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江南文化精神的追寻与解读:“寻觅江南——乐震文、陆春涛双个展”启幕

时间: 2019.9.9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古以来,江南之美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叹咏,因之大家对于江南是颇为熟悉的,但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019年9月8日,艺术家乐震文、陆春涛双个展“寻觅江南”在苏州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展出的两位艺术家近百幅代表性作品,在笔情墨趣的东方意境中,为我们呈现出艺术家心中对于江南文化精神的解读和追寻。

乐震文,195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上海觉群书画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陆春涛,1965年生于上海崇明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书画院副院长、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两位艺术家虽然年龄不同,背景各异,创作风格相去甚远,然而,“江南”却早已成为他们共同的绕不开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他们的作品,不管与“江南”这一主题相关还是无关,直接还是间接,巨幛还是小品,工笔还是写意,内蕴的江南诗性、姑苏诗意却无处不在。乐震文和陆春涛亦师亦友,交谊真挚,气类相契,敬业研几,深谙画道之微言大义,在艺苑享有盛誉。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认为:“两人求艺迹辙有异,但在艺术追求上却是血脉相通,超越乎年龄、地域和时间之上。”

苏州美术馆将展厅分隔成4个区域,以左右两个入口的方式引导观者进入展厅。从左边入口进入,便是参展艺术家乐震文个人作品展示区。其中,作品《势路自通达》是本次展览中最大尺幅的作品,亦是乐震文代表性山水。从展厅右侧入口进入,则是陆春涛个人作品展示区,其中,长卷《寻觅江南》为艺术家以本次展览为主题的创作。移步通过展厅左右两个区域便进入一个长廊,长廊里则呈现乐震文写生作品及陆春涛创作手稿。进入到主展厅,主展厅被五重纱幔分为两个部分,又分别呈现乐震文、陆春涛的作品。

乐震文称“苏州是江南中的江南”,他对苏州有着特别的感情,习画之初就临摹唐寅、文徵明等大家之作。入于传统而止于传统远非乐震文的艺术人生目标。他起步开始艺术创作之际,幸遇共和国改革开放。他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感,对新生活充满激情、真情。他深知,社会的现实图景发生了变化,视觉的图形也应有相应的不同。他以从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来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表现自我,抒写胸中逸气,到转向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别开生面的“乐氏山水”应运而生。他长于用色,将色与墨相撞、相溶而形成“出人意表”的奇妙境界。他的作品唤起的境界是崭新的,境界的转换无疑也引发并直接促成了笔墨语言的重新整合与新的生机的注入,乐震文的崭新笔墨语言恰到好处地将他对时代变化的内心感受化为笔底精彩的千山万水。

“江南”这一主题是乐震文无法绕开的文化情节。乐震文《寒山寺》《可园》《拙政园》三件写生作品均是艺术家在苏州创作完成。从写生到创作,乐震文从苏州园林中提取了诸多元素和灵感,在这一过程中,发掘个人内心对“江南”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多年艺术创作经历的看法。因之乐震文在开幕仪式上直言“在苏州美术馆举办这样的一个展览,‘寻觅江南’这一主题再贴切不过了。”

陆春涛的作品呈现出的是一个异情别调、前卫酣畅的当代水墨新世界。他以全新的姿态,挺身于当代水墨创作之中。这种姿态,并非仅仅是绘画的姿态,更是一种文化的姿态,赋予中国水墨以当代品格和气质,希望能够与世界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交流。陆春涛巧妙地借取传统文化、绘画丰厚的资源,但又力图以当代艺术思维来驾驭水墨媒材;既与传统文化相联系,又与之相差异。他从具象的传统国画走向更具艺术概括力的抽象水墨。无论是过往的《江边》系列、《荒谷》系列还是当下的《荷塘》系列,都以少胜多,由此及彼,充满隐喻的符号象征意味,令观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本次展览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展出了陆春涛过往信笔涂抹的“小画”,率性、自由的笔触更展露了他不羁的创作天性。

在陆春涛看来,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它蕴藉着灵秀婉约的诗意美学特质,包含着兼容并蓄的多元精神诉求。“这次‘寻觅江南’不是简单地以笔墨描摹江南的山青水秀,表现江南的淡雅韵致,而是将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视为‘寻觅’之旅,我们在其中不断追寻、审视自我的内心,实现对深厚、多元的江南文化精神的追寻,再以作品为媒介将水墨语言和江南文化精神融合,最终在作品中把江南气质、江南意境、江南文化精神展现来。” 

江南好,觅江南。乐震文、陆春涛“寻觅江南”,实际上真正所要寻觅的是渊远悠长、丰厚蕴藉曾经潜移默化地予以他们无穷滋养的江南诗情诗意。或许确如策展人张立行所言:“也许,在乐震文、陆春涛看来,江南‘就是诗词歌赋,就是画山绣水,就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风花雪月’。”

据悉,展览将于9月18日落下帷幕。

编/艺讯网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