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6日,“画屏:传统与未来”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著名美术史学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策展策划,并以屏风为主体,涵盖古代书画、器物、墓室壁画以及当代艺术创作等多个方面,展览为期3个月。
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这一特性使屏风在传统美术中扮演了耐人寻味的角色,把图像、空间和物品这三个视觉艺术中的基本元素凝聚在综合性的艺术创造之中。这种情况不但在中国美术中是独特的,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本次展览是对“画屏”这一艺术形式的首次大型展示,把精心选择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系统的介绍给公众。对于古代艺术的研究和欣赏,希望展览可以揭示画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其跨越书画、建筑和器物的综合性能,从而扩展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展览从“屏与礼仪空间”“物的画屏”以及“屏风入画”三个部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的画屏。
此次展览的古代展品来自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朵云轩木版水印分公司以及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19家国内外文博机构。展览专设了现当代部分,邀请宋冬、杨福东、尚扬、施慧、泰祥洲、展望、徐累、夏小万、徐冰9名当代艺术家,以“画屏”为灵感和视觉资源,创造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作品。通过建立古代和当代美术的对话,呈现中国艺术的连续性与本土艺术传统的持续活力。
展览将持续至12月6日结束,期间将围绕展览主题,举办一系列学术讲座和公共教育活动。
苏州博物馆 文/张希
图/汪清
《画屏:传统与未来》前言
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这一特性使屏风在传统美术中扮演了耐人寻味的角色,把图像、空间和物品这三个视觉艺术中的基本元素凝聚在综合性的艺术创造之中。这种情况不但在中国美术中是独特的,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屏风这一形式在现代时期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的素质已经化为中国艺术基因的一部分。它持续的生命力不是表面的,而是潜藏在中国文化的底蕴和中国艺术家的深层思维之中。
本展览是对“画屏“这一艺术形式的首次大型展示,把精心选择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系统的介绍给公众。对于古代艺术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希望这个展览可以揭示画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其跨越书画、建筑和器物的综合性能,从而扩展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对于当代艺术的介绍和理解,我们希望这个展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建立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在发掘一个古老艺术传统的持续生命的同时,彰显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特殊文化渊源。
巫鸿 (策展人)
前 言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答微之》中的句子。一千两百年前,元、白二人远隔万里,写诗互倾衷肠。千载以下,每诵此诗,依稀还能想见那扇写满元稹绝句的六曲连屏。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画屏是一个内涵独特而外延丰富的存在。它跨越了历史与艺术,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见证了朝代更迭,新皇旧帝,坐拥其前;见证了诗酒流连,骚人墨客,欢宴于前;见证了生死离别,才子佳人,啼笑于前。它上登庙堂,下陈闺房,傅于毫素,传之四方,甚而随斯人入于地下,逾千百年而重光,相对无言,满是寂寞,满是沧桑。
正是画屏这种多面、立体的艺术特性,催生了今人对中国古代屏风多元而灵活的研究。从传世或出土的实物屏风、书画中的图像类屏风、文献中屏风史料等多个维度,相互结合,相互碰撞,来探究这一充满迷人魅力、富于神秘气质的现象。摒弃固有的视角,不为专业所限,尝试全方位、多角度来发掘、研究、欣赏画屏,是本次展览的契机。
尽管画屏的实用功能在不断蜕化,逐渐脱离现实生活,但它同时也在转变与升华,努力于无形中融入当下。如何将之转化成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如何将之与未来的艺术创作产生链接,立足当下,回顾传统,面向未来,是本次展览探索的方向。
本次展览得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朵云轩木版水印分公司以及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是为序。
苏州博物馆馆长 陈瑞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