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赵力:逶迤不尽

文:赵力    图:赵力    时间: 2009.11.16

2009年李威举办了两次个人展览,对于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而言,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以“简单复杂”为展题,展示了从布面到纸上、从研究生就读到研究生毕业的各类作品,带有阶段性检讨的明确特征。“简单复杂”的展题,基本代表了李威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她非常渴望能够结构出某种简括有力的作品方式,同时这种方式又必须具有足够的发展性,令各种各样的作品序列能够应运而生。李威很早就发现了“印纸”这一媒介,而这一媒体过去一直被运用于创制的过程并始终籍籍无名,李威首先想到的是把“印纸”提升为自我的创作要素:“印纸”,既是她所选择的图像通过晒图输出的承载体,又是“网点”的视像结构的转换起点,也就是说“印纸”在这里担负着的是某种转换的责任,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李威的作品虽然藉助于图像但是是图像的“变形”,虽然通过图像与现实建立了互动但绝非是一一的对应。“网点”,毋庸置疑是这些作品中最明确的视像结构,其来源当然可以追溯至现代化的印刷技术,在表面上李威通过“网点”似乎是在手工模仿彩色印刷的效果,但在实际上却是以近乎“自罚”性的行为,将自己的整个创作过程集中于对工业化、机械化、手工、自然等日趋激烈矛盾的深入思考。“网点”,在语言上的贡献还在于造成了一种特别的观看方式——近处看到的是抽象化的点阵排列,而远处看到的却是叙述化的内容主题——通过在不同距离的观看而呈现出迥异的视觉感受。而艺术家李威也正是在不断追求完整、对称、重复、平衡、和谐以致完美的过程中,在画面从非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画面的持续性张力、抽象性的美感和叙述性的乐趣。即便在这一过程中李威必须忍受漫长的煎熬和手工的强制性,但李威视之为创作的意义以及自我经历的记录与刻度,就像是某种的“试剂”一样监测着生命的经验,见证着那些生活中的偶发和灵动。李威在南通中心美术馆的个展特别有趣,这使得原本作为巡展的安排有了更为积极的意义。除了平面性的作品,李威设想着将原本沉浸于作品过程中的实验冒险激发出来。新的计划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向,譬如李威很想把“印纸”从转化性的媒介强化为独立性的媒介,不仅由此创作了几十张直接画于“印纸”的作品系列,并利用其材质的透影性组合出了一条可以在其中穿行的观赏走廊,进而拓展为立体空间性的尝试与实验,而且还直接以红、蓝两色的“印纸”为媒介,在两个庞大的展柜空间内通过揉、搓、叠等方式堆积出犹如赤山碧水般的山川形势,或者其它匪夷所思的外观形貌,这些都是充分展现“印纸”的个性化魅力和艺术家的个性化灵机的有力证明。2011年年初李威参加了展题为“视而不见”的展览,这个展览是李威和她的附中同学尚一心的双个展,地点是在草场地的一个画廊。这个画廊的场地并不大,是上下两层的结构,李威占据的是二楼的狭长空间。在这个呈长方形的空间中,李威只是利用了四周的壁面来展示她“印纸”的新系列,新系列仍然是在“印纸”上的绘画方式,但是它开始追求单纯的效果以及平凡的简朴,如果你“视而不见”那就确实会无从发现,它考验的就是观赏者的敏锐度和感知力。事实是即便这里没有“网点”的运用,纯然是在“印纸”上的刻划描写,然而它依旧形成与观赏者互动的兴味盎然,达成了与之前的“网点”系列恰恰相反的视觉结论——在近处可以看到由那些笔痕在“印纸”上画出的物象景致,身处较远的距离则又浑然成为了抽象性的“印纸”色块。现在的李威已经不再希冀将展览做成犹如“万花筒”的模样了,而3月份在别处空间所举办的个展上,艺术家更加追求的是单纯的目标以及基于单纯的复杂多样。展出的作品重归“网点”的面貌,并以“逶迤”作为展览的标题。逶迤,曲也,既有中国化的兴味,又有形象化的形貌,这非常接近李威这一系列作品含蓄动人的特质。一些尺幅较大的布面作品依旧是“网点”的形貌,但是李威不再刻意强调远近间的观感游戏,更注重于画面的本身、内部的结构甚至是色调的质感,更强调的是秩序感和随机性的协调,由此对应的还是对单纯性的刻意取向。与这些布面作品结论相反的则是那些在绢素上完成的作品,除了部份纯然抽象性的“网点”作品之外,更多的作品则具有更清楚的形象轮廓以及关乎景致环境的刻画描写。虽然以水墨和绢素为媒介,它们却与水墨的固有原则毫无关涉。这些作品也花费了李威大量的创作时间,但一直以来则被悄悄地隐藏在自己工作室的阁楼之上。李威秘不示人的原因是自己在貌似水墨画的外表之下,确实在进行着与水墨画毫不相干的事情,即便她对于中国画的技法了若指掌,并曾经一度以此为学习的专业。李威依旧迷恋于那种转换的自由度,藉此消弥了原有的界分,能够在彼此间自由地跨越。实际是作品中的图像,绝非针对宋元画册的引经据典,却是藉助于个人相册的实景选择,而“网点”的表现手法既抽离传统水墨的书写性,又刻意加强了手工绘制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将描绘对象的选择和描绘过程的自身完全割裂成前后的两个段落——前者考虑的是画什么和怎样画,细致地安排绘制的每一步骤;后者是对进行这一绘画过程的体验和验证,是针对那些没有预料到的偶然性发现、针对那些材料细节的体会分析。或许这些有关形式风格的具体描述会显得过于的凌乱琐碎,但是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李威近年来创作轨迹的梳理归纳。立于目前的现状,李威的创作已经透露出年青一代那种日趋内质化的创作倾向,这是更着重于艺术内在逻辑的思考维向,而不仅仅是从现实之中的随手拈来,亦如李威画中的“逶迤群峰近,寒烟碧水远”,这的确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加以揣度和体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