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察刀笔之痕,
如闻“啄木”声声,
尺幅微小的木口木刻何尝不是大时代与刘岘先生艺术人生的缩影?
——摘自展览前言 范迪安
刘岘是最早从事木口木刻的中国人之一,是20世纪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他曾在文中自述:“我原是学油画的,于1932年开始自学木刻,从此便算是我创作生涯的起点,直延续至今,未有终辍。”「1」
一只戴着眼镜呈斜倚姿态的啄木鸟,是刘岘给自己刻画的“图标”。精细生动,透露着鲜活。执着专注,兢兢业业,一生同“木”相伴,对他来说,这个形象,再精准不过。
本次的展览便以这只“啄木鸟”为线索——名为“啄木——刘岘与木口木刻”的展览,以艺术家最擅长的木刻方式为切入点,尽可能全面地呈现一位备受敬重的版画家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2019年9月18日下午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共呈现作品一百九十余幅,挖掘了刘岘先生在中国木口木刻创作历史上的地位,许多珍贵的早期作品得以亮相,可以说是近十年来第一次以此全貌展示刘岘先生艺术的展览。
整片展场的空间视觉营造出雅致清新的氛围,浅米色细节样式,例如画框、作品纸料、人物剪影在钴蓝色墙体装置衬托下显得格外惬意却又不失深沉,可以说,与展览主题及刘岘先生的个人魅力也是相当契合的。四层展厅门口的巨幅作品背墙,疏密有致地集合了部分精彩的木刻作品,观众驻足,遂即渐渐沉浸入这片镌刻时光的木刻之海,展览从“木口情结”“警世•真言”“自然•寓言”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木口情结”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简单介绍了木口木刻的基本概念,另则以图文并茂的年表回顾了刘岘先生的艺术历程。
如若不知晓“木口木刻”与“木面木刻”存在的区别,或许无法更加客观地品评刘岘作品的精彩之处及创作难度。二者主要在于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一般认为,古老的、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木刻版画就是所谓木面木刻,其材料采用硬度较小的、经过竖切的木板。而木口木刻实则属于凸版印制(RELIEF PRINTING),使用耐磨耐压的硬木(比如黄杨木、樱桃木、梨木等)横截面。工具方面,中国传统木版画仅用一把拳刀即可完成刻制;木口木刻则使用类似于铜版画的雕刀工具(burin),而非普通木刻刀(knife)。材料和工具决定了木口木刻的制作难度,其刻制要求力度和精细度,其印刷则要求控制油墨量。「2」
因此,在材料和工具的双重作用下,“木口木刻”可以展现出非常精致、细腻的效果,但对创作者的技法力度要求极高。在首件展品中,可透过刘岘先生创作过的木口木刻的原制版和印刷成品窥见其高深的“功力”,纤细的根茎、花瓣的纹路、不同品种枝叶的变化都清晰可寻,虽主题对象为植物花树,充满着柔软、轻盈的质感,但饱满的线条、流畅的气韵、虚实有度的节奏,皆显现出了手头功夫的坚韧力道,以及艺术家自身的精湛艺格。正如日本版画家平塚运一所评“刘岘的作品刻线绮丽,在东方是第一位的”。
刘岘先生1915年出生于河南兰考。1932年考入北平艺专西画专业。1933年入读上海美专,组织过“无名木刻社”,并受到新兴版画运动旗手鲁迅先生的大力扶持,曾多次与鲁迅见面和通信,受到其直接指导创作,并为鲁迅创作了插图上百幅。「3」1934年,刘岘赴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留学,专攻木口木刻。留学期间(1934-1937),他自费出版了有130幅之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插图,这件作品也是其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
抗战爆发后,刘岘毅然回国,并投身至抗日爱国的队伍里。其创作生涯与生活经历紧密相连,展厅第二个板块“警世•真言”,便显现了这位踏实的艺术家在烽火连天岁月里直面现实的创作反馈,作品《怒吼吧,中国》《巩固团结,抗战到底》里,家国情怀跃然纸上,硝烟、战机、士兵、民众有层次地分布在画面之中,折射出真切的历史面貌,通过艺术的表达模式带领观众进入情境之中。1939年刘岘奔赴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木刻教师,其间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和延安生活的作品,毛主席对刘岘的记录抗战、讴歌人民的艺术作品大加赞赏,并亲笔题词:“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4」
值得一提的是,刘岘创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木刻画,尤其以国内外文学家为主,从俄苏的高尔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欧洲的萧伯纳、莎士比亚、拜伦,以及我国的鲁迅、茅盾、郭沫若等等。不难发现,所有的肖像作品集合着刘岘的细腻、雅致的个人特点,但每幅画面之中艺术家特别以不同的刀笔刻法,又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气质,磅礴大气、素雅婉转、跌宕起伏、沉着冷静…刘岘独到的眼光、真诚的信念、铿锵有力的技法,皆在这些作品中显露。
第三个部分“自然•寓言”中,一整面墙展现的植物花卉作品,无疑是最令观众惊喜的。1958年,人民日报邀请八位木刻名家为郭沫若创作的《百花齐放》新诗作插图,其中有李桦、黄永玉和刘岘等。1959年,这些版画集结成册出版之后,刘岘又被郭沫若单独邀请,专门为这101首诗分别作单幅花卉木刻。「5」凌霄花、芍药、石楠、洋绣球等,每一株都洋溢着鲜活、细腻的自然气息,着实令人喜爱。1958年,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评论刘岘的作品,“雕刻的形象逼真,技巧优美”,这种评价无疑是贴切的。
紧跟时代的变迁进行题材的挖掘和探索,是一位成熟艺术家自发性的能量。新中国成立后,刘岘关注的主题转向对生活的赞颂、对轻松化寓言故事的图形叙事。1954至1960年,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系列书籍装帧的作品,并为年轻人授课,在孜孜不倦的劳作和和薪火相传之中,可以说,刘岘先生与他的同行们一起打开了中国文学类书籍装帧的新局面。连环木刻作品《主观的兔子》(自编童话),借兔子、刺猬、啄木鸟等动物之间的森林故事暗喻人生,展现了其观察和思考。后至1987年,他将多年来创作的单幅动物创作木刻集结成画册《寓言百图》,每个单幅都叙述着不同的道理,轻松有趣,显示出艺术家豁达的人生智慧。
1981年,作家萧军评价刘岘:“在艺术风格上,他既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的艺术特点,又吸收了外国木刻的技法。……我认为他的作品充分发挥出木刻艺术特有的功能。”无论是针对战争年代的真实历史的反映,还是对寓言故事、文学题材的阐述,又或是花卉主题的清新雅逸的刻画,刘岘将丰富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编织在精巧的造型和严谨的结构之中,在刀笔墨纸的格调里追寻艺术的高度,在方寸之间镌刻时光的痕迹。如范迪安院长所评:“坚执地朝向心灵的追问,如在夜幕沉沉的天空寻找精神的归宿,用艺术之思、奋力之笔点燃洞明的火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文/张译之
图/主办方提供
————————————————
新闻现场
2019年9月18日下午,“啄木:刘岘与木口木刻”展览开幕式暨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副院长苏新平,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美术馆老馆长杨力舟,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院长、现任王琦美术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炜,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版画系主任王华祥,刘岘先生之女王人殷等嘉宾出席仪式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主持人。
刘岘先生之女王人殷女士,给予中央美术学院大力支持,精选刘岘先生创作的《巩固团结,抗战到底》等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品,和木刻原版,捐赠给学院,并由美术馆永久收藏,共计153件183幅。捐赠的作品涉及刘岘先生创作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木口木刻的重要艺术作品和资料。
艺术家介绍
刘岘(1915-1990)
1915年8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兰封县(现兰考县)。
1932年就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并自学木刻。
1933年,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
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油画系学习,并师从日本版画家平塚运一学习木口木刻。1937年,原本计划从日本前往法国继续学习,但“七七事变”爆发,刘岘回国。
1938年,在上海参加留日归国同学救亡团,在开封举办《抗战宣传美术展览》。
1938年,参加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四师,创办拂晓剧团、拂晓木刻研究会。
1939年,调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1月,印制版画多幅赠毛泽东主席,获毛泽东主席题词“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1945年,调重庆新华日报社,主持美术评论等工作。
1954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美术编审并美编室主任。
1960年,调中国美术馆,为三人收购收藏组成员。
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百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岘木刻画展》。
1983年,在郑州河南省博物馆举办《刘岘木刻画展》。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