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ISeemtobeaVerb,BuckminsterFuller,SamuelMockbee,RuralStudio,CloudNine
前言
这是一个上天下地充满新鲜事物以及大量信息的年代,更精确的说,除了海量信息的鲜亮外表下,这也是一个充满复制抄袭而且垃圾不断的时代。信息建筑师伍尔曼(RichardSaulWurman)就曾说过:「我们生活中过去30年生产的信息,多过于以往5000年间所累积的总和。」(图表1)今天我们买的一份报纸里所包含的信息量可能多于17世纪一个普通老百姓一生的知识经验。相较于过去的人,我们可以在……1年阅读或填写3000份表格、100份报纸、36份杂志、看2,463个小时的电视、听730小时的收音机、买40张音乐光盘、讲2000个小时的手机、看30本书、开会,聊天等等,这些数量多到难以计数……法国文化理论家JeanBaudrillar说:「这个世界信息太多想法太少…!」实在是个很贴切的形容。下午我的同事Russell跑来告诉我,说手边有1.5G的电子书,问我要不要拷回去?我笑着告诉他:「可能这一辈子我只能看几十兆百兆而已,这么多的数据,妈啊,那保证我的头只会更秃而已。。。。」我承认,海量信息足可以让人“感觉”前卫。但除了有了“广度”之外,却不能保证内容的充实与深度,很显然常会不知觉掉入海量的信息焦虑中。
关于信息与建筑,让我想到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JeffreyHuang,他在过去的研究里探讨相当多关于信息导入建筑空间的提案,这些试图将虚拟跟现实空间结合的项目包含了瑞士房屋(SwissHouse2001)(图表2)、数字市场(DigitalAgora2002)、还有聪明商店(SmartShop2003)等等。而在他2004年的北京新媒体艺术展之旅中,我接触了瑞士房屋这个项目。与其说瑞士房屋是居所,他管这个房子叫做“可居住的界面”(InhabitableInterface)。而这跟科比意当年所说的“居住机器”可不一样了,瑞士房屋不单是具有交互接口、可以满足居住需求、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会议厅、市集、艺廊、或者是教室。它除了有一般我们认知的居所建筑构件,并且可供居住之外,更是个知识交换的集散地。当没有先进网络与科技经验的居民在此,他们可以透过各种直观的建筑墙面构件与世界各地的居民达到相互沟通、信息交互、学习分享与反匮的目的。与其说是墙面,更精确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面一面放大的数字屏幕(DigitalWall),而屋内的人们透过其肢体与身上配戴具有即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辨识装置达到异地的文化交换、远程学习、跨国商务会议、跨国展演等目的。屋内的“知识咖啡厅”、”媒体空间”、”点子市集”这些好听而且看似前卫的空间名词,其实是众多形容瑞士房屋的方法之一,但又由于它具有可变与活动特质,在空间不断透过这些科技媒介延伸到它形体之外的同时,以上的空间名词又可能快速的显的僵硬死板。唯一我可以确定的是瑞士房屋不断透过信息的伸展达到空间延伸,海量匆匆涌入然后又离去地不断交换。
前卫的海量的超级链接的
07:00纽约早餐会报
10:00秘鲁的科学会议
12:00多伦多大学学生的演讲
15:00苏联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工程师演讲
19:00东京的未来会议
20:30北京中南海的晚宴
10:30雅马逊的小木屋的冥想仪式
富乐(BuckminsterFuller)一天的行程表
在ISeemtobeaVerb这本书里翻到了这么一页。建筑师富乐(BuckminsterFuller)似乎在1970年代就有了当今最花俏最火红的网络思潮。他的一天行程从纽约的早餐会报开始,下午到莫斯科演讲、晚上去东京开会、然后北京晚宴、最后结束在南美雅马逊的小木屋中。这个行程以现有网络视迅技术几乎是有可能达成的,但是当年他撰写这本书时哪来知道几个房间大小的电子计算器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内可以将整个世界的之事都几乎串连起来,并且时时刻刻无限制膨胀。
傍晚ShinWen从广州打电话给我,约了周日下午去Mall买衣服和见台湾来的死党;当时我在宜昌的旅馆和老余滴估晚上该去吃些啥;洛杉矶的老妈分明就在湖北生的,但一点用餐建议也没,除了装酷之外尽是一直羡慕我能够飞来飞去,当然我这一天的辛勤奔波专注于项目当然她也不知道;北京的鲁老和规划小组的人也不会知道我几天前还病的像猫。巴西的Armando告诉我终于看到我的网站,这已经是一年多前告诉他的事,好一个慢吞吞的老墨;巴黎的璐璐要给我看一个记录文化大革命的摄影师作品,但我传了个西班牙摄影师的网址给他之后就急忙出门了。选择离线绝对是快而且轻松,就跟急速没有遇警下「掉落Decending」的飞机一样。急速地回到小不拉机的旅馆房里跟亚洲、欧洲、美洲、世界、宇宙说个短短再见。
未来的导师
我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不知道“我”是什么?但是我确信“我”不是个“类种”,也绝不会是个“僵硬的名词”。“我”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具有改变与进化的过程,是整个宇宙中进程的重要一部份。
-富乐(BuckminsterFuller)
提到富乐(BuckminsterFuller),这又让我们不得不去讨论他影响的近代建筑思潮。不少欧洲的科技建筑派别与设计师,早期的如Archigram学派(图表3),后期以NormanFoster,RichardRogers,andNicholasGrimshaw等等为首的高科技建筑师,当然还有更后期在北京天安门旁边盖外星人体育馆的PaulAndersson等等等等。都不讳言的承认富乐对他们的影响(或者是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逐渐受到他的影响)。他的美国未来科幻大梦,不仅仅是有了像是《星际战警MIB》、《星际大战StarWar》、《银翼杀手BladeRunner》、或者《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dessy》等电影的追随。80年代圆滚的流线造型,穿戴古典整齐的外星人角色,还有结合60年代和未来的怀旧太空器械,壮观场景之外还伴随着极度小心的细部设计(detaildesign)所取代,你看到的是陈旧里还包含着有点新鲜的东西,跟八竿子跟现在不一样的未来场景,那个“很旧但却又很新”的古典新东西,就是富乐(BuckminsterFuller)在他那个年代里所给我们的印象,也是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多人们喜欢以及响往的普普与流线型的怀旧风格。
与富乐(BuckminsterFuller)一样有着跑不完的会议与做不完事情的女建筑师哈迪德(HahaHadid),是个身不由己必须跟旅行打交道的空中女飞人。过去5年里她从来没有在一个城市一次停留超过2周以上的时间。对于未来的居所她有着不同看法,日前在北京城市展览馆四层的“未来家居”(图表4)是一件“看来临时”但是“已经永久”的完成作品。虽然仅仅是个室内项目,但是从里到外的“流动性”却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诧异、惊奇。这个就像个PVC工业模型的住宅空间同样是个“古典新东西”,而且跟她过去粗暴穿插的硬帮帮混凝土与金属线条不甚相似。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倾斜墙面与平面,与室内溶于一体的家具配置。诺大的粉红浴室是哈迪德(HahaHadid)想要营造这个未来居室的重心之一,性感的私人空间其实是浴室与卧室共同分享的语汇。这次她的性感更为成熟而且充满那她内心中亟欲摆脱的“工作”与“生活”的不确定所迎接的生活梦境。这个从各种公众照片看来都非常老大姐的以色列建筑师心中,还是可以看到女性温柔、多变、幻想般的诡谲诱惑。
“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也算是对整个幻想设计既赖皮而且又完整的交代,哈迪德(HahaHadid)出身不凡却又能汲汲经营建筑事业,说多了的话也迟早变成经典。但是喜欢她的北京市民们也该知道,这里面的所有其实都犯了中国人老大要“方正”的忌讳。难到,未来设计师们就该自此对于方正建筑三角板的直线惯性追求么?
自然的栖息地
同样是设计师,太平洋彼岸美国亚拉巴马州农村的马克贝(SamuelMockbee)是个平凡不行的好好老先生。他的一天农村生活始于「炸鸡先生」餐厅的早点,早上会在大马路跟小孩子抬杠,中午开了车到卖香烤汉堡的加油站摊子边随便吃点,下午闲的发慌时就一个人提着菜篮子在超级市场里闲晃。Greensboro镇的居民下至九岁孩童、清洁工,上至法官先生都认得这个大胡子先生。
大伙儿都知道,「反正有住的事情,找马克贝就对了!」
自1993年开始,每年秋天,马克贝(SamuelMockbee)和他在大学里教书的同事们会集结二十来个亚拉巴马州立大学建筑系的学生,西行Greensboro镇外的贫民区,从改善贫民们的居所生活做起,这就是乡村工作室(RuralStudio)的由来。从这个社会关怀项目中,每年乡村工作室会用大众回收和捐赠的建筑材料、以自愿义工的劳力,一砖一石地搭起造价仅仅6万美金的低收入社会住宅。然而,这些住宅名为低收入,看不出一丝阳春气息。100平米大的房子里,有些甚至有完整的三间卧室、一间浴室,以及厨房和储藏空间等等,可谓麻雀虽小一应俱全。在乡村工作室的年年指导之下,这些低收入户居民开始逐渐有能力了解设计,对于设计自我居所提升生活质量的作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实践力。
一些简单的改良方法,可能仅止于一个好的遮阳、一块空地、一处喝茶的空间。马克贝(SamuelMockbee)可以将废弃酒瓶镶崁于土墙上当作采光孔眼,或者拿厚重堆栈的破报纸当室外墙壁(图表5),区隔出临时休息亭和一个可以供人堪住的卧室。
七十年前代的法国科比意(LeCorbusier)也有个这样的社会主义大梦。为了要让蓝领阶级能够有更多的绿地,他提出了住宅往高处发展的想法。这个远景在他的1967年的「马赛公寓」中实践,也成了近代集合住宅的原型,我们现在看到栉比鳞次的城市住宅,都拜了他老先生当时推了这么一把。科比意(LeCorbusier)这个140×25公尺的超大社会住宅,可以容纳一千六百个小区居民,除了备受瞩目之外也曾经正经八百的住过蓝领们。但曾几何时,他的理想更像是众所瞩目的艺术品,到后来竟荒腔走板地成为城市雅痞的时尚圣地与投资客的好标的。乡村工作室走的是另一个路,选择了中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不太可能会采用的居住形式,利用有限的资源回收(甚至是垃圾)的帮助来完成他们的梦想,同时也避免背弃他们曾经照顾的低收入居民。
史无前例的九重天(CloudNine)
70年代在我们还未对地球环境产生太多想法的时候,高瞻远瞩的富乐(BuckminsterFuller)曾经提出多个改变结构性质的居住空间提案。这个名为”九重天(CloudNine)”(图表6)的未来省能居住计划,其实是因应人口过渡膨胀土地资源稀少危急下的一个经济住宅策略。他的构想是将一个个直径1英里(1.6KM)的地块包覆在一个充满热气的巨大气球,然后透过热气上升的物理特性将气球悬浮在天空。当然,悬浮在天空中的气球,是可以任意选择其停留位置,也就是说居民们会比过去我们因先天限制的城市视觉环境,可以透过移动气球来解决。当然,不喜欢冬天的人,更可以随着时序的变化改变其所在位置,永远拥抱阳光或者寒冷。一般人看了九重天(CloudNine)的照片后多数认为这只是个幻想,但是精通数学的Fuller却巧妙的具体化了并似乎理所当然。漂浮在袅袅云雾中的球体其实是利用热气球的温差概念达成,这里的温差藉由”九重天(CloudNine)”气球内人们、工具器械运转、厂房生产、交通运输系统流通所产生的热能将球体悬浮在空中。
2003年我还清华大学建筑系里上课时也有一个类似提案。当时我要学生们设计一个能在“大灾难”发生时安全逃离而且安居数天的临时“避难所”。其中一个学生假想了地球将面临温室效应的威胁,大量土地一夕之间将被海水淹没并取代,在土地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有了海上方舟的概念,藉此容纳无法回到陆地的人类。(图表7)这个由诺亚方舟的故事转变而成的海上方舟设计其实类似富乐(BuckminsterFuller)的九重天。它所产生的必要旅行动力是透过风力和水流产生,方舟的上方有个类似气象侦测仪的风车,藉此产生船上生活基本电力。而透过水流温差所产生的动力则是提供方舟行进主要来源。海上方舟除了避难的功能之外,也可已变成海上人工地盘,一个单体的方舟时,它就像是个浮标一样漂浮在海面上,任凭风浪也无法奈何。但任何时候假使数个或百个方舟的结合,又可以产生人工地盘,甚至可以有聚落功能。
后话
未来的居所、建筑、空间、世界、环境、宇宙更需要的是前卫的思想,未来的技术能量,关怀自然的生活态度,与史无前例的创意幻想。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这篇文章里从超文本的网络世界到现实生活的未来居所都谈了,还谈了未来建筑思想。基本上我对于未来还是充满憧憬而且积极向前的,就跟我研究电子游戏建筑一样的没有头绪却又有些东西,搞不清楚的研究永远是那么让人向往而且迷醉,不是么?
作者:丁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