品的拥有更多是一种资本象征。
年轻一代会成为市场主主体吗?
从07年底开始越来越多的画廊标榜自己的宗旨是发现和培养年轻艺术家。这个情况的出现,一是从艺术市场开始繁荣后画廊数量的增多,知名艺术家毕竟有限,于是“僧多肉少”的情况开始出现,当然这也带动了整个中国艺术市场的膨胀,也使得更多的国外资本介入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西方资金的介入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本土资本对艺术品的关注,两者互相作用。但是西方认可的中国艺术家只是那些几个知名艺术家,如张晓刚,方力钧等中国符号性极强的艺术家,更主要的是参与买卖的西方藏家多是这些知名艺术品的既得利益者,比如他们早起低价购买作品现在已经翻了几百倍,欲望的刺激使得更多人加入这个投资行列,同时也带给了二线艺术家的兴起,宋庄好多不知名艺术家被西方买断跟这个不无关系。但是从今年春拍中出现的西方藏家抛售作品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已经明显感觉到藏品的价格已经到了一个高度,所以才开始出手,大批量的出售难免引起艺术市场的混乱。我们无法否认中国几个最知名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位置,但是他们的不自重和物质欲望过于膨胀也是使得他们作品不断的流拍的重要原因。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他们的流拍是从这些人的作品内部经历了一次优胜劣汰。因为并不是知名艺术家的所有作品都是重要的。所以他们作品价格只不过是作品内部调整,重要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之最。
很多画廊标榜发现年轻艺术家,除了拿不到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外,就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合理,而且属于潜力股。现在以推荐年轻艺术家为主的画廊,如偏锋新艺术空间,西五画廊,北京空间,北京现在画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从年轻人作品中获得了收益。但是在这些推荐年轻人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想到一个大画廊单纯靠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销售是很难经营下去的,画廊对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包装宣传所花费的费用有时候比销售所得还高。那为什么这些画廊还会过的很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的交易。从知名艺术家作品中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实是这些画廊目前生存良好的重要原因。
所以,综合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市场在一段时期内,会出现顶级的中年艺术家和新锐的70后、80后艺术家并存占领艺术市场。而且这种并存,并不是平分秋色的,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交易数量依然会在一定时间内超过年轻艺术家作品数量。
在当下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出现问题的阶段,之所以说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不会成为市场最重要部分,有下面几个原因:一,艺术品作为奢侈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购买力最大的藏家依然是那些买得起上百万级别艺术品的,藏家不会因为作品价格高而退缩。年轻艺术家(指70后、80后)可以上升到百万级别的不一定是新锐艺术家,如尹朝阳的作品不能算到新锐艺术家。我这里所谓的新锐艺术家是在多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有对艺术有新的见解,如欧阳春,王光乐,宋琨,梁硕,马军、刘文涛、韦嘉、吴笛、陈可、耿雪等人,他们摆脱了符号型创造。而我提到的这几个人的作品价格并不是很高。藏家有时候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是抱着“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而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只不过是一种顺便积累,毕竟年轻人的作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提升。二,部分年轻艺术家除外,更多的年轻艺术家由于受到艺术市场的刺激,对“艺术符号”的追随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境界”,索然无味的作品比比皆是。尤其是川美毕业生的作品更是严重,在榜样力量的号召下,他们对中国符号是“咬着青山不放松”的态度,通过简单的图式绘画企图快速进入价格高涨的征途。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对商业的热情对艺术市场来说是件好事,也只有对商业运作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热情,其作品的价值才会得到更大的体现。但是一味的追求物质往往使得艺术家失去了本我的文化审美情趣,成了艺术市场的奴隶。艺术市场的火爆,使得更多刚刚毕业的学生成了被画廊或者画商肆意包装的对象,而结合中国当下大学教育质量底下的背景,更多的毕业生还不具备被包装的可能性。最后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自主的,而是在画廊老板或者经纪人“教导”下被市场顺奸。单一图式,视觉刺激,符号拼贴,不断的拍卖做局,一段时间内成就了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市场地位。而这如果对于一个终生从事艺术品创作的艺术家来说,市场之后的“后遗症”无疑是巨大的。三,笔者曾经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家更多是有知识没有文化的,而几个朋友听到这些就反问我“有知识吗”,这些说法难免有些“一棍子打死”的偏见。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之所以受到现在市场的追捧,不仅仅是他们是未来的新星,更多是他们有新的艺术思想。但是结合当下的年轻艺术家创作状况看,他们的艺术创作并不成熟。70后艺术家受到60后艺术家天价的影响过多,所以后天影响不良;80后艺术家由于大学扩招和社会的转型,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史缺少认知,先天不足。也就是大部分艺术家缺少艺术修养,对艺术史,文化史,哲学普遍缺少兴趣,这势必使得艺术创作很难有超越前人的认识。推进艺术史的发展更是奢谈。四,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跟西方买家的介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早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更多是西方藏家,如希克,尤伦斯夫妇等,中国藏家是后知后觉的。而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投资起初是喜欢,后期就是投资行为了,这是更多西方藏家参与进来的一个原因。而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些西方藏家只是对中国60后当代艺术家的喜欢,因为那些作品多少有着中国符号和中国时代文化象征意义。那些文化符号往往是中国特有的。现在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迅速更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正在不断减少。真正代表中国青年文化的是什么,青春残酷?卡通一代?我想这些即使是,多少有点一厢情愿,其创作来源过于狭隘,这些很难引起西方文化的共鸣。而让我们觉得惭愧的是我们的创作并没有多少创意,从出发点和境界上来说,很难进入到艺术创新的艺术史领域。如此一来,又如何博得藏家的认可?前面提到过,艺术品不仅仅是商品,更主要的是他代表购买者的审美品味。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真正复兴还在于“扩大内需”。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大藏家,有的只是小投资者,和大的炒作家。我想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兴盛与否的重要所在。目前掌握中国资本的50后和60后生的一代人,大多都是没有什么文化背景的。就像我们经常说到的煤老板和房地产商人,甚至包括一些企业老总,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缺少艺术熏陶,尤其对当代艺术更是知之甚少。“当代艺术”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而且如今的“天价”是不可思议的。煤老板对艺术品的投资是盲目的,企业老总对当代艺术品的投资是好奇的。而这些人恰恰是具备艺术消费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审美品味不足,使得中国的艺术品的本土消费严重不足。而对这些社会资本的拥有者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的教育是营养不良的,这种营养不良至今不能改观。中国近些年来对经济的重视使得文化教育的“沙漠化”严重。长此以往,后果不仅仅是国人的艺术涵养的丧失。综上所述,年轻一代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一段”到底多长,还要看市场和参与者的具体发展。
另外年轻艺术家多数作品对综合材料的迷恋和情色题材的喜欢,虽说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但是这些作品相对于世界艺术进程来说依然不是先锋。充其量也只是自己逗自己玩。
新一代批评家会跟年轻一代艺术家共同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成熟
市场经济的发展,把原先同样拘囿于象牙塔的艺术批评家推向市场,面临市场经济的选择和考验,迎接商业的挑战。艺术批评不再是纯学术、纯理论的事情,它的目标、任务和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阿诺德•豪泽尔曾告诉我们:“艺术批评的时代始于批评家完全独立于诗人和艺术之外而用自己的权威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赞成、或者反对的时候”。艺术批评家面对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品交易越来越频繁的社会,面对艺术批评越来越多地卷入经济活动并且本身也成为某种经济行为的现实,就有必要冷静的思考艺术批评的商业作用和自己的任务及责任,思考如何坚持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的独立人格问题。回避现实和盲目投入的态度都是不对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熟会与中国批评的最终成熟是同步的。目前,中国的专业批评家队伍过于弱小,与艺术家队伍太不成比例。而且真正懂艺术的人又很少,故弄虚玄的文章层出不穷。中国艺术品的批评的权威性在没有成立之前就被市场招安了。现在中国批评家大多变成了“表扬家”,所谓的“润笔费”最后成了码字的筹码。“坐台批评”和“码字机器人”还不停的在“贼喊捉贼”,艺术市场的阳谋在上演的同时,也在葬送着中国未来的艺术环境。对话语权的争夺就是对物质的占有,中国批评内部的“文人相轻”从来不曾静止过,但是这种相轻又从来不会牵连到艺术家的创作上,所以不仅没有肃清批评界内部的腐败思想,也没有促进艺术家创作的良性发展。年轻批评家刚崭露头角,更多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批评家也从来不会停止师承关系的力量,培养自己的亲信。这就势必使得批评内部斗争不断,斗争不是坏事,关键是浪费的力量是否有必要。中国批评家的独立从一开始就是营养不良的。笔者去年曾就中国批评现状写过一篇《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怎么了》,简单分析过批评现状及其原因。
老一代批评家中多有被市场腐化的,新一代批评家中也有被市场弱化的。而年轻艺术家真正在市场和艺术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伴随着新一代批评家的成熟。而新一代批评的独立人格和学术涵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批评和艺术一直狼狈为奸和共筑阳谋,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命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
对正在进行而且不稳定的艺术市场“说三道四”,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以上仅仅是笔者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市场中发展现状的漫谈。
作者:夏彦国
2008年10月28号于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