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中国传统剪纸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特点。中国古代的剪纸工艺或用于丧俗,或用于宗教祭祀,其纹饰谱系极大地满足了不同的民族信仰生活的需求。但剪纸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支,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导致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分布和生态面貌模糊。不仅如此,受到全球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席卷,剪纸这一类民间活态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陷入濒危的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原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为代表的第三代剪纸研究学者带领团队对各民族的剪纸艺术进行调查和研究,他们的成果凝结在《村寨里的纸文明》一套八卷本丛书中,既对剪纸艺术多民族整体面貌做了梳理,又为其他类型民间艺术的调查和研究、保护做出指引。
2018年1月23号下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共同承办的“《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首卷发布会”在中国文联成功举行。发布会上,文艺界的专家、学者从文化的发展和自信、民族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的心理结构以及剪纸艺术抢救和保护的具体实施等方面,对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会后,到场嘉宾还就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项目成果和传承现状进行了研讨。
《村寨里的纸文明》丛书的编撰缘起
《村寨里的纸文明》一书系“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2012年)》(项目编号:09AF006)结项成果,项目由乔晓光教授担任主持。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开展对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的最初设想,产生于2001年为中国剪纸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时。中央美院非遗中心自2002年5月创立之初即为中国剪纸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进行田野调查,期间发现苗族、满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并发掘了代表传承人。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开展,乔晓光和当时的团队成员加强和拓展了对鄂温克、白族、水族、傣族剪纸状况的专题调研。
2009年,《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正式立项,项目组陆续发现回族、土族、壮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18个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剪纸艺术传统。结项后,项目组又陆续补充进行对拉祜族、布朗族、毛南族、藏族等民族的田野调查。从2001年到2017年,十六年不间断的田野调查共发现我国33个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这一研究首次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剪纸分布的整体形态。
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丛书《村寨里的纸文明》,以村社活态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每个民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展开田野调查,汇总29个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文本编纂成书,呈现不同民族村庄活态文化视野下的剪纸传统。已出版发行的图书第一卷本,是对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这四个少数民族村社剪纸状况的介绍和研究。其余七卷已完成排版工作,正在进行最后的校对,计划于2018年上半年将陆续出版完成。
《村寨里的纸文明》丛书的意义与价值
《村寨里的纸文明》整套丛书共八卷本,共计100多万字,近万幅图。这些文字和图片内容均是乔晓光教授和他带领团队进行田野考察的成果,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不仅如此,乔晓光教授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谈到,未来还将补充完成对余下几个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图书出版工作。可以说,不论投入的人力成本,还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一套丛书都凝聚了以乔晓光教授为代表的第三代剪纸研究学者,以及乔晓光教授带领的第四代剪纸研究工作者的全部心血。
新书发布会上,青岛出版社原副总编高继民在谈及丛书的编辑工作时谈到,书中采用各民族最原始的语言,甚至用到当地方言的拼音来描述和阐释,给出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作为出版方,既要维护出版的严肃性和通顺性,又要保障内容的真实客观,所以在校对时既不能大改也不能不改,反反复复,一本书起码要校对四五次。本书的责任编辑刘伟学也直言,第一次碰到如此田野化的文本,很多资料都无从搜索,给出版社带来很大的审校困难。所以此次丛书的审校工作动用了出版社所有编辑投入其中。不得不说,整套丛书的内容编撰及最后的出版校审环节都尽善尽美。
过去的十六年时间,乔晓光教授带着他的所有学生,包括毕业的、在校的,以志愿者的方式对33个民族进行田野调查,最后形成了这部八卷本的皇皇巨著。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中对这支队伍和这本大部头的专著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他们深入到对33个少数民族的乡村,扎扎实实做记录,对后续他人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起点。这套丛书跳出美术层面的局限,并不停留在探讨剪出来的东西是什么,而是从宏大的视角探讨怎么剪的,更主要的是为什么剪,在什么情况下剪。剪纸和剪纸的生存环境,剪纸在少数民族村寨的生存状况以及它与生活、信仰的关系在这儿揭露出来,在这套丛书中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剪纸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先生在研讨会现场直接称赞道,乔晓光教授及团队花了十六年时间对33个民族做了田野调查,具有传奇性且值得我们尊敬。他们所做的工作及付出的努力,正如非遗传承人一样,是民族艺术的守望者和耕耘者。他们在进行村舍的活态文化研究方面做出的积极和艰辛的努力,值得所有文艺评论工作者学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看来,乔晓光教授及团队的田野调查工作全方位且立体,他们并不是根据事先定好的框架,拿着这个框架叫一帮学生下去填表式的调查,而是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生态环境写作,这种调查耗时但又十分深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对于后面研究者来说也是有范式意义和理论思考的著作,至少是划时代的。
可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的多样性,补充了以往汉族剪纸一统天下的单一文化视野。最后,正如乔晓光教授在此前接受艺讯网专访时所说:“花了十六年的时间带着我所有的学生,毕业的、在校的,以志愿者的方式进行考察,沿着国境线走了一圈,现在可以给世界一个准确的、田野的报告了。”而这套丛书的出版就是给世界最好的一份报告。
文/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
图书信息
书 名:《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
主 编:乔晓光
出版发行:青岛出版社
八卷本民族分卷:
第一卷(已出版):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
第二卷:藏族、羌族、彝族
第三卷:苗族、仡佬族、布依族
第四卷: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
第五卷:毛南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畲族
第六卷:藏族、土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第七卷:满族、鄂温克族
第八卷: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