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走入白洞,探寻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

时间: 2023.7.2

展览“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于2023年7月1日开幕,在为期3个月的展期内,为公众展开甲骨文与当代艺术在图像中的关联“宇宙”。

殷商高度发展的龟卜学导致了表形字的创造;作为唯一延续至今使用的古文明字符门类,汉字的长久性或许得益于中国思想里深刻烙印的占卜性:表形字不以人类内部流通的发音习惯规定其语言形制,却借由简缩化的、人与“天”皆可辨别的表形图像为基准。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形声为造字方法)占卜的程序被法国思想家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视为前现代的、“准科学”的理性公式,也被视为汉字创造和产生机制的基本运作方法。

展览试图从考察的视角为这套公式赋形。一方面,从甲骨文、上古祭器、墓坑结构等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想象式的形式归纳;另一方面,展览试图展示隐含于该公式中的天(人类文明系统之外的物质界)与人间的沟通意向,以及这种意向如何作为一个图像学的样本,影响和连结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中对宇宙图像的重新认识——隐含在秩序中的非秩序性。1.jpg

卜镝,《白色青铜》,2022,布面、丙烯、铅笔,180 × 110 cm * 3张。图片版权归卜镝所有,由艺术家惠允。

被广泛认同的汉学概念“关联性思维”(由法国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提出)常常用于描述中华文明的基础特征和思维方式。如果将这一强调事物同时、共生、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引用到展览的“赋形公式”中,我们会发现,甲骨文作为通道,横贯宇宙与甲骨(微缩的宇宙景观)之间,并将两者视为完全同一的系统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作品,或许能够以相似的逻辑印证该“关联”的普遍的适应性,并为超越这种适应性预备了前提。

展览分为“形”“声”“义”三个部分。“形”与“声”是对“义”的复归,相同的意义上,“义”释义了“形”与“声”——展览“白洞”是对记忆深处文字机制的探索之旅,该机制的识别运作相互嵌套,而非全然独立。

展览主标题“白洞”,是存在于天体物理学中的假设性天体。理论上,白洞与黑洞截然相反,互为对立,任何物质都不能进入其中。与塌陷的黑洞相反,白洞将物质弹射出去。艺术在周期性的某个时刻闪现自己的“光晕”,顺随着时势的轮回,将它贮藏之后,又会将它重新展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现场,安阳,河南,2023。图片由杨迪提供。.jpg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现场,安阳,河南,2023。图片由杨迪提供。

本次展览由杨紫策划,汉仪股份联合798文化科技主办,汉仪传媒、798CUBE联合承办,博物汉字联合国图创新发起。并感谢陈楠作为公共教育项目特邀艺术家。


“白洞”系列公众项目介绍

海报.jpg

“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既是一场对甲骨文表意的考察之旅,又是对远古文明基因的当代审视。作为本次展览的衍生,“白洞”系列公众项目将涵盖如下议题的讨论和展演:中国上古文化的知识普及;艺术创作阐发;当代媒介形式与古代文化遗产嫁接的可能性;感知层面对“嫁接”的呈现实验。该系列项目贯穿于展期内,共五期,每期包括多场活动。

 从放映、表演、讲座、特色导览到工作坊,“白洞”系列公众项目试图通过跨学科交流,邀请社会各界、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学者、表演者和评论家共筑一处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公共对话广场。798CUBE将开放多个场馆空间以配适项目特殊性。

展览开幕的对谈活动将围绕甲骨文的当代感知展开,贯连历史与当代艺术,与观众分享此次展览背后的深层思考,并帮助大众代入创作者、跨界学者的独特视角体验。

7月1日和7月2日,将会连续举办两场对谈活动。

7.1

01 对谈 殷墟之旅

第一场对谈将邀请到策展人杨紫以及参展的4位艺术家与观众分享他们去甲骨文发源地殷墟田野调查的所见所闻以及参展作品的创作经历。

7.2

02 讲座、工作坊 符号的动物

第二场活动将结合王受之教授线下公开课和工作坊为一体,在帮助观众众理解符号创造背后的奥秘的同时,邀请参与者在“符号制作工作坊”中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宇宙符号。


展览信息

640.jpg

白洞:

甲骨文的奥秘

与当代表意

2023.7.1­–2023.10.8

策展人:杨紫

参展艺术家:卜镝、陈惠立、陈文骥、储云、柯蒂斯·塔尔沃斯特·圣地亚哥、达伦·巴德、方璐和艾瑞、冯晨、高伟刚、关小、何意达、胡向前、朱迪斯·艾伯特、李带菓、李竞雄、李姝睿、刘任、刘张铂泷、陆平原、尼克·多伊尔、佘海晴、施金豆、童义欣、王光旭、王迈、王墒、王受之、谢燚、辛未、徐冰、徐秋雁、杨迪、郑国谷、志韦、钟云舒、周思维

特别单元:何为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