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负责主持的“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批准号:09AF006),于近期通过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审核认定,项目验收合格,顺利结项。此项目在完成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资助。 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成果出版阶段,正在进行田野成果的紧张编纂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是建立在新世纪初以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十五年的中国剪纸申遗与传承保护的基础工作上。2002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建立了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同年完成了“首届中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2003年元月,非遗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北京高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青年文化遗产日”,并在此后的几年中完成了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工作,2009年中国剪纸被教科文批准列入第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剪纸已成为世界非遗,但中国少数民族剪纸的整体普查工作仍旧是一个空白,家底不清。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2009年申请批准了《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随后在近四年的时间内,集中了在校和已毕业的民间美术专业研究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到项目的田野调查中。在经费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克服了诸多调查和生活中的困难,对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乡村剪纸传统开展了田野调查与发掘整理工作,足迹遍布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海南等省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涉及到的民族文化信仰区域有:东北萨满文化区、西北藏传佛教文化区、西南小乘佛教文化区、巫俗文化区以及新疆地区的伊斯兰信仰文化区。
经过田野实证调查认定,我国有31个少数民族具有剪纸习俗传统,分别是:苗族、水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毛南族、羌族、哈尼族、壮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土族、土家族、锡伯族、裕固族、回族、仡佬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拉祜族、布朗族。目前已整理出二十多个民族的田野文献报告,其中以纸材剪纸为主体,也包括少部分非纸材剪纸传统。一些区域的剪纸传统也关联到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剪纸传统,如南亚地区所共同拥有的小乘佛教习俗仪式中对剪纸传统的使用。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对中国剪纸这一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物种,建立起了扎实的田野研究基础,为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论和“中国剪纸学”实现了个案型的成果积淀。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学科发展自延安鲁艺以来,七十多年坚持对中国剪纸的学习、借鉴、研究、创作,以及作为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保护、发掘整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实践与学术贡献。关注中国乡村里的民间艺术,向民间艺术致敬,发掘研究整理乡村里的活态文化传统,成为中央美院民间美术学科发展的学科理念与时代使命。
图文提供/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