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至爱之塑——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热烈反响,观众不仅感受到两位先生在雕塑领域的精湛技艺,同时通过大量的展出文献了解这对艺术伉俪的人生佳话,深受感动。2016年3月4日,展览回到两位前辈曾工作过的中央美术学院再次展出,美院学生也能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两位先生的雕塑艺术,更好传承两位先生的教育思想。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曹庆晖、雕塑系副教授王伟共同策展。
当天下午,展览开幕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雕塑家盛杨,中央美术学院老先生刘焕章、曹春生、司徒兆光、孙景波、孙家钵、张宝玮、金连秀,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刘冬妍,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陈风新,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主持。
范迪安院长在开幕致辞中对王临乙、王合内先生为中国雕塑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两位先生从雕塑创作到教学都付出毕生精力,为中央美院雕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开拓式的努力,两位先生的辛勤努力不仅留下了丰厚的成果,更留下了崇高的精神。中央美院在迎接百年诞辰之际举办艺术前辈的研究、展示,不仅是为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更要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思考探索中国美术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这也是展览的意义所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两位先生虽然身后无嗣,但每个艺术人都是先生的后人,是前辈艺术的传承者,而中央美院倾力整理、研究先生的作品、文献,更是充分体现出继承传统、传播传统、创造新文化、坚持学术真理的“大学精神”。 王临乙、王合内先生的义女常沙娜感言展览“至爱之塑”外,还是至爱的人生,熟悉的作品、照片、文献再次唤起对先生的记忆,常沙娜还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与吴作人、吕斯百以及父亲常书鸿共同经历的岁月,她希望展览不仅在专业、学术上能够给青年一代有启示,而且能够从那一辈先生的身上学会珍惜社会、珍惜生活、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王临乙、王合内的学生,雕塑家盛扬感慨中央美院近年来为老前辈所作的展览梳理,也感慨中央美院的老师不仅要做一个好的艺术家,更要做好的艺术教育家,创作好的作品,教出好的学生。
王临乙和王合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教授,也是中国雕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艺术大家。王临乙受到徐悲鸿先生赏识于1929年赴法留学学习雕塑,也因雕塑与法兰西女子Renee Nikel(后改名王合内)结缘并相伴一生。两位先生身后无嗣,根据生前意愿将全部遗物及作品捐赠中央美院,保存在学院美术馆。经过近十年的全面整理,终于较为完整的呈现两位先生的艺术创作成果,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梳理出二人的生活、艺术轨迹。策展人曹庆晖教授认为此次展览是以作品、文献以及后面的人为中心的,并不是一个当代的具有批评意义的展览,甚至不需要策展人过多的理念阐释,尽可能真实呈现一个活生生的艺术人生,通过观众与展览的“触碰”感受艺术家对于艺术、生活的一份“至爱”。
展览以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二人的艺术创作以及相濡以沫的动人感情为线索,分为两个板块,“身影”和“造像”。 在“身影”板块中,通过各类照片、文献、作品,分七个小部分呈现王临乙王合内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二人相识相爱的过程。“造像”部分,集中呈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后王临乙、王合内的雕塑创作。首先重点呈现的“中国气派”,即是1953-1955年王临乙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卅运动》的相关作品文献。王临乙十分强调“大体”及作品的整体性,在《五卅运动》浮雕的创作中,王临乙生动的表现出了工人队伍严肃紧张的气氛和沉重有力的步伐,充分体现出了他在雕塑创作中对整体极强的把控驾驭能力。王合内十分喜爱各种小动物,她的动物雕塑也成为其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集中展现在“爱的世界”板块。她的作品吸取了秦汉动物 雕塑的野性美和雄伟气势,从“避邪”等传统形象中获取灵感,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性之美在王合内的雕塑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不是生硬的,不是矫揉造作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王合内的作品中得到了平衡。
此次展览已入选文化部“2015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在中国美术馆的支持下,两位先生的雕塑作品将全部翻制铸铜,并捐赠中国美术馆收藏。本次展览将展出至4月3日。
文/张文志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