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一堂云好课丨王川:以摄影的方式

时间: 2020.6.10

sasBrowserPreview_tmp.gif“我的观念完全被改变了!”

“以前的拍照都不叫摄影!”

“如果我的摄影没有想法,那么我跟在玉渊潭公园扛着相机拍日落的大爷大妈们有什么区别呢?”

“摄影”似乎围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但那真的是摄影吗?为何学生们都发出如此的感叹?本次云课堂非常不一般——限选外旁听生占了一大半,很多同学大呼“我终于抢到王老师的课了!”于此本辑带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专业王川教授超火的全院选修课「以摄影的方式」。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王老师特别带来的授课短视频,让宅家的你也能无时空感受如此抢手的“教学课堂“!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摄影课让学生们纷纷改观?看似“日常”却又充满吸引力的表达方式究竟怎么玩?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不同专业学生们又如何“以摄影的方式”创作?一起来看!


云课堂教师

WechatIMG85.jpeg

王川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发展规划处兼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视觉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图像实验室负责人。


云教学详述-以摄影的方式

课程理念

「以摄影的方式」曾经连续15年面向设计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间因各种原因有过间断),历经多年不断收集学生反馈,逐步调整成为目标设定更为宽泛的基础性导入训练课程。2017年以来,根据中央美院“双一流”建设美术、设计两大学科的学科口径和建设方案,本课程也于2019年正式调整为面向全院二、三年级的本科生选修课程,目的在于提升摄影教学在美术学科本科基础教学中的比重。

课程将原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创作方法和创作实践的比例,作业形态和要求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强本科生对摄影媒介的生产原理、媒介属性、一般规律,以及在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总体特征和相关问题的基本认知,充分领悟摄影作为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丰富创作可能。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摄影知识体系,通过体验当代影像“视觉—想法—观念—影像获得/生产—后期处理—展示传播—阅读阐释”生产链条,触及以影像为出发点的思维和创作模式,提升应用水平,激发以摄影为手段的创作热情,提升实操水平。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课程改为线上授课。尽管课程内容没有变化,但是课堂状态和部分作业还是受到较大影响。我将四周课程在时间和内容分配、作业设定上作了较为紧凑的安排,以确保相对较为密集的知识点能够及时就地在实践中得到消化。

部分课件一览

全院选修课-选课学生名单及师生沟通群.jpg群公告.png


全院选修课-选课学生名单及师生沟通群-授课群公告


课程内容构成及目标

我坚持认为及时的讲评至关重要,否则每个单元无法形成一个闭环将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课程内容由四部分构成:

1、原理塑就本性:通过技术框架、基本原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操能力;

2、本性决定方式:通过一些典型的摄影图像表达和作用方式的分析反推摄影的策略;

3、摄影的维度:重点介绍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理解为度、涉及广度,尤其是与文字媒介相互结合的可能性;

4、当代摄影话题:通过对当代摄影艺术的扫描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在回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课程目标首先是为学生在摄影的基础知识掌握上、在对摄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上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同时在技术实操上好的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对当代摄影艺术概况和代表性问题有所了解。

授课方式

本门课程首次以网络授课形式开设,学生们从始至终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由于是网络授课因此对于未能选上的同学旁听提供了巨大便利,事实上旁听生的全程参与的人数通常保持在课程人数50% 。这种情况在线下教学中由于空间、实际课堂组织等要素的限制,不太可能实现。

截屏2020-06-09 下午11.32.35.png线上授课参与情况统计表

课程截屏-4.jpg但是也必须看到,网络授课虽然没有影响教学的内容,并在规模和宽容度上有所突破,但是在某些训练的结果上却影响显著,尤其是本次课程的小组合作作业基本失败。实现我们都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实践效果比我们想象的更差。此外,由于学生的沟通方式、工作条件、手段材料均大受影响,导致课程坐而论道的比重不得不增加。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学生们仍然克服困难,想尽办法投入实践完成实践,这反映了他们的良好学习状态和学习欲望,令人欣慰。这些在学生们的反馈中有更为直接和生动的表达,同时,学生们对网络课程意见的分歧度、矛盾性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云教学手记

据采王川老师问答内容整理

课堂-1.JPG三个月的网络授课让我对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会。从教师这一端,这种方式下的教学在感觉上有着比看上去更夸张的不同,让我在某些环节更加怀念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如果是有什么地方是传统方式所不及的,首先是课堂容量。全院选修课程,我依照传统经验最终开放了30人的名额,我觉得这绝对是上限。但是从到课人数的统计上看,到课人数为平均每节课46人,并且旁听同学中有一部分更是参与了作业实践和课堂讲评。这大大刷新了我对网络授课的认知。如果是在线下,这会直接产生对教学空间的相应要求。另外我也大致估算过课堂点评,整体感觉在共享屏幕的形式下如果一切正常那么其效率也会比线下方式要高一些。其次,学生的反馈告诉我:网课课件的上课方式能非常方便的记下课程中的每一张图。看来课堂笔记比较容易。因此对于网课我们要有更多的研究,不能基于简单想象和简单现象进行判断。

网课的准备时间远远多于以往线下课程。具体到这门课程,由于是和其他两门课一起准备所以无法细算,总计超过两个月。起初是因为对网课不熟悉所以心里没底,后来发现网课的互动性在有些方面其实很低,导致“讲”的压力增加不少,这时候只剩下庆幸了。另一个原因是每年都有的课程微调在今年被网课形式放大了。

网课的优势与不足:

网课的容量弹性与线下形式不一样,让我刮目相看;

网课便于学生获得一手课件资料;

全程录屏一旦掌握还是非常方便安;

时时共享屏幕在多人切换时效率更高;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些不足以成为巨大改观,带来巨大惊喜。我们要保持冷静合理性去挖掘网络教学的真正优长并规避问题。

网络课程的沟通效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或者说并不总是很高。尤其是对网络条件的严重依赖,使得很多情况影响着上课质量和沟通效率。此外如此大规模的持久的网络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是新体验。我们仍然无法确保每个人的专注度,以摄影的方式的课程情况远远好于我上的其他课程,并未遇到明显的困难,这与师生双方的准备情况、投入度就有关系,但不能代表普遍情况。

课程截屏-8.jpg基于师生群课程交流

网络授课作为一种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面对并快速适应,对教师的挑战要大于学生。因为教师除了上课外还需要掌握很多新的软件操作,上课的前前后后变得复杂,繁琐。教师的个人经验尤其是现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无法体现并发挥作用,而单纯的讲也对课程准备情况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理解并同意一位学生很有代表性的课程反馈:已经疯了。(网课)这种模式只是对于疫情的妥协,学校的专业课不适合这种模式!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网络教学只是浅尝,无论是它的优点还是问题都需要被冷静思考理性讨论,而不是盲目只怕或者排斥。而即便是网络教学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更加知道面对面互动在艺术教育中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课程截屏-6.jpg王川老师邀请摄影专业毕业生柳迪和舒善艺的再现分享

我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应对新技术、新媒介,因此这在本质上不是什么全新的问题,但又在技术、方式等层面带来一系列新内容和新问题。学院教育和公共美育是两个相互交叠但又差异显著的实践领域, 在回应“网络时代如何推广美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再次界定学院的身份与任务,边界和对象。只有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新技术、新媒介快速发展时清楚地知道我们应该全力坚守的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在哪些地方做出快速调整。我们的施教对象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云课堂创作-学生说

据采学生问答内容精选整理

黎峻滔《嘈》

几个月前,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学期我们的课程会猝不及防地被迫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全新模式来进行。选修课的这段时间,我觉得是网络教学优势的集中体现。线上教学独有的共享潜力被好学的同学们发掘得很彻底,以往限于现实而无法互通的本院和城院的课程实现了二合一,号称美院史上最大规模的选课目录。绞尽脑汁的同学们自发成立各种蹭课群或悄悄潜入其它课程群内部,凭借线上巨大的时空优势来尽收多方知识,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如果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返校后的教学是否适合长期使用这种模式,我觉得绝大多数同学还是会更偏爱实际环境的教学。纵观四周下来的课程,对我来说,从以前对于摄影更多是一些比较虚的感觉体验,到最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和方法论,在实际操作时也有了更多的自觉意识,我还是非常荣幸地能接受老师这段时间的悉心教导,相信对于我今后的摄影爱好生涯也会有比较深远的影响,算是一个正式意义上的摄影入门启蒙吧。很感谢老师,也更期待也许这不是终点,在未来的摄影道路上还有机会受教。


蔡雨辰《浑然不知》

1 蔡雨辰 浑然不知.jpg第一堂课的自我介绍环节我特别喜欢,尤其是提出问题,对我而言,我的问题就是如何脱离对器材的趣味,去尝试以摄影的方式创作。对于“外行”同学来说,通过一些大师的构思或者优秀的作品来“壮胆”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第三个作业我自信可以“做一点不一样的”。既然我是一个器材党,那如何证明我通过课程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呢?叙事、图文,那就不动相机把故事给给讲了,随后选择了网络截图、工作日志、网络图片合成的形式。

这里就又要提到网络、技术的介入对我创作的影响了,我做产品设计的兴趣点就在于技术,所以网络、数据分析这些虚拟技术比较熟悉,但在之前这都是我创作的工具,和笔、刷子差不多,但我很少把它当“颜料”用如果不是网课的展示媒介是“互联网视窗交互系统”,我恐怕要花更大的利器说服自己用这样的形式做我的结课作业,但既然是屏幕,大多数人是1080p非全色域,这就完全顺理成章了,一定程度上算是扫去了障碍。这课好在哪,很多,比如干活传授与学生表达的空间配比均衡……等等这些我就再说了,还是说个人的感觉,对于这堂课,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乎”,最让我感到惊奇甚至有点感动的,就是王老师对周校宇说:“你赶紧读书去。”四周缘分说长不长,而说这种真诚的意见是要冒“被讨厌”风险的,感觉不仅在学校(美院可能好一些)整个社会上这种真诚的声音都变少了,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没那么在乎了,人可以很认真,但是很难去在乎。回想这堂课,从5月1日课前的预防针,到老师记录了我们的问题,再到内容、环节、等等……这堂课对我来说,最好的,就是这种在乎。


常乃天《零点的女人》

1 常乃天 零点的女人.JPG⽹课的优势在于在课程涉及较⼤知识量时,可以有⼀份录屏⽂件方便多次学习和观看。另⼀⽅面网课也打破了地域上的一些限制,⽐如面授课燕郊校区和花家地校区的课程就没办法混选,可供选择的课程也就少了很多,所以我蛮希望⽹课的形式继续存在的。我的专业所将从事的是媒体艺术方向的创作,媒体艺术是媒介之间相互链接的艺术,所以总的来说疫情的影响并没有根本性的打断我们的创作,⽹课和基于数字媒介的创作反⽽是另辟蹊径。⼀⽅面是我们原有创作方式也在很⼤程度上依赖于数字媒介,以及我觉得结合网络的创作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尝试的。这次课对我来说收获⽐较⼤的地⽅是能看到其他人的创作⽅式和状态,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能看到作者讲述⾃己的作品时透露出来的创做状态,不同专业的同学不同角度产出作品这种多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陈逸凡《生活》

1 陈逸凡.jpg我所在院系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我们的专业课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集体课堂。另一种是偏向于实际操作类型的设计课。美院的网课采用了新型网络互动平台的方式,增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我们能够按照学校上课时间准时上课,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共享自己的工作成果。比如在“以摄影的方式”选修课里,老师先是给大家普及了一些有关摄影的基础知识,并要我们拍摄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照片,而后系统地讲解了摄影中所运用的“策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拍摄了一组自己制定策略的摄影作品,之后是一些现当代摄影作品的赏析,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和认识。我认为摄影本身就是近现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而逐步发展壮大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现在网络的高度发展和技术的逐步完善,摄影慢慢地摆脱了传统的范畴,有着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对于网络和技术的介入,我是非常认同和接受的,同时希望加强自己这方面的认识和能力,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艾威 《人物4》

1  艾威  人物-4.jpg网络教学对我来说是新的,现场视频演示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家学习时有一种稳定感。毕竟,网络和技术对于形成不断发展我的创造力的理想目标非常重要。我的大部分灵感来自自然和大型艺术项目。技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极为宝贵,甚至我有时也担心它会取代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例如。学习摄影等科目时,拥有相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非常重要,可以轻松访问研究,视频教程和参考资料等信息。网络被用来促进、出售和展示艺术品,这些方面可以提高创造力和可及性,以更好地理解网络和技术如何促进艺术发展。结合资源使艺术品更加独特。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在使用创新方式将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起来。目前,计划是承认这些方面并发展这一概念。


侯凯《物质崇拜》

1 侯凯 物质崇拜.jpg四个星期的时间,真的很快,很快,回首这几个星期的学习,收获还是很多的,首先感谢王老师这些日子的授课,这四周的课程对我帮助很大,对于摄影,特别是影像方面,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与认知。之前,我一直以为,照片里的好,只在于它本身就是一副好的景色,只是别人把它拍下来而已,但是,后来我发现,同一种景色,在不同人手里呈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对于镜头语音,我之前只是一味的去追求,什么样的镜头代表什么情感之类的,很容易陷进去,这样拍出来的东西,只是一个照片,这和在网上保存下来的又有何诧异呢?本人对实验影像方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后可能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在尝试各种镜头语言时,更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过度的追求实验影像的那种实验感未尝是件好事,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掌握各种基本常识和原理后,确确实实应该琢磨出一套自己的东西。

针对于网课和面授,各个优点不一样,但网课效率稍微高点,但是如果我选的话,我还是会选面授,毕竟感觉不一样,氛围不一样,至于结果的差异,还是看个人吧。至于被网课逼疯——我觉得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除了网课外,还有其它繁多的琐事或是正事,网课就好比一个学生上课的环境变了,但是其它的或许变化很少,学生还是学生,该学习,还是要学习,拉不出便便赖茅坑的事,也不是少数,网课的形式不错,但是就目前的阶段来看,我还是不希望它久存吧,毕竟网课的结束,就意味着学期的开学,我是真心盼望着早点开学啊。


黄宝仪

黄宝仪  叙事摄影作业

李瀚洋《晚上八点》

1 李瀚洋《晚上八点》.jpg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而来,相信是大家今年最难忘的事情。随着疫情的爆发,我们的上课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实在刚刚得知在家里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我对此感到无比难过。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无法充分学习一些知识,在大三下半年这关键的时间里在家学习,让我有一种危机感。具体谈这些情绪诞生的原因,那要讲讲我的专业——家居产品设计。我们的进步主要来自于一次次课题的锻炼:逻辑梳理、方案构思、推敲尝试、工艺推演。作业包括知识的获取甚至是成就感大多都来源于动手制作、实物推敲的过程。然而剥离了线下的方式,我们很难验证自己设计想法的可行性,收获也就少了。更不必说本该在大三下学期的城市亲历——是我们调研手工艺的难得机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虽然说的这么悲观,但是网课也带来了一些机会,上课时老师请了很多有名的大师和有经验的帮手来一起授课,以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得到的资源遍在网课的平台轻松的汇聚。同学之间跨专业的学习交流也方便许多。另一个显著的优势在于旁听,网课提供的安全感和便利性,让同学们在自己空闲的时候更愿意选择与旁听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课,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专业间的融合是时代必须的素质。以我现在上的摄影课为例子,我们的课只有三十个名额,但真正上课甚至是参与课堂与老师交流学习的人数超过了90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儿。

3  李瀚洋  叙事摄影作业.png李瀚洋  叙事摄影作业

这次的摄影课比我想象中的要系统和专业,是从本质上去剖析理解摄影这件事情,这让我对摄影的理解更彻底了,所以我在摄影时自然而然的变得更加主动了,这是一件很有帮助的事情,不光是技术上的主动,意识上也一样。我认为我学到了很多。而对于摄影课的期望,我甚至觉得老师上课的频率少了,我觉得摄影课一周安排四天课也不会累,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分享,能邀请一些别的摄影师来讲座也是很好的,可能也更有助于只是消化理解。总体而言,我认为网课限制住了一部分课堂,但同时在另一些方面也会方便很多,若还有这样的形式来上这门课,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总之,感谢这次课,期待我的进步吧!


 李雨濛《巨幅》

1 李雨濛《巨幅》.jpg短短四周中,关于摄影,我又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将摄影看作了表达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记录的方式。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摄影是将自己“看”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因此,我对于摄影的要求向来比较随意,如果可以看见有趣的事情,就拍下来,更像是记录,表明“看见”。因此,比起美丽的颜色、动人的氛围、奇幻的光影,我认为趣味最为重要。这种趣味让摄影不同于绘画,那些真实而不易察觉的画面,在时间中瞬息万变,而拍摄者看到了它并留下了它,这是一种浪漫的缘分。

然而这种缘分的发生与拍摄者本身息息相关,同样的东西落在不同的视角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信息,每个观众心中又各有方式,这样的属性使得摄影的结果千变万化,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这就像是人与人的相处,在永恒的变换中又摸得到一丝线索可循,这个方式本身,就是艺术。这就是摄影对于我的吸引力。这次课程的授课方式与以往不同,告别了面对面的交流。其实我个人觉得线上授课是一种挺好的方式,可以非常方便的记录课程内容,之后有什么信息遗漏,可以及时的重听,有效减少了老师得将一件事反复说才能确保所有同学都听到的传统。同时网课也节省了通勤的时间,上课的地点可以有机地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调整。总而言之,这次课程,我受益匪浅。


刘汉涛《倾斜》

1 刘汉涛  倾斜.jpg在为期将近4个月多的网课教学期间、王老师细心的课件准备以及精致的课堂展示与讲授过程中,收获不少。王老师首先直接带我们了解到了摄影的艺术性,并且并没有过多的讲述相机等摄影的一些基础原理,意在让我们摆脱这些所谓的繁琐的的知识让我们从艺术家的眼光,从艺术工作者的眼光了解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王老师通过一些个人经验,对现在摄影艺术的总结,以及对未来摄影艺术的一些认知,是对我们进行下一步摄影艺术活动的启示与目的。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摄影不能再单单的只具有即时性,在其内容上又要需要作出更多更多更复杂的一些研究与探讨,以及其艺术上的升华,以及对于未来艺术和现代摄影的结合研究,是我们需要思考与做的。


 牛晨《床头灯》

1 牛晨《床头灯》.JPG作为一名已然在艺术领域取得一些话语权的教师,王川老师十分恳切且准确的将技术知识教授给了我们,这门课虽规定了学生课容量,但对于全院学生仍呈现开放状态,也为旁听者留下了平等的席位,这是真真正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沟通,对我来讲是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在每周作业评价的环节,王川老师也一如既往的秉持着包容的态度,给予每位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机会,从未对学生的照片进行个人化,武断的审美评价,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与私人审美权力。

在临近结课的一周内,老师还邀请到了优秀毕业生进行分享交流,对仍处于本科生状态的我算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启迪,使我以往对于摄影的狭隘认知经过思考不断走向明朗,从而意识到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手段可以通过与其他不同媒介的重组与搭配碰撞出不同以往的新作品,新方法。这对之后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但与此同时王川老师也不断强调,他所列举的种种作品绝非是艺术创作的框架式定律,也反复多次的肯定传统技术在当今时代所包含的更为广阔的价值,当我们面对新技术焦躁与急于利用其创作出更为崭新的作品时,始终有一个声音不断促使我们回望,让仍处在学生生涯的我们可以更为从容的迈步前行。疫情的到来使一切都不同于往常,当各方媒介产生挪移与更改的时刻,唯有位于屏幕两方的个体没有改变,出色的艺术教育必然不会因为场所的更替而产生质的变化,在影像课程上,互联网的覆盖式效果反而具有难以想象的益处,总之,对我而言,这是一场珍贵的学习经历。 


裴文静《三维空间二维世界》

很高兴能有机会抢到王川老师的摄影课,我对摄影钟情已久,这次终于有机会可以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受益良多。我就读的专业是家居产品设计的传统造物工作室,在此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四个老师带13位同学的workshop形式,以前期老师基本知识授课,中期课堂讨论与方案碰撞,配合调研与实践,后期以产品制作为结果的授课形式。理论与实践并行。

从王川老师的摄影课来说,我认为效率是远高于之前在校时选择的摄影选修课的,之前的课程大部分都是老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述,但是这次的摄影课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讨论和思想碰撞,让我不止局限于对于知识的记忆,很好的活跃了我在家比较停滞的思维。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介入打开了我的思维方式,使我的创作思路与作品结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呈现模式,我对网络技术有了新的改观。之前我认为摄影就是利用光影构图加后期的修图调色的简单集合,但当我上了王老师的课之后,了解到摄影还包括拍摄策略/媒介作用/记忆构建/奇幻制造/载体体例/输出材料/展示方式等很多的方面。不仅前期的拍摄很重要,后期的处理也是整个拍照策略的一部分。了解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与学长的作品,都让我有所学习与受益。


唐誉瑛《危险自白2》

1 唐誉瑛  危险自白  2.jpg尽管我只是其中众多的旁听生之一,在王川老师“以摄影的方式”这门课上,我却收获很多,包含了“收获”、“收惑”与“解惑”三个部分:当老师以散点扫描的方式去为我们揭开更多摄影图景的时候,我得以弥补了自身一些理论与视觉积累上的空缺,得到了 “收获”;在进行课后作业的拍摄与制作过程中,我尽力地想以摄影的方式进行表达,展现自己的观念,但其中的阻力不断出现,这是一种“收惑”;当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进行逐一点评的时候,会结合每位同学的自身情况,给予很多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这对我来说正是“解惑”。这样的上课方式让我能对自己的现状和每个课程期间创作的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完成了多次的“收获”。因此,我十分感谢王川老师,鼓励我们旁听生的高度参与,给予了我们充分的重视,对我曾提出的无数无知的问题都作出了耐心的解答。同时也很感谢网络课这样一个桥梁与窗口,让我有幸与王川老师和一众同学们相遇,在此收获了很多预期之外的知识与快乐。

提到网络与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我觉得任何一个创作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网络和技术的介入也必定会对创作带来影响,同时还会带来对自我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臆想。最近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再次发生巨变:因为网络与科技,从前必须集体进行的活动(办公、上学等)也都发生了改变,这是否会导致未来有更多的人走向郊区,远离人群,企图将自己与世界隔离? 未来郊区的地位是否会与现在城市中心的地位对调,从而变成众心所向之地? 这样的发展是否会带来未来的社会变迁以及对城市空间更大面积的解构与重组?不过,这些目前也只是我的个人臆想罢了。以上,感谢。


谢佳怡《黑色土地》

1 谢佳怡 黑色土地.jpg四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我在开始这个课之前,对于这个课是有所期待的,而上完这个月的课我也真实地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上有极其丰富的收获。在选择在线选修课的时候,我个人是觉得相对于其他的课程而言,摄影这个方式是一个相对而言在在线授课有优势的存在。在这个在线视讯的上课方式下,“以摄影的方式”这个课在大的方面我认为是不受限的,通过屏幕能够很直观的看到大家的作品,并且对于我个人而言在第一个课题作业的讲评课堂有很大收获。由于本身全院选修课的性质,就可以看到各院系的学生所表现出来有各异的方向性思考,摄影方式。在课堂交流时就对于彼此的图像,方式与想法之间可以有一个交流的过程,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3  谢佳怡  叙事摄影作业.png谢佳怡  叙事摄影作业

最后我想说的是老师对于课堂上的讨论这一点的重视,我觉得是很好的。我认为也恰恰是有了其他同学真实的感受,我们才能面对自己作品有更多的改进空间。 虽然感觉这次在课上的讨论其实没有很多,但我觉得可能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网课,大家有些拘束吧。这四周的课我认为是很紧凑的,老师每堂课上的知识点都很浓缩。感谢王川老师四周的课程教导,这四周也是我对摄影对图像的再认识,了解了摄影的方式之多元。


徐骊晨《演出》

1 徐骊晨 演出.JPG因为疫情的影响不得不开展网课,我的专业是一个需要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和摄影不是很搭得上关系,但是日常比较喜欢拍摄记录一些日常,选上这门课也是一种缘分。很高兴能在这门课的课堂上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不同于自己工作室的感觉,让我看到很多同学对摄影的不同想法,不同的创作思路,这都让我觉得很有趣,能开阔眼界又能开拓新思维。

摄影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中我也接触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方式,对摄影的了解经过这四周也深入了很多,不仅是摄影技巧还有更深的层次。虽然现在人人都有手机都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但是摄影不应该只是拍好看照片而已。我觉得更应该是各种方式的一种合集,最后集中给观者表达出拍摄者的想法和思考,用各种各样的手法为自己的想法服务。不管是讲述一个故事也好还是揭露一些事实,摄影是一种载体,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比如网页或者是多媒体的结合,这些都是为了中心主要的东西而服务的。这一个月的摄影课程时间和安排很紧张,也十分的充实,收获比没有消化完的知识多。让我对摄影从兴趣到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课程虽然结束了,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学生创作—叙事摄影作业

李靖

3  李靖  叙事摄影作业.jpg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感觉一直有种无形的隔阂阻断着我与摄影。借口或许总有很多,器材不满意,时间不够,自己不是这个专业的不敢轻易尝试,不敢联系模特等等等等。或许就是听王老师洞见(链接直达👉洞见ART丨王川:谁说人人都是摄影师?)演讲之前有着最大的顾虑:因为行业的不同,“跨界”其实对我来说一直是堵无形的墙,现在课也上完了,回首以往遇到的困难,这种不可触碰的“门栏”的界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不得不佩服王老师能在这四周能讲这么多知识点非常密集的干货,由浅至深,一层层帮我擦去摄影之前我所虚构的神秘感、陌生感。关于老师的课程设置方面,我总体是非常的满意,满满的干货,讨论时产生的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对我来说都是学习最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几位优秀的学长也让我看到了摄影各种各样的“出路”,他们的创作经验、工作经验,大体的创作思路与过程,对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帮我解惑了今后可能会遇到的很多问题。

“摄影行为生产图像,而图像又反过头来影响新的摄影行为,甚至是思维。”

看到这段话,我不禁觉得在摄影的背后,或者说摄影的本质其实是我们对于生命对于自己的一种探索与追寻,其实摄影就是一种表达自己的媒介,这是一种哲学的问题,创造前的想法,创作中的思维,以及创作手段对我们的反馈与反作用,其实都是顺理成章的十分连贯的影响,说到底我们自身绝对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摄影作品是我们最直接表达自己的媒介,我们也应该体会带来的一系列哲思的问题。


刘文馨

3  刘文馨  叙事摄影作业.png在网络授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相对于传统的固定在学校上课的授课模式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从拍摄环境,器材,授课方式,同学与同学、与老师之间信息交流的便捷程度,同学们的上课状态以及周边的生活环境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变化。疫情把我们每个人都从学校这个大集合里挪出来,放到了一个个家庭的小格子里。同时更多同学选择拍摄乡土和与自己生活有关的题材,这些受疫情限制选择的题材也更加促进同学们对自己的原生环境进行重新认知和反思,内容更加具有共性而表达变得更加个人了。有理由认为在这种互相隔离的情景下的共通与个性都更有说服力。

就我自身而言这种个人展现是可以用破冰来形容的,在《题海》这一组之前,在美院的整整两年里我都是没有办法主动的展现自己的想法在作品里,无法摆脱被客观对象牵着走的局面,在之前版画系的作业就佷被动,到图像与含义课程里非常吃力甚至痛苦到做不下去的程度。在这个开窍的过程中以摄影而非装置为中心和摄影能快捷的呈现思考结果的特点起了佷大的忙。


张思琪

3  张思琪  叙事摄影作业.png网课是比较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可以容纳更多的同学同时也让大家有更多个性化的选择。这次的选修课里,了解了摄影的技术知识,还有关于摄影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观者互动,怎样通过摄影去表达一个想法或是观点,以及图像作品与叙事性因素的结合。其实对于我来说最不熟悉的就是技术,所以开头比较难跟上,是对我来说信息量最大收获最大的一部分,也意识到需要更多的补充专业技术上的知识。只有在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技术之后,才知道这个方式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更知道它的可能性有哪些。这一方面也是我比较希望可以占更大的比例的。在看同学们的作品时我也感觉有许多收获,引起了很多思考,尤其到后面两个作业相对开放,需要大家更多的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的作品非常的多样化,让我看到了大家不同的创作样式、观点主张甚至是精神状态。这个方面让我比较印象深刻。老师对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品的点评也让我受益颇多,学着怎么去看不同的作品,怎样去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图像作品。最后感谢老师同学与我一起度过四周的学习时光,这是非常充实的四周,也期待以后有机会“江湖再见”哈哈。


郑嘉兴(留学生)

3  郑嘉兴  叙事摄影作业.jpg作为一个建筑系室内设计专业的留学生我一直喜欢摄影。从我买了的第一台全画幅相机佳能6D开始我就爱上了摄影。在来中国之前我一直在加拿大,每次出门都会带上我的相机,但是其实一开始我连RAW文件格式,光圈,快门速度,ISO都不知道是什么,相机一直都是在傻瓜相机模式下拍摄。因为一开始我虽然很喜爱摄影但是我只能自己琢磨。我也没有会摄影的朋友,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摄影教学。直到我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让我接触到了一帮志同道合的留学生。我的摄影技术才有了很大的长进。以前觉得自己拍的好照片纯粹是靠运气以及多拍,但是现在的我已经逐渐的对相机操控熟练以及了解了很多成片率也大大的提高了,但是我却觉得摄影是一门很深的技术尤其在我接触了灯光之后。

其实王川老师的以摄影的方式课程其实是在教我们一种真正的摄影师的思考方式。上了王川老师的课我才发现我真正的短板,我的摄影是没有想法的这样其实是很可怕的。如果我的摄影没有想法那么我跟在玉渊潭公园扛着相机拍日落的大爷大妈们有什么区别呢?那时候我的摄影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记录生活。如果只是天天记录生活那么我的摄影技术永远也不会提高。这样的作业让我在观察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会走出我的舒适圈更细的观察我所看到的一切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合格的摄影师。


姜雨辰


我觉得这次选修课《以摄影的方式》是一堂非常好的课。学了一些摄影的技术,也让我对相机的使用对比以前更占主动。有两个令我受益非常大的地方,就是王川老师反复强调的思维与表达。思维对于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它和技法二者都不可小觑。思维可以决定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技术可以帮助你作品变的更“精美”,让思维有一个更好的容身之所。这次课程的作业,也让我明白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的表达出来其实也很重要。而表达方面我一直认为是我的一个弱项,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这次课非常强的使我产生了去训练这一方面的动力。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我的作品时,很多次的表达都让我觉得我没有非常清楚明了的讲清楚我大脑里所想的东西,所以要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虽然二者看似好像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但之前它们只是停留在我脑内,却没有被唤醒。我觉得对比以前,现在我有了一个更明确的目标去提升自己。这个月的课仿佛在我脑袋里敲醒了它们,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它们的重要性,这是我本次课收获最大的东西。





“摄影行为生产图像,而图像又反过头来影响新的摄影行为,甚至是思维。”看似“简单”的摄影课,却让所有人改观,这大概就是一堂好课所带来的教与学的魅力。字里行间透露着学生们的真挚感情,他们来自各个不同专业学院,「以摄影的方式」出发相识、相互学习,将各自理解注入了创作途径里。此外,网络课堂似乎打破了教学的壁垒,老师对于旁听生的支持,也正是保持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显现,正如网课的初衷“好的大学,没有围墙。”

十余期陆续精选的云课堂系列也经由无时空限制的形式共享了各个院系师生们的“宅家学习”现场,收到的反馈和线上讨论热潮也是超出预料的,有关云课堂还有什么想分享的,令你印象深刻的课程,或是期待“窥探”的央美专业课,欢迎留言!


图文资料由教学师生提供

编辑/张译之


一堂云好课系列(各链接点击直达👇)

第一辑 央美版画系“图像时代如何看图像?”

第二辑 央美油画系的素描课,仅仅是“素描”?

第三辑 央美壁画系“数字壁画”如何创作?

第四辑 央美实验艺术40位“宅家斗士”:以常态眼睛玩转造型!

第五辑 “书籍装帧”:建构于持续翻阅中的艺术

第六辑 央美交通工具设计教学,在过去十余年中只做了“一件”事情?

第七辑 萝卜土豆模型齐上阵!央美建筑实验班从“家”出发,云端造访罗马的日常

第八辑 冯梦波带你解锁央美版画系超酷“模型与沙盘”课!

第九辑 央美设计学院“健康+创新”:设计何为?

第十辑 “塑”说:央美雕塑系学生手中的人与动物

第十一辑 忘形达意:央美中国画学生的宅家速写 

第十二辑 一堂云好课|央美版画系的学子们都这么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