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和日本两国有复杂的历史关系, 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日本侵华战争尤其是重要的一个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全球化世界格局中实行的改革开放,使国外的商业和文化形态,越来越来多和快地涌入中国。日本的卡通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不论从商业还是对中国青年人的影响上,都有其重要性。那么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包含和体现出了中日两国间历史、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一种对抗形势吗?中国人和中国艺术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方式是什么?卡通(文化)与上述这些问题有什么样的关联?卡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唐博的作品《平原作战》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历史对抗,文化对抗,卡通化,商业化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05级本科学生 唐博 的毕业作品《平原作战》,于2009年5月31日至6月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 院内展厅 展出。这件作品是一件装置,在1米高的白色展台上铺了沙子,上面放置着54个卡通人物的塑像。这些人物分为两组,每组27个形象,分两个阵营相对而立。一组是中国生产的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他们穿着八路军军服、手举大刀;另一组是日本动漫中的卡通形象,他们穿着侵华日军的军服,手持步枪。这两组卡通人物站成两个阵营,隔着一块中间地带,呈一种对峙和对抗的状态。
作者直接从动画片或漫画中获取了这些卡通形象,设计了双方的军服和武器。在雕塑厂逐一制作出这些卡通人物,并请裁缝为每一个人物量体裁衣,穿着一番之后,他们登台亮相,颇有戏剧感和舞台效果。这件作品的名称借用了样板戏(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的名字。这出样板戏也是作者的创作来源之一。出生于1986年的唐博,以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设计了中日卡通们的体态动作和军服、武器。虽然他并没有完整地看过这出戏,但对于这出戏的所讲述的内容他是了解的 。
京剧《平原作战》由中国京剧团集体创作,于1974年5月在中国大陆上映。主要情节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派中国共产党员、八路军排长赵勇刚来到日占区华北平原某地:张庄,组织游击队。在当地共产党支部书记和群众的帮助下,打击当地的日军大队长龟田和伪军特务队长的武装,炸毁运送军火的火车。最后在主力部队到来后,击毙龟田。这出戏综合表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华北进行抗日活动的多种形式。例如第八场“青纱帐里”的游击队反扫荡情节,第九场“爆炸军火”的铁道游击队情节,以及第十场(大结局)“平原歼敌”中民兵们从地道中跃出击敌的地道战情节等。在京剧《平原作战》的最后一部分,八路军干部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前用手枪击毙了龟田,然后众多八路军和民兵登台,举红旗高喊“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全剧结束。戏中有许多八路军战士或民兵手持大刀与持步枪刺刀的日军博斗的场面。
这件直接挪用“平原作战”为名的装置作品,无疑也表现了同名京剧曾经表现过的中日之间战争和对抗的状态。但是在装置《平原作战》中,中国和日本的军队是由两国生产的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组成的。他们并没有处在混战或搏击之中,而是列成两个方阵,严阵以待相峙而立。中国的卡通们都身穿八路军服,左臂有“八路”袖标。姿势是右腿弓、左腿蹬,右手举大刀于头顶,刀尾系着红布。这样的统一造型一是来源于《平原作战》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不得不让我们联想起那首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歌中的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概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作者唐博(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祖父辈就参加过抗日战争,他们和他的父辈很可能像同时代的很多中国人一样,唱过这首号召中国人民起来,用哪怕是像大刀这样原始的武器,来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歌曲。而日本卡通们则穿日本侵略军军服,手持步枪。身体姿势是弯腰、屈膝前进的样板戏中“鬼子进村”造型。这些细节无疑表现出了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战争对抗。而且表现方式用的是中国的许多戏剧和电影中经常采用的典型化、类型化的体态。
但是这些中日卡通人物们的对抗,不仅是历史的,更是现代的。《平原作战》这件作品,并非要简单地反映中日抗日战争的历史。首先,他直接借用了中日动画片中最为中国人,特别是大量接触动画片的青少年所熟悉的一些卡通形象。这些卡通形象不仅是“人”物,也包括各种幻想出来的角色,如机器人(阿拉蕾、铁臂阿童木)、动物(猫、老鼠、乌龟)、孙悟空、哪吒、美少女战士等等。这些绝对是非真实的角色,以他们在动画片中的原本的样子出现在这样的战争对抗场院面中,马上使这样的对战场面具有了不真实和超现实的感觉。
如果再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由于这54个卡通形象的军装是按照他们的身材订作的。军装为配合他们卡通化的、任意拉长或缩短的身材,而变得相当好笑。尤其是这些形象列在一起时,不论是八路军军服还是日军军服都变得参次不齐,相映成趣。军服本来应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被卡通形象们奇异的躯体所消解了。
而且除了军装和武器是统一的,他们的鞋子并不统一。他们的脚,是按动画片中的样子表现出来的。例如中国的卡通葫芦娃、哪吒、海尔兄弟和日本的卡通天津饭、机器猫和乌龟,是老老实实赤着脚的,一如他们在动画片中的样子。而中国的卡通阿凡提则穿着他的黑色大皮靴子,三个和尚脚上当然是僧人的布鞋了,各个卡通脚上有鞋与否,或鞋的样式完全是各自为政。这些脚配上身体上统一崭新的军装,更增加了这两支“军队”戏谑、搞笑的成份。中国对日本的民族战争的严酷性和沉重感,由于卡通化的作用变得轻松,甚至有了好笑的成份。
再看卡通们的面部表情,虽然有大部分卡通的表情是严肃对敌的状态。但由于要忠实于他们原来在动画片中的样子,他们的表情不可能都是一本正经,如临大敌的样子。特别典型的是:中国的海尔兄弟正露齿而笑,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表情更是快活、开心。中国的三个和尚和日本的蜡笔小新是一副他们本来的呆讷表情。这样的一些“战士”们正在进行的战争不再是样板戏中生死存亡、国仇家恨的中日之战了。而更多的是当代中日卡通文化之战,反映出的问题也是中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对抗。
《平原作战》中戏谑、调侃,挑战常规经验的成份,从作者对不同形象的位置安排上也能看出来。例如在中国一方,后排的两只小老鼠舒克和贝塔,与捉老鼠的黑猫警长和蓝猫,紧紧排列在一起。老鼠和猫是“战友”了,这调侃了人们的常识,或许也从某种程度上对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调侃?日本一方,站在最前排的是矮小的小女孩樱桃小丸子、五岁的蜡笔小新,更矮的机器猫,和小女机器人阿拉蕾。他们在动画片中都没有很强的战斗能力,但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受喜爱的程度是很深的。相反篮球运动员樱木花道,和专门打仗的美少女战士都站在后排。中国阵营的前排位置是谁呢?是孙悟空、三个和尚、大头儿子、蛋生(动画片《天书奇谭》中的主人公),阿凡提、哪吒、海儿兄弟也在附近。可见这种对阵的安排,很可能是依卡通文化的传播中,受喜爱程度和影响力的多寡来排列的。武力强弱并非重点,重点是在卡通文化中有多少影响力。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在简短的自述中写他创作这件作品的缘由:“国产动画在面对日产动画的入侵时,没有形成有效的抵抗。所以我希望作这个作品,在作品中实现一下国产动画对日产动画形成了有效的抵抗这个心愿——唐博”。在采访中,作者的表示他的心愿是“中国生产出优秀的,足以与精彩的日本动漫相抗衡的作品。中国人能作出不比日本动画差的优秀作品。”那么他的这种心愿在《平原作战》中真的实现了吗?
中国的卡通们手里拿的是系着红布的大刀,他们可能有决一死战的决心。但对面的日本卡通们用的是步枪。这种武器上的落后,不仅是历史上中日战争时双方的差异。也是现在中国卡通文化,或者说小一点,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因为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卡通文化还是一个问题),面对日本卡通文化时,技术落后,没有产业体系的窘迫处境。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卡通形象所反映出的时间问题。中国的这27个卡通,从前排的这些著名“人物”到后排,大多数是老动画片(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国产动画片)中的形象。例如带头的齐天大圣出自60年代的动画片《三打白骨精》。最新的是站在最后排的蓝猫,制作始于2000年。他之所以站在最后,恐怕是这个由蓝猫集团投资生产的动画片中的形象,其质量、影响力远远无法与中国20世纪60,70,80年代的老卡通形象相比。原因可能是投资方以最快赢取最大商业利益为前提,动画片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了,反而无法和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的一些动画片一校长短。
与此相反,日本阵营中的卡通大多数是2000年以后生产,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在生产,有着巨大影响,也取得了巨大商业利益的一些卡通形象。这显示出,中国的卡通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软弱。和日本卡通产业的成功和步步紧逼。这还远远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抗。
结论:《平原作战》的作者和许多中国年轻人,接受了很多来自家庭、学校和其他渠道的教育,关于抗日战争,关于日本的种种问题、错误和罪恶。但他们另一方面却是看着日本动画片长大的中国青年,很多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动画有强烈的喜爱之情。甚至成为童年记忆中的一个部分。卡通,恐怕是许多中国人了解日本最多的一个方面。这当然不能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日本。但是日本的卡通文化,以及卡通文化所属的,包括音乐、电影、电子游戏等等在内的日本当代商业文化,的确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在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其强大是难以否认的。中国的卡通文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起步较晚,现在尚未形成成熟强大的产业链条。目前比反思和表现中日之间历史上的战争更加紧迫的,是要面对与日本的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上的对抗。中国的年青人和年青艺术家们的历史责任不能绕开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