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萝卜土豆模型齐上阵!央美建筑实验班从“家”出发,云端造访罗马的日常

时间: 2020.4.16

sasasBrowserPreview_tmp.gif编者按: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教学,众多院校的“全民网课”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渐渐凸显了教学开放化的“实验”意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实验班课程,由建筑学院朱锫院长组织,邀请了来自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教授Peter Andrew Tagiuri 为大四年级实验班授课,张茜、刘焉陈两名老师联合执教。“做模型”是建筑学生的日常必备,但由于“宅家网课”,他们与模型的“搏斗”画风也变得日常鲜活,引发围观:

WechatIMG4095.jpeg建筑学院学生王逸茹与家庭“外援们”一起制作模型

“家长一起做模型...”

“王妈妈认真做模型的样子,真的很给力!”

“我爸妈终于知道了我在学校的日常生活...”

截屏2020-04-15 下午9.02.01.png建筑学院学生郑思宇在家用胡萝卜根茎搭建模型过程

“没有模型材料,那就找!“

 “看到大家用家里的快递盒、包装袋、或者土豆萝卜做(建筑)模型时,我十分感动...”

WechatIMG4094.jpeg

评图时间,同学线上互相拍照

“为了评图,化一个美美的妆,没有人拍照,我们就相互截图...”

的确,“通过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教学单元的空间边界”如朱院长所言“学生们已经不可能在大尺度的实体模型上着力和精雕细琢,取而代之,用简单、朴素、抽象的概念模型去探索形式背后内容的意义。”网络教学似乎改变了师生沟通方式,却又无疑提供了新的“天地”。本次建筑学院实验班课题从“家”——这个最贴合我们日常的场景出发,开启了一次对罗马日常的云端造访,精彩有趣,一起来看!


云课堂简介

最深刻的城市可以像复写纸一样被阅读。城市同样可以被它的居住者阅读,被同时存在的生命书写:满满的地层,纪念物与肌理,街道与街区,山丘与山谷,住宅与市场,混凝土与木头,湿润的,铺装的与在生长的,被损毁的,这一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当下呈现。习惯,行为与栖居地,这些词语将行为模式,身体姿态或社会结构,自然环境,更好的环境,家园结合起来。

在我们的家园中,有些经验我们不需要记住,只需要将它们合并:从床上醒来,穿衣,2万顿早餐、午餐、晚餐,上千次的锁门或开门,进入前门,爬上楼梯,坐在桌子前,看向窗外,查看天气。我们将这些几乎有机的行为集合起来作为不明确的记忆体。我们居住在事物与场所中:有鞋子,衣服,瓶子,面包和街道。这些普通的事物和模糊的记忆,构建了我们的家园。


部分课件资料图片

什么构建了我们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来自于哪里,记忆在哪里存档,什么让它们留存,又是什么在我们的身体中唤醒它们?身体的感知:视线,声音,触摸,嗅觉,味道,运动,姿态,反射等等在创造与再创造记忆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而图像,语言,习惯,文化和文明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时间、历史与记忆如何缠绕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将记忆放置、构建在合适的位置,放置进纪念物,文本,图像与物件中?我们在哪里构建家园:在意识中,身体中,事物中,还是场所中?

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对城市历史、文脉、现状的完整感知,挖掘城市的内在记忆,并由此延伸对我们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深层次理解。教学手段包括现象观察、实地考察、城市制图、绘画手眼感知训练等。

课程以《普通事物/日常场所(建构家园)》为题, 探讨城市的肌理、纪念物与日常事务、场所如何构建居住者的记忆共同体。课程将带领学生前往意大利罗马,并在罗马进行为期37天的学习与考察工作,通过对于一个拥有千年历史文脉积淀城市的多层次挖掘,理解纪念性与日常性,场所与场域的营建。课程将在罗马选择一处场地,并跨越时间的维度,设计一座平常但可以承载深度记忆的住宅。

原定2月22日 -  3月29日 意大利罗马及周边城市考察学习,前往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罗马校区。

由Peter Tagiuri,张茜,刘焉陈三位老师带领大四年级实验班学生前往意大利罗马罗德岛设计学院罗马校区,进行为期37天的考察学习,交流活动。期间学生将完成五周的课程及课题作业,在罗马的交流、汇报、评图等。课程内容包括考察罗马不同时期的教堂、重要建筑、城市调研;罗马及周边城市的重要景观、住宅的调研考察,并绘制图纸、透视速写、水彩。通过对罗马现存重要建筑的学习,教授梳理西方古代建筑史脉络,并理解跨时代的空间场域营造方法。课程旨在让学生更多元和国际化的接受建筑教育,培养学生多维度的设计视角和理念,理解不同文化场所的历史发展进程。

原定3月30日 – 4月17日 返回中央美院校园,完成设计及图纸绘制,汇报评图。


云教学手记

据四位任课教师采访内容整理

朱锫

朱锫照片20180628.jpg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1、独立思考,广泛阅读

疫情虽然阻碍了师生之间在“物理层面”的直接接触,但却给个人创造了更加独立的环境和思考空间。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对知识的涉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所以换一个角度看,也可顺势而为,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2、重概念、观念,而轻形式的艺术思考

由于疫情对环境的限制,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学会更加注重概念的思考与表达,必须学会用身边最朴素简单的材料表达观念和想法。物料和工具的限制反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训练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细腻地观察平时忽视的日常生活,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最朴素、最常见的材料,甚至是日常废弃物去表达形式背后的观念。

我们的学生对形式的敏感度和驾驭度与生俱来,这是我们的优势,但这种天然优势,也容易让我们忽视形式背后的内容,重形式而轻概念。而在这次的网络教学中,学生们已经不可能在大尺度的实体模型上着力和精雕细琢,取而代之,用简单、朴素、抽象的概念模型去探索形式背后内容的意义。

今天我刚刚参加了建筑学院大四实验班的期末评图,执教的老师是罗德岛艺术学院的知名教授Peter Tagiuri 和我们学院两名十分优秀的年轻老师刘焉陈、张茜联合执教。实验班的课题在全球疫情扩散的今天十分耐人寻味,“基于日常事物,介入建筑、城市生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回归本源,触及建筑本质,用自己日常生活的视角与经历,建构建筑形式背后的意义。学生们用最朴素常见的材料搭建模型,概念而轻松,而其背后的观念却令人启发和富有创造性。

3、感悟建筑艺术的属性,接近建筑艺术的实质

建筑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时间、空间的艺术。我自己认为,建筑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和音乐、电影十分接近,用时间塑造空间经验。网络和影像技术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中知识整合的优势,用影像和实体概念模型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建筑经验、时间、流动的艺术特点的感悟能力。

4、突破边界

疫情期间网路教学的优势是使学生可以更方便自由地参与不同领域的分享和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教学单元的空间边界,使建筑学院的课程与其他院系课程交叉互鉴,也可以让更多优秀课堂走向社会。

5、同一条起跑线

对全世界所有建筑学校来说,全球疫情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们以往建筑教学的传统认知,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教学的新生事物,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何顺应网络特征,探索实验建筑艺术教学的新思维,这着实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Peter Andrew Tagiuri 

WechatIMG95.pngPeter Tagiuri是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教授,也是一名建筑实践者。他于1975年获得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视觉研究与比较文学专业荣誉学士,并于1976年前往意大利的美术学院学习,1981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自1987年在罗德岛设计学院任教至今(于2002-2006年担任建筑学院院长)他建筑的实践和教育在理念上和实践中呈现出对文化多元性的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位建筑师,他与伦敦的AOI ,巴黎和卡萨布兰卡的Kilo,杭州的王澍,苏黎世的Rutz以及位于东京的Gauche Concepts分别有过合作。在2011年,彼得的小型集合住宅项目在伦敦荣获了最佳砖建筑大奖。彼得·塔居里的建筑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之下当代建筑对于文化与文脉的深入关注,他通过一系列相关建筑实践为当代建筑的发展增添了勃勃生机。


Working from Memory and In Memoriam (ours and others) 

从(我们和其他人的)记忆与《追思》中去工作

作为一名老师,我帮助学生去挖掘他们所见,以及如何用他们独有的世界观将洞察力带入建筑领域。我们(学生和老师们)首先通过互相观察彼此的作品(点评),然后仔细审视我们周遭的世界(最普通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记忆)来实现这一点。从被孕育于子宫之中(经历从子宫,房间,到坟墓的过程),到我们降生在这样必须为自己寻一处居所的世界上。这对于众生而言都是最为基本的,其经历也会成为我们对建筑产生深刻理解的潜在记忆。

“我们首先作为不同的个体去回望我们的过去以及审视罗马,其次才是作为建筑设计师们来研究罗马。”

新冠状病毒疫情:由于隔离的必要性,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北京、济南、黎塞留等地)进行线上工作;然而最初,我们实际上都源于各自最初的记忆(祖父母的房子、我们的故乡)在我们意识脑海中遨游,来到我们主要的研究地罗马,这在物理上很遥远,但实际我们都很熟悉。我们首先作为不同的个体去回望我们的过去以及审视罗马,其次才是作为建筑设计师们来研究罗马。

即使没有能够去罗马实地考察,“她”也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遥远的文艺复兴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了解罗马的途径。同样的,我们也从神话、极为漫长的文字和图像历史以及被记录下来的古老文物地层来探索她。在网上,我们也发现很多书籍、电影、城市地图和规划、地理结构和地形学研究。外在的罗马一直在变化着,因此我们的项目是且必须是“短期即时的”。

“我仍旧为我们没能花时间静静地在罗马共同漫步而感到遗憾...” 

在线上虚拟的工作室中我们已很开心地了解彼此,尽管我们在文化、语言、年龄和性别上有着种种差异,这种了解基于尊重、情感和无惧批评。我们一起探索了很多,也创作出了很好的作品。谢谢亲爱的学生!

然而,尽管我从这群央美独特而有天赋的学生们和两位聪慧大方的青年老师(张茜和刘焉陈)这里学到了很多;我仍旧为我们没能花时间静静地在罗马共同漫步而感到遗憾。我们没能一起聚餐,也没能实地体验感受春天来临的芬芳,以及罗马人在广场的闲聊。我们错过了喷泉和树木成荫街道旁的凉爽,也没能早早醒来去围绕奥勒良墙漫步……“简而言之,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共同游览罗马。谢谢。”感谢中央美院建筑学院以及朱培院长的慷慨邀请,谢谢你们!

法国黎塞留

2020年4月12日

翻译/ Sue&Emily Zhou CAFA ART INFO 

WechatIMG93.png网络教学上课情况

刘焉陈/张茜

WechatIMG124.jpeg刘焉陈,自2017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至今,毕业于香港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WechatIMG128.jpeg张茜,自2018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至今,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所有教学计划。

 在两个不同国家,

 10个不同城市,

 我们开始了不同场所的“云游”。

从上学期期末我们就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春季学期实验班的课程,我们原本计划2月下旬到3月底,与Taguiri 教授及10位同学到罗马汇合,并在罗马的罗德岛艺术学院分校进行为期5周的访学,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所有计划。原本考虑将罗马之行改到4月,但之后意大利及全球的疫情蔓延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就这样,在两个不同国家,10个不同城市,我们开始了不同场所的“云游”。

这学期大四年级实验班的设计课程和同学们以往接触的设计课程本就十分不同,课程以十分细腻、微妙的方式探讨人与空间的关系,这要求同学们在真实的场域中感受阳光、湿度、温度、味道和声音,需要全方位的调动我们的感官与环境产生对话,而这给线上教学更增加了难度。但同时,长时间的居家生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居住空间有了前所未有的认知深度。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非常容易被带入进设计课的第一个部分里。

WechatIMG265.jpeg张茜老师在家网络教学情况

 “在最日常的行为、场所和人中间,我们成为了我们。”

Peter 老师没有在设计课一开始就介绍一个场地,提出一个空间功能类型作为设计的开端,而是让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内心记忆深处,去挖掘每个人最原初的、受专业训练以前的空间体验。“祖母的房子” 这一课题的设定是让同学们可以回到一个自己曾经熟悉,但又遥远的生活场景里。能够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画面,或许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作为建筑师的本能。“我的家毫无特点,住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区里。”这是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的确,虽然大家来自中国的不同城市,但在千城一面的城镇中,很少有同学曾有幸拥有卒姆托那样的祖母花园。但最终的结果相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所描绘的细节充满了惊喜:通过敲水管来呼唤邻居下棋的爷爷,和弟弟的壁橱游戏,未进家门先踮起脚敲窗户的习惯、黑暗曲折的过道。在最日常的行为、场所和人中间,我们成为了我们。

 “看到大家用家里的快递盒、包装袋、

 或者土豆萝卜做(建筑)模型时,

 我觉得十分感动...”

对英语教学的不适应、线上教学的陌生感、对欧洲历史的不了解、罗马真实记忆的缺席,这些困难的蜂拥而至,让每一个同学都措手不及。一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沟通,我们要求同学们提前把文字写好,以防止在线上的时候因为交流不畅而耽误时间。好在建筑师用图像交流,哪怕一张最简单的手稿也足以传达大量的信息,很多时候不需要语言。看到大家用家里的快递盒、包装袋、或者土豆萝卜做模型时,我觉得十分感动,即便因疫情“宅家”,大家都在十分尽力的对待每一次讨论和评图。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可能10个同学中有一半以上都会借助ipad 的强大功能来画图,甚至构造节点图也用ipad 的矢量工具来画。在家中工具材料不便,Ipad 的确可以模拟各种笔触和颜色,但电子屏幕很难记录当下表现形式绘画的随机与偶发,似乎总难与自己的作品建立一种亲切的关系。当然,就如同特殊时期,网课之于线下课程,无法替代,但让学习不间断,已经弥足珍贵了。

小组合作作品 罗马地图 Rome Mapping

 “无比期盼着能有朝一日在罗马再见。”

在课程开始时,正值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每次课程开始的问候开场语都是在法国家中的peter老师对学生们和我们进行问候和叮嘱。随着时间和课程进行,国内的疫情逐渐转好,国外的疫情日渐严重,开场语也变为了我们向在法国家中隔离的Peter老师问候和叮嘱戴口罩。Peter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每次上课都在摄像头前端正的坐4-5个小时一动不动的给同学们讲课,但有一天突然消失了10秒钟,原来是街角的面包店受疫情影响也关闭了,每天不得不自己烤面包作为主食。Social distancing和疫情对空间的影响也逐渐在课题的被讨论范围里,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生活的可贵。虽然不能见面,但是共同面对困难的心情让地处在不同时区的我们离得更近,无比期盼着能有朝一日在罗马再见。


学生云探讨


曹家铭

曹家铭,石家庄于我意味着一个城市房间,家与城市一同成为生活的整体。.jpg曹家铭,项目位于罗马Portuense区,新旧罗马的交替地,在街心公园内创造新构筑的古迹,作为守望者成为反思城市发展的契机。图为项目剖面。.jpg


石家庄于我意味着一个城市房间,家与城市一同成为生活的整体。

这个项目位于罗马Portuense区,新旧罗马的交替地,在街心公园内创造新构筑的古迹,我希望作为守望者成为反思城市发展的契机。图为项目剖面。

感觉更想回学校了。虽说现在也已经差不多习惯了这种生活作息,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别扭,戴尔笔记本的低摄像头位置总是只能拍到我的下巴,于是总是不得不弯着腰上课,一天下来也还是挺累的。但是好在也算是有了一个方式可以定期和大家见一面,感觉好歹还是跟卧室以外的世界有点联系,空间变不了,能感受到一点时间的变化也还不错。期待这段日子早日结束吧。


秦英杰

秦英杰,古老而传奇阿庇亚大道(Via appia),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时间的朋友,岁月在这里留下道道车辙,时光将石块打磨地锃亮。追寻古道上的足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这里讲述.jpg

秦英杰.jpg古老而传奇阿庇亚大道(Via appia),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时间的朋友,岁月在这里留下道道车辙,时光将石块打磨地锃亮。追寻古道上的足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这里讲述。

通往帝国的大道,曾经的辉煌已被掩埋在脚下,街道构筑物让人们更多的参与到遗迹之中,领略古罗马的璀璨历史。

微信图片_20200413122645.jpg秦英杰在家学习、生活状态

刚开始上网课还不是特别适应,因为要打开摄像头,感觉挺怪的。但随着课程的进行,我也大概适应了网课的节奏,感觉和平时上课也差不太多,就是有时候大家都不说话,会有些尴尬。再加上我自己的英文水平有待提高,课上的交流将就变得有些困难,一般课后我都会吧录屏反复观看几遍,来吸取课上因为语言导致的没听懂的地方。


王诗语

王诗语,小时候我每天会在姥姥家吃晚饭,我从可以在桌子下跑来跑去的小孩慢慢长大,这张剖面记录了不同年龄的我在姥姥家最常做的事.jpg小时候我每天会在姥姥家吃晚饭,我从可以在桌子下跑来跑去的小孩慢慢长大,这张剖面记录了不同年龄的我在姥姥家最常做的事。

王诗语,音乐剧猫正在古老的villa broghese花园的湖上上演,观众在湖上发现了森林里跳出的猫,猫在湖上表演给湖边的观众看。.jpg音乐剧猫正在古老的villa broghese花园的湖上上演,观众在湖上发现了森林里跳出的猫,猫在湖上表演给湖边的观众看。

对我来说,在家里上课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不会熬夜画图了。因为我爸妈生活非常规律,加上这一次Peter老师是要求我们前一天晚上提交作业的,我爸妈也会来催我的进度啊什么的,因为在家里打游戏的时间也变少了。同时呢,我上课的时候,他们会非常配合,肯定会以我学习优先的。其实这种在家学习的生活还是有些怀念的,因为这也是我大学后第一次在家呆这么久,原计划要学英语,所以过年可能也只在家呆4天,以往的假期也会有一些其他的活动。现在有种穿越回到高中时代的感觉。

但其实有时候在家做方案也会有些自闭吧,我觉得。因为他们会不断地来看、问问题,这个事情我是有些接受不了的,有一种被甲方监视的感觉哈哈。在家做模型做完要赶快收拾干净房间,因为在家里卫生问题是我被我妈骂的最多的。所以还是真的期待尽快开学吧!


付丝雨

家乡岳阳,不大的城市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米距离的两个住宅区却相隔着十几年的跨度。

在拥有曾保卫古罗马人民墙垣遗迹的同一土地上,再为现代罗马人民建造一个可供游戏的庇护所。


这是第一次体验在家上网课,穿着家居服面对着老师和同学们感觉还是挺奇特的。上网课的好处大概在于可以督促自己更专心的投入到课程中,一举一动都会被老师和同学看到,另外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录屏回头在看,方便进一步消化课堂内容。但是与真实的课堂相比,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相对没有那么丰富,作业也只能在家自己一个人完成,少了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机会,家里还是少了一份校园的学习氛围,也没有图书馆的资料可利用只能在网络上查找所需的信息,更不能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相对单一,不太利于激发更多的想法。


王逸茹

随台伯河浮沉的过滤泳池和填满垃圾的古罗马槽渡

王逸茹,大型渡槽系统将清洁的水从很远的地方输送到城市中,流向公共喷泉或私家水箱,让每家每户都能用上干净的水。.jpg大型渡槽系统将清洁的水从很远的地方输送到城市中,流向公共喷泉或私家水箱,让每家每户都能用上干净的水。

WechatIMG382.jpeg

王逸茹与家庭“外援”一起制作模型


第一次上网课时没有经验,搬着小板凳坐了五个小时,腰酸背痛,饥肠辘辘。从此,每次上课前的午饭都吃得特别饱,手边一杯水,饿了就嚼水;还特意买了一张床上书桌,可以盘着腿倚坐在床头,有效缓解饥饿和疲劳,推荐!在家还能有做模型的外援,虽然一边做一边吐槽我做得糙,但也挺好的。


郑思宇

郑思宇,中国与俄罗斯的人员及货物往来的路线和数量对比.jpg中国与俄罗斯的人员及货物往来的路线和数量对比

郑思宇,罗马火车站“Termini ”设计方案 街区剖面.jpg罗马火车站“Termini ”设计方案 街区剖面

郑思宇在家用胡萝卜根茎搭建模型过程

第一次体验这种在家上网课的感觉,其实对于知识上的传播来讲没有差这么多。最重要的是画图和做模型方面。以为就在家呆个20天,家里连一块橡皮都没有,尺子都是现买,就这样不知不觉却过了两个月......8年了,没在家待过这么久。由于我们跟老师有时差,作业要前一天晚上10点交齐,提前给老师看。就因为这样,我们丢了赶作业最重要的一个晚上。拖延症越来越重,还是随着时间拖到了第二天中午......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又感受到了手绘的魅力。还有在没有模型材料的情况下,拿着水果刀切萝卜、黄瓜、一切冰箱里有的食物......


张雨奇

张雨奇,集装箱低收入人群社区设计.jpg集装箱低收入人群社区设计

张雨奇,狭长公寓楼住宅中一天之内光线对于活动的影响.jpg狭长公寓楼住宅中一天之内光线对于活动的影响

截屏2020-04-15 下午9.07.39.png记得第一次线上上课之前,特紧张。上课前一天特意洗了头,开始前十分钟匆匆忙忙把身后书架上乱七八糟的小东西一股脑塞进了柜子,镜头能照到的范围内全部清场,转移到了镜头外的床上,歪歪扭扭地堆着。上课毕恭毕敬,穿戴整洁,大气不敢出。几次之后,慢慢熟悉起来,就既不提前洗头也不收拾了。之后逐渐变本加厉,渴了饿了就会把录像和声音一关,边翘着脚边吃点东西边听,之后快速收拾好,销毁证据,再若无其事地打开录像。

线上上课好的地方在于可以随时录屏,下了课之后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听。但也总会有些状况外的尴尬发生,比如老师点评你的时候突然断网,或者老师问问题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大眼瞪小眼,气氛诡异,心里默念千万不要叫到我,这种时候往往就会成为那个幸运儿。


王思琦

王思琦,小时候回姥姥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上起床在隔墙的地方向另一边喊让哥哥来陪我玩,两边的房子盖的时间相隔了二十年,青砖红砖的相碰就是抬头最美的风景。.jpg小时候回姥姥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上起床在隔墙的地方向另一边喊让哥哥来陪我玩,两边的房子盖的时间相隔了二十年,青砖红砖的相碰就是抬头最美的风景。

王思琦,当这条路到凯旋门的旁边时,它距离曾关押高级囚犯的马梅尔定监狱的距离变得很近,两者之间的缝隙也越来越小,凯旋与失败,仅一线之隔。.jpg当这条路到凯旋门的旁边时,它距离曾关押高级囚犯的马梅尔定监狱的距离变得很近,两者之间的缝隙也越来越小,凯旋与失败,仅一线之隔。

微信图片_20200413223834.jpg在家做关于罗马的mapping也是很新奇的体验了,尤其前期调研,我仿佛活在Google的罗马里,开始的时候还是不太习惯,现在慢慢习惯了哈哈。但是上网课也有很大的方便吧,有录屏可以去回看,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变得很多,生活变得很有规律,不怎么熬夜……但是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是变少了,做模型的材料还在快递的路上(所以还没有模型照片)……还是期待回到学校,回归常态吧。


熊紫焰

我研究了罗马的鲜花广场,它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作用,早晨是集市,下午晚上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这儿有餐厅、影院。我据此设计了这些可变的帐篷,根据它们的变形应对不同的需求。

罗马的圣彼得广场、纳沃纳广场、西班牙广场与重庆磁器口码头、朝天门码头的剖面对比。

微信图片_20200413135143.jpg在家上网课要说最让人觉得不方便的就是做模型了。老师说下节课要看模型,马上在网上下单买模型材料,但物流却不尽人意,等到寄到家,都已经下课了。这种情况下,家里现有的材料才是自己的救命稻草。疫情带给我最多的是什么———数不清的快递包裹。所以就像图上看到的,我翻出了一堆快递包装,开始了我的模型制作。很幸运,它们没有让我失望。


王俊棋

王俊琪,从祖父母房子的记忆开始,我更加被城市的河流所吸引,而桥梁所连接的不仅仅是河两边的城市,桥梁更加连接了古今人们的生活,与历史记忆.jpg从祖父母房子的记忆开始,我更加被城市的河流所吸引,而桥梁所连接的不仅仅是河两边的城市,桥梁更加连接了古今人们的生活,与历史记忆。

王俊琪,这是一幅关于台伯河上的桥的地图,我研究横跨罗马城的台伯河上那些非常独特的桥,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角色,他们的故事。.jpg这是一幅关于台伯河上的桥的地图,我研究横跨罗马城的台伯河上那些非常独特的桥,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角色,他们的故事。

从开学开始,我们便在家中使用线上上课的方式进行新学期的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习惯,线上上课没什么问题,但在作业上是真正的“云”。作为建筑学生,去实地考查场地,做场地调研是做设计最基本的工作,但是这一次的课题我们却完全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在电脑上查资料,云调研,这使得我们在设计初期遇到一定的困难。但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线上学习后,也已经很习惯课后完成任务,课上汇报成果这样的模式了,合理地使用电脑和绘图纸画图,巧妙的运用家里的材料进行模型的制作,也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但还挺有趣的学习体验。


付佳希

付佳希,听着雪和风打在衣服上的声音,沿着斜坡走向高处的路,回看姥姥家的砖房和后院.jpg

听着雪和风打在衣服上的声音,沿着斜坡走向高处的路,回看姥姥家的砖房和后院。

付佳希,整体钢结构体系配合由透明材料包裹的水气,试图将古罗马·浴室·水渠的气氛通过一系列空间体验展示.jpg整体钢结构体系配合由透明材料包裹的水气,试图将古罗马·浴室·水渠的气氛通过一系列空间体验展示

在家上网课最大的不同应该是没法和同学们交流,这种周围没有别的设计的感觉对我来说是挺好的感受,就自己做自己的,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进度,感觉这个设计做的更自由,我感觉是挺好的。都是用电脑查资料,pad画草图,电脑建模,感觉工作流程没有什么区别,就觉得挺清净的,挺好的。


图文由师生提供 编辑/张译之




一堂云好课系列

第一辑 央美版画系“图像时代如何看图像?”

第二辑 央美油画系的素描课,仅仅是“素描”?

第三辑 央美壁画系“数字壁画”如何创作?

第四辑 央美实验艺术40位“宅家斗士”:以常态眼睛玩转造型!

第五辑 “书籍装帧”:建构于持续翻阅中的艺术

第六辑 央美交通工具设计教学,在过去十余年中只做了“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