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我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1岁。据悉,遵照吴冠中先生生前遗愿,将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近期将举行吴冠中教授追思会。日前,清华大学已成立吴冠中教授治丧工作小组,校领导已到吴先生家中看望、慰问家属,对吴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
吴先生的逝世引起海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此外,中国文化界、艺术界各界人士沉痛哀悼之余,对吴先生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缅怀。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在昨天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表示吴先生的逝世令人感到惋惜!在和艺讯网记者的谈话中,潘院长回忆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吴冠中先生有好几篇文章对当时还处在最初开放思潮中的美术界有过重要影响。其中有一篇就提出形式问题的重要性,这点在现在看来不是问题,在当时是很有勇气、很引人瞩目的。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美术界思想解放的一个最早的行动,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吴冠中当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另外一个是吴冠中先生在中西融合这条路上,他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而且他走得非常执着,他自己所认定的那条路,几十年不摇摆,也不改变。他是特别执着,对艺术特别忠诚的一个艺术家。他对商业上的能卖多少钱这种事情不是很关注,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他也不缺钱,但是他的家里就像几十年前一样,很破旧的一个家。”
吴冠中早年在杭州艺专学习,曾随潘天寿先生学过一段时间的传统绘画,这也使得后来潘公凯院长和吴先生“好几十年都是熟悉的”,他谈到,“吴冠中他们这一代人和老先生们的关系很好,要比现在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好得多,因为当时学生很少,学生和老师走得很近,他跟林风眠先生的关系很好,跟潘天寿的关系也很好,但是中国画的课程很少,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西画。”
谈及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潘院长说:“吴先生在50年代—60年代主要是画油画,他的油画在整个油画领域里面风格很特别、很鲜明,得到了大家的欢迎,不仅是老百姓的欢迎,而且是美术界的欢迎,因为他的风景画得很轻雅、很有灵气,很有中国的风味。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比较多的用水墨来画,当然在五六十年代他也画很多水彩,他水彩也画得挺好。水墨到后期他画得越来越多,包括他的江南水乡都是用水墨画的,但是他自己并没有说过他画的是中国画,或者是民族风味的画,我想他自己也不这么认为。美术界也没有把他这个画放在传统的中国画的范围,但是他用的材料是宣纸、毛笔,甚至有时候是排笔,他那个画基本上是西方的点、线、面的观念,他是用点、线、面的观念组合成画面一种半抽象的效果,他的画比较雅俗共赏,专业队伍认为也不错,老百姓也觉得挺好的。而且他的画面不重复,他的画几乎都是写生,那么这个方法其实不是中国传统的方法,中国传统的方法不是那么强调写生,所以他的方法是西方的方法,他偶尔用的却是中国的毛笔。”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也表示,“听到这个消息,觉得中国艺术界一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走了。”他向艺讯网记者述说:“在这一代人里面,吴冠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他的艺术也最有特点。吴冠中的艺术风格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我们一想到吴冠中就能把他的作品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以前的油画跟西方的油画是有很大区别的,是很有中国特点的油画,西方的古典绘画,一般是由薄到厚的画法,而吴冠中画的非常直接,他的画法在当时也是相当独特的,画的一些风景,如江南的风景,也是体现了他对中国绘画的一种认识。”
中央美院版画系的李帆老师在接受本网站记者采访时,感叹道:“虽然我跟这位老艺术家直接交流的机会不多,但我平时对他都关注,包括他的言论、作品。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位一直在寻找中国艺术特色、中国文化方向的艺术家。”他动情地追忆:“其实中国艺术一直都不太有方向感,而且中国的文化也没有方向感,但我觉得吴先生是自己努力地在找一种方向。具体的说,就是结合中国和西方的绘画理念,包括他们那个时代盛行的绘画理念,以及他对中国绘画的一种理解,形成了他今天的一种绘画模式。他一直都是在努力的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也是一个挺孤单的人。虽然当代艺术领域,形成了很多有名气的艺术家,但好像缺失了一种使命感,吴先生给我的感觉,是真正在有责任、有使命地在朝着自己要的那个方向努力着的人。从他的从事的艺术教育来看,他同样也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艺术要做什么,在吴先生身上体现的比较突出。”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人老去世是自然规律,但是人们一直把吴冠中视为一种艺术精神的楷模,何况他去年的大型回顾展、最新的出版物,都让人们相信吴冠中是一个像智慧之泉一样的老人,他不断地为我们整理出他的思维,他的睿智,他对艺术的洞察。吴冠中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他一生坚持艺术理想,坚持追求真理,坚持探索创新。” 范迪安回忆道,吴先生今年以来身体一直不好,经常住院治疗。他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露面或者说参加社会活动,就是到中国美术馆看展览。第一次是今年3月份朱德群的艺术回顾展,第二次是画家乔十光的展览。两次他都是早早到场,一次是开幕前一天来,另一次是开幕的一大早就来了。他说过这样的话,他到现场不是为了来热闹,而是为了好好地看画。他来看这两个展览特别富有深意。朱德群是他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巴黎留学时期的老同学,乔十光是他50多年的弟子。他不是到场应酬,而是认认真真看完了所有的作品。
“我陪同在吴老身边,感动至深,”范迪安说,“这就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情怀,也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精神。他非常看重老同学、老学生的艺术,他来到中国美术馆,与同学弟子的展览展开艺术的对话,这就是吴冠中。”
范迪安最后还提到:“吴冠中对艺术看得透彻,对艺术的价值也看得透彻。在他晚年之际,他把自己的大批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等海内外公立美术馆,体现了纯粹而彻底的奉献意识。他的艺术将彪炳于中国美术史册。”
“吴冠中先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一直在创新,从未停止,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尊敬。”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赵力说,“吴先生还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艺术家,他个人出版过很多书,这些书都是从平常的道理出发讲一些高深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和绘画创作紧紧结合了起来,一方面促进了艺术创作,一方面对个人修养也是极大的提升。”此外,“吴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他将很多自己的画作捐献出来用于弥补公共收藏的缺失,尤其是他80岁以后做了大量的捐赠,很值得人敬佩。而且吴先生很睿智,重要的作品不单捐赠给了中国的美术馆,还捐赠给了海外华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的美术馆,比如新加坡的美术馆等,他的这种捐赠推动了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传播。”
与此同时,吴冠中先生的辞世还受到国外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外媒体如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 ,AFP),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Inc,ABC),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The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CBC)等大众媒体分别以“当代中国绘画之父吴冠中逝世”,“中国画家吴冠中逝世,享年90”,“中国现代画家吴冠中逝世”等为题撰文或援引评论悼念这位融会贯通东西方绘画的艺术家。
法新社在报道中提到: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绘画奠基人之一的吴冠中在北京去世,享年90。他于上周五逝于北京医院,并于去世前向香港艺术博物馆捐赠了五件作品。截止去年,他的画作总拍卖额已达到37.7千万美元。吴先生因其创作将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水墨相结合而获得国际声誉。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援引吴冠中儿子吴可雨在他逝世前的周五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父亲最大的心愿和追求是让大家欣赏其画作,因此坚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
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援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长郭建超(Kwok Kian Chow)于周日(6月27日)发表的评论“吴冠中先生是同辈艺术家中的巨人,他是艺术界的丰碑并将启迪后人”,并提到他的代表作《鲁迅的故乡》和《三峡》。
吴冠中先生是一个赤诚、自由、值得尊敬的老人,他的画作在艺术拍卖市场上一路走高,频频拍出天价,但是吴先生从不关心这些绘画之外的事情,先后向海内外公立美术馆捐赠大量作品。他生前就明确表示:“我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我希望我的画为广大人民所拥有和欣赏,以后人家要看吴冠中的画,就要到各大美术馆,这是我的愿望。”他一生淡泊名利,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低,生活简朴。两居室旧房,5平米斗室作画作文,出席公开场合常常都是一双运动鞋,甚至两度大规模毁掉、烧毁自己的画作,在他看来,画得不好的画就不该让其留传在世上“害人”,更不能被画商、既得利益者拿到手炒作。
在绘画追求上,他像个苦行僧般在自己的艺术园地里笔耕不辍;在艺术理念上,他坚持己见,从不妥协,言辞犀利,时常语出惊人,像个斗士般捍卫着自己艺术精神的场域。
面对这样一位大师的陨落,中央美院的师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追思和怀念。
吴冠中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提出形式美·抽象美的画家,也是最早在这方面有探索成果的大家。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推进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变革。深为他的离去而悲伤。——邵大箴
吴冠中先生的英逝如同璀璨的流星在生命长河中光芒闪烁地划过.为人生划上圆满的句号.吴先生永锤不朽!——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张元
吴先生擅长中西结合,把中西的绘画艺术技艺结合起来,无论在油画领域还是在水墨画领域都是一位大艺术家。在晚年的时候他还在一直思考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他是一位从创作到理论都很有建树的艺术家。——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赵力
吴冠中先生,一个让我尊敬的人。——中央美院国画学院教授刘庆和
在努力寻找中国文化方向的艺术家,在不断努力实现艺术责任的艺术家,是我们晚辈尊重和学习的真正榜样!忽然的离开给我们的心里留下的是美丽的划痕!——中央美院版画系副教授李帆
他最让人敬尊的是他对中国艺术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总在适当的时候引起争议,让艺术思考活跃起来。这样的文化理想主义者才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美院美术馆王春辰
听到吴冠中老师去世的消息,真觉得挺惋惜,虽然岁数这么大了,我们这一代做艺术的对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还是有感情的。他的艺术我觉得挺棒的,走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在他那个年代,能像他这样探索一条自己的艺术线路是相当不容易的。吴冠中的艺术对我自己的创作来说,虽然没有很大的直接影响,但他提供了一个思路,他在自己艺术中对笔墨的思考探索的很多,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呈现出来了。——实验艺术系教师
每一个生命是一个极其的偶然体,每一个生命也都必须依恋另一个生命,吴先生依伴艺术,相依为命,结伴一生。我以无言的疼痛惜别这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师。——中央美院附中教师杨珺
吴先生性格率真,敢爱敢恨,艺术之路不拘陈法,在中国画的形式创造与革新方面贡献卓越,他关于“形式美”和“笔墨”的看法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对艺术理论研究也多有启发。——中央美院博士、批评家盛葳
作为20世纪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者和思考者,吴冠中一生没有停止过积极果敢的实践与战斗性的反思,这样的艺术家在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艺坛尤为珍贵。他融创中西的笔墨样式和图式语言,他关于形式感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数次讨论,都提示了一种传统艺术形态摆脱自身重负与引发更多新创的可能。即便这种探索也许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未能全部解决,但其艺胆与艺格都值得后来人追念与回味。 ——中央美院博士、批评家于洋
吴冠中先生的辞世对大家来说有点突然,有点意外,尽管他已91岁高龄了。这种意外的感觉其实已经说明他在大家心中的分量,说明他还在发挥着非常的影响,说明大家还没有在心理上准备好一个高龄老人随时有逝去的可能,还在准备倾听他的又一次“语出惊人”,说明他还很“年轻”。吴先生走了,关于他的话题一定会越来越多。尽管生前不断引发争议,但是他在艺术上所展现的鲜明的创造性,却是一个事实,无可争议。吴先生以自己一生的努力、奋争与创造,可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无愧地写上“无负丹青”。——中央美院博士宛少军
吴冠中先生对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中国画的创新有重大贡献。——中国美协吴啸雷
听到吴老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意外,他虽是高龄但总是给人以非常清醒和精神奕奕的印象,从早期指责美协,横眉冷对,尤其是近些年,他愤然指出对拍卖市场的假画现象,让人非常尊敬。中国需要这样有胆识有见地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青年批评家夏彦国
他是个可爱的老头,肯为笔墨激动有赤子之心,值得尊敬。——画家高英柱
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一生对艺术的追求、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画的见解与观点,必将影响当代中国画的开拓、发展。吴冠中先生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在“中西融合”艺术道路上的先行者。他的功绩必将载入美术史册。——画家丁观加
吴冠中生前留下的真言值得我们思考,他对创作的朴实,诚至和无畏精神将永留人间。——画家刘二刚
一位永远的追求者。——画家边平山
吴冠中说他很想请虚谷喝茶,我觉得几百年之内,一直也会有人想请他这个倔老头喝茶,其中会有些个鬼姥,聊聊除了美协之外的风花雪月、水墨、油彩…——美院毕业生张鹏
吴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对西方近现代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使其对中国画创作开创了新的面貌,对艺术界及美术教育有诸多贡献。——美院毕业生刘书移
大师远行,作品永恒。——美院毕业生赵坚
他艺冠群中,酷冠中西。才要接近,他已远去…——台湾留学生黄百箬
前天在校内网上看到这个消息,觉得挺意外的。虽然对吴老师了解不太多,以前看画展的时候看过他的展览,他是中国艺术的大师。对于他的去世,首先是很震惊,对中国艺术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昨天我还在798看到几张他的丝网版画,觉得做的相当好,能清晰看到学习林风眠的艺术理念。以前在今日美术馆也看到他画的很极简的彩墨绘画也很好。——版画系同学任靓恭
昨天从一个同学那听到吴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真的太伤感了,不过91岁也算是高寿了。他的画我油画了解的比较多一点,觉得挺好的,可能他用他的方式解决了一个本土化问题,画的很好看但又不像以前的那种土油画,画的比较概括,已经有了自己很成熟的绘画语言。——油画系同学薛若哲
他去世就是觉得特别可惜,一个大师就这样走了,中国艺术像他这样的大师真的挺少的,他算的上是泰斗级的人物。我是建筑学院的学生,平时对绘画这一块关注的不是太多,但吴冠中的绘画能第一时间给人一种震撼的气势,有一种大师的风范。——建筑学院李同学
前天听到吴冠中去世的消息,挺震惊的,因为没想到突然就走了,一个大师就这样走了挺惋惜的。我觉得他在艺术道路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成为一个标准,他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虽然没对我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多大影响,但我也会在自己的绘画中也会吸收一些他的绘画理念、技巧等等。——国画系蒋同学
艺讯网记者:朱莉、张文志、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