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棱镜—袁元艺术展》研讨会纪要(二)

时间: 2016.1.27

2016年1月9日,艺术家袁元的大型个展《棱镜—袁元艺术展》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启幕。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包含《棱镜》系列、《幻境》系列、《灭.生》系列等多达30余幅大尺幅新作将首次集中展出。

展览开幕前,此次展览研讨会在展厅附近的茶室召开。研讨会由李荣林主持,嘉宾包括范迪安、杜大恺、陈文骥、曹新林、吕胜中、殷双喜、唐晖、王春辰、刘礼宾、王川、刘商英、石煜以及艺术家袁元。与会嘉宾就袁元创作转型的始末及意义;创作方法和新材料语言的运用;绘画、装置与空间的对话;去绘画性的尝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有效的讨论。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的“打通”与“回到起点”

首先绘画的语言可以不破坏它,也能做成完全空间化的表现,这个就变成是另外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个展场空间特别大,不是说里面有风险,而是说愿意不愿意走的远一点。大家经常讲到美院未来的发展,包括在职老师,包括作为教学和创作怎么拓展,就是你的教学是一个模式,创作是另外一个模式,这两个不是相等的。当今,作为艺术家的全面性或者单一都是个人的选择,如果袁元想做一位综合的艺术家就可以大胆的做,我们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探索,这可能会促进我们整体美院中青年老师、艺术家的全面发展。其中第一个是打通,第二个是回到起点。当然从整体来讲,袁元已经让我们大吃一惊,已经迈了一大步。

陈文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的冲动、突破与坚持

今天看到了袁元有一股劲,现在有一批美院青年教师在力求转型,不仅仅是他,很多绘画的人被当代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都有这种现状,支离破碎的。但我感觉作为艺术家还是要有这种勇气,我看到这种可贵,起码看到了一种胆量,尤其在美院这批年轻人里面,这一点我很赞赏。当然胆量慢慢积累,就会变成更好的完整的个人,希望看到袁元新的冲动,也希望他有新的突破,同时,也希望他是画家就好好画画,因为无论何时绘画都是有无穷生命力的。

唐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师承关系与兴趣对艺术的影响

我想谈两点,一个是师承关系,再一个兴趣对绘画的影响。一、师承关系,袁元在附中时刘小东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到大学又师从靳尚谊老师、孙为民老师、杨飞云老师。因此袁元在造型语言上,在人体这方面他画的很准,这个是当代艺术里面很多画家很难做到的,这种准确的程度是跟他的学习经历,包括他对艺术严格的自律和要求有关。袁元是非常一板一眼的人,所以他在人体的造型上准确程度,包括透视、脚指头,脚透视的角度都对自己要求很高,这种要求初接触没感觉,但是跟他接触时间长了,觉得他这方面的要求很严谨。

二、兴趣对绘画的影响。我跟袁元都是从艺术家庭,到附中再到大学,然后到留校。袁元平时对交响乐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对军事、武器、机械也有特别大的兴趣。所以从他的艺术历程里面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画军舰,一看就是他对这个东西的兴趣,再一个他画在宇宙中的人,跟交响乐里面的宏大叙事、空灵的,追求这样一种意境有关系。

王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绘画的图像性尝试

这个展览里面有不同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绘画范畴的,很清晰。而在大厅里面的部分,可能也是很多位先生谈到的“去绘画”的部分。因为转印完了之后,其实就是把绘画里面最代表个人的,比如说笔触给消解了,而消解之后就变成了痕迹,而这在我看来它就是“图像”范畴了。图像范畴的东西就牵扯到如何使用图像,如何产生一个图像策略,你是用它来叙事还是做抽象的情感化表达。那么在这里面我有一点点赞同刚才所说的风险的概念,这个风险就存在于处理图像的方法。当转印或者是对印,或者是油画的东西印到高反光的金属材料上,或者对印透明材质,硬质材料上面的时候,当这些东西变成一种方法的时候,这种方法的“必然性”可能就变的特别重要了。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美院品质与绘画语言

美院有自己的传统,校训里面所说的尽精微,通过这么多年比如说油画、雕塑、版画等语言的磨砺,衍生出了许多感知的方向,美院人的深度和品质是特别令人放心的。袁元敢于冒险,这种转变在于他主动要求尝试,包括他个人的交往方式、看待世界的方法。另外我还是强调语言,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改变首先是从语言开始,这种语言的打开制造了一种偶然性。袁元把拓印这种偶然性的介入,击破了这么多年从附中到美院给他聚合的造型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看到合分的过程。其实我觉得现在到了这一部分,再往下面应该是更精微的分聚。

刘商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坚守优势与改变突破

袁元是很天真的人,他脑子里没有太多的感性思维。他对自己坚持的事情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对于色彩的微察、控制,对于造型的概括、提炼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从这个展览看,一个层面作为美院的青年教授,我们如何坚守我们自己的优势。另外一层面就是如何突破。袁元做这样的展览是非常有勇气的,而且这里面也提了很多特别具体的问题,包括展览和空间的关系,为什么转印,人体与绘画性、去绘画性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文、编/余娅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