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画“新中国的精神风貌”,其作品充满气魄,反映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旧金山—在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刘晓东画展上,最大的作品是一幅全景画,题为《三峡:新移民》,几乎长达三十三英尺,画中失落的人与遭到破坏的自然,与中国政府对发展的理解造成反差,看上去让人感到一种奇怪的不祥征兆。
在刘小东的画面上,长江把陆地挤成三角型,在修建中的巨大灰色大坝围出了巨大的水库。整组作品分为四幅,画家在左边以较高的视角,俯视大坝,而大坝把河流近处的城镇与远处的山连接起来。
在画面的中央,两块陆地聚成V字形,画家的视角变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三个脏兮兮的小孩,面对面,拿着玩具武器,一脸恐吓的表情。河岸向右斜着急转,我们又看到两个穿深色西服的男人,背对着我们,望着涨起来的江水,默默无言。在他们身后,一只死鸭子从空中落下。另外两个男人瞪向画外,一副生气但顺从的样子。最右边,年轻的妓女穿着很少的衣服,她们与几个放肆的青年男子正在做的出卖身体的交易好像被打断。
在长江边,生活继续,或好或坏,刘晓东是见证人。
“中国社会非常复杂”,刘小东在博物馆说,他妻子喻红做翻译,。喻红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肖像画画家。夫妇倆住在北京,在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和素描。
刘小东认为三峡工程是“典型的缺少人情味儿的大型中国工程”。但同时他也指出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有很多复杂的含意。
美国观众也许看不到作品中所有的微妙之处,但画的主题很鲜明。
“刘小东画的是新中国的精神风貌,”主办人及评论家杰夫?凯利说。画展上展出了刘小东《三峡项目》组画的四幅作品,还有一个三十英尺的长幅,通过画家的艺术追踪他的生活。
“《三峡工程》组画像叙事诗一样,讲的是失落”凯利说,“它讲的是社会问题,但也是我职业生涯中见到的最好的作品之一,有电影的气派,随着时间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它的场面不脱离现实。“与中国宣传画正好相反”,凯利说。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从中国中部四川省的奉节一直延伸到湖北省的宜昌。三峡工程十几年前动工,预期三年内完工。三峡水库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设施,也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
三峡工程的目的是大规模发电和控制洪灾,但代价很高。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筑大坝把长江拦截下来,再围成水库,需要搬迁一百九十万人,淹没十三座城市、一百四十个城镇、一千三百五十个村庄和六万两千英亩的农田。同时受到损失的还有巨大的野生生态系统,一些有考古价值的遗址也将永远失去被挖掘的机会。
“2002年我第一次来这里参观时下了一跳,”刘小东说,“我知道要修水库,但中国有很多大型项目,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看了以后,我又去过很多次。我想画点东西,自己也作一个大项目。”
就这样,一组油画诞生了。社会的变迁让人振奋也让人痛苦,而变迁时期物质上的进步带来精神上的损失,这就是这组画针对的问题。每幅画都在讲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又有很多章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表现出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分离。在《三峡:新移民》以及命题类似但小一些的由四幅画构成的组画《三峡:大移民》中,相邻的画幅间缺乏连贯性。水的颜色有变化;笔画被切断,地面上的物体好像挤在一起。《三峡:大移民》画了六个民工,穿着各异,扛根长金属杆样的东西。但当你从左向右看时,前后画幅中杆子的高度有明显落差。
杆子逐渐增高,人物后面背景中水面上升,难道两者之间有关系?
“也许吧”,刘小东说。但话说回来,这很复杂。“吸引我的是情感。”他说,“我想听到人灵魂的声音。政府可以造水库发电,但人们必须搬走,他们感到很悲哀。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只能承受。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像那几幅画中的猪一样。其实人类与自然的抗争处处可见,并不只局限于中国。我的作品表现的就是这种冲突与紧张状态。
画展中有一幅题为《狼烟(烟火信号)》的作品,灰蒙蒙的风景以明亮的青山做背景,一个年轻人蹲在很陡的高墙上,非常扎眼。一座现代的桥把“自然”--一汪灰水—和一堆人造的摇摇欲坠的房子分开,年轻人在沉思,眼睛看着桥相反的方向。他下面有两头猪,被关在带围墙的小圈里。附近的桥基里挤着一间小小的住人的屋子。
刘小东来自工人家庭,1963年出生于中国北方的金城。1978年来到北京,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来进入美院,主修油画,分别于1988年和1995年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学的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现实派风格,但中国的对外开放使他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多艺术家对社会主义提出质疑,因为它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刘小东作为他们中间的一员,返本归根寻找创作主题,形成了凯利称之为“松弛表现主义”的风格,有点像美国画家Eric Fischl。
刘小东作画时很松弛但很准确。落笔漂亮,而内容丑陋,让人不舒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一切不是无意的。
“人的生活是悲哀的,”,他说,“他们看起来很绝望,因为他们不得不呆在像水库那样的环境中。但他们每天也有很多享受。在这些画中,水将淹没一切,但人们心中还有爱,所以我也喜欢用漂亮的颜色和细节。
实地作品
刘小东在画《三峡项目》时在当地照了很多照片,作为日后在北京的画室做画参考之用。去年秋天,在快完成组画的时候,他换了手法,改在江边城市奉节进行实地创作。他雇了一些男民工当模特,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在一座公寓楼的楼顶上画他们。将来水库的水正好要淹到楼顶的高度。
他的创作过程被拍摄了下来,也记录在凯利和福克斯写的展览目录文章里。奉节的作品是旧金山展览的一部分,但将正式在六月八日到八月二十七日举行的悉尼双年展上展出。
依据照片画画儿在创作观念方面给他提供了许多机会。他有时会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复某些人和猪的样子。直接照模特画画儿则更像是劳动。
“这是体力活儿,”他说,“你必须快干因为太阳走得很快,而且模特也在动。”
但在奉节找模特很容易。“他们说我是个不错的艺术家因为我每天都付钱给他们,”刘小东笑着说。经过整个创作过程,他觉得有很大收获,同时也感到很振奋。
他说,像在其他地方一样,中国很多年轻的艺术家更愿意使用摄像和电子技术。“油画很老派。它需要阳光,”他说,“把人物画在他们的环境中,这样更有力,更耀眼。油画离人的情感很近。”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刘小东又开始创作其他作品。最近他在曼谷雇了十一个年轻的妓女做一组画的模特,在唐人画廊创作并展出。画中的人物 穿着衣服,很放松,但看上去很厌烦很沮丧。像《三峡项目》中的人物一样,他们好像在等待、在渴望什么。两组画都是关于亚洲人的迁移,有的是由于增长和发展,其他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
在艺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点上刘小东并不抱有幻想。但他希望人们在看他的画时会思考这种明显的冲突。
“人是生命链的一部分,”他说,“但他们想改变一切。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我只是想知道,人所做的一切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我画这些画因为我对我周围的世界不满意。”
Suzanne Muchnic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