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宋冬:砸碎镜子

时间: 2015.11.20

二十年来,概念艺术家宋冬一直与艺术家妻子尹秀珍住在北京四合院的一间小屋子里。两位都是享誉国际的创意艺术家,通过日常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两人很好地为充满挑战的艺术事业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旧式四合院的居住环境为宋冬和尹秀珍的作品中注入了一种率直、坦白的特质。这对夫妇的艺术创作主要围绕装置作品,也进行行为、录像、摄像、雕塑等艺术创作,同时,宋冬还从事绘画艺术。他们两人用于创作的材料都极为朴素。例如,宋冬的创作原料就包括一面廉价的镜子和一根巨大的传统毛笔。他正是用这支笔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上蘸着水,娴熟优雅地写下中国文字。而在人声鼎沸的天安门广场,他不断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作——认真地跳跃。在这一过程中,他探究的是转瞬即逝与转换变化等概念。对于宋冬这样一位艺术家来说,身处正经历急剧变化的城市,他有这样一种思考并不足为奇。

宋冬和尹秀珍开始尝试艺术创作之初,正值国家现代化建设起步之际,当代艺术在中国方兴未艾。邓小平对于企业的重视也让中国有机会接触更新的技术与更广泛的信息。宋冬和其他几位同时代的艺术家低调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并常常通过固定摄像机进行记录。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具备一颗激进主义者的心,悄然地从事自己的实验,等待时机成熟,即便孤立无援也可以展翅高飞。

当时创作的那些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家对西方活动的一种探寻。由于在毛泽东执政期间及稍后一段时期中国完全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艺术家们竭尽一切可能搜罗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几本破旧的《ArtForum》和《Art Press》在艺术界广泛传阅。少数到国外走了一遭的艺术家带回了各种画册以及对于各类艺术展览最鲜活的印象。不论书面还是口头的描述、亦或是邮票大小的复制品都成为了留在国内的艺术家们的灵感之源。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尔和约瑟夫•博伊斯突破现有艺术形式的态度与做法,让他们成为年轻艺术家崇拜的三巨头。

宋冬的录像作品所使用的技术往往十分简洁。他先架起一台固定摄像机,然后在镜头前(亲自)进行各种表演。他较少对作品进行剪辑,因此录像的长度基本上与演出的实际时间相等,并且是在一个概念化的框架中进行表达。起先,宋冬跟张培力、王功新、李永斌、吴文光等稍早于他从事此类创作的艺术家一样,自己设计媒体和表演技巧。从小,大人们便一直鼓励宋冬成为一名书法家。他从艺术学校关于传统艺术与电视和叙述电影模式的教条中跳脱了出来。他用自己的方式来掌控时间与记忆。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砸碎镜子》(1994,4分钟)。作品中,宋冬蹲在北京最繁华的大街上,将镜头对准一块没有镶框的镜子。他不动声色地记录着镜中反射出来的、翩然而止行至他身后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们,一切都悄然无声。而当艺术家忽然抡起锤子砸碎镜子,路人纷纷如受到鞭笞一般回过头来张望。随着镜子哐当一声化为碎片,玻璃背后的场景显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好奇开始转变为怀疑。一起精心筹划的街头观察行动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随着镜子的破碎,熙攘的人流也回复“正常”,录像也就此落幕。

回归常态(不让自己的行为留下一丝痕迹)是宋冬的一种惯常做法。他的许多作品往往会导致一个断点——激发一种顿悟或勾起一段记忆。他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直抵人性的根本。

他在香港、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制作了自己的大型景观装置——《吃城市》。在规划了实施城市的空间尺寸和并设计了桌面模型后,他花上几天时间精工细作,呈现给大家一个符合比例的巨大城市模型,一栋栋摩天大楼全部都由精致可口的饼干、糖果和蛋糕做成。展馆的大门一向公众敞开,人流便蜂拥而入,一边观赏一边品尝这件特殊的艺术作品,最终,整座城市模型只剩下一片废墟。

“我建造了一座注定要被毁灭的城市……随着亚洲城市的发展,几乎每一天都经历着更新换代,旧的楼房被推到,新的大楼拔地而起。有些城市甚至在短短20年间便从一无所有发展成型……我的这座城市用糖果和饼干建造而成,看起来既可口又诱人。当我们品尝这座城市的时候,我们放任自己的欲望去品味它,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毁坏城市,让它成为一片废墟。”

[宋冬,《吃城市》自述文字,Selfridge百货商店,伦敦,2006]

有些人在急剧的变化面前选择固守传统,而宋冬则向我们揭示了变革的积极作用。过去5年中,宋冬和尹秀珍各自追求自己独特的个人艺术创作风格,夫妇俩不断探索他们之间的那种互为依靠的亲密关系。他们的首次合作适逢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充满灵气与热情的两人选择筷子作为他们的主题,表现西方对中国的种种刻板印象以及食物的诸多意味。在中国,食物是“文化”。(否则,为何一个中国人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去钻研菜单、决定食谱呢?)

夫妻之间的亲密无间只是表面的主题,筷子象征了夫妇两人之间那种缺一不可的亲密关系。他们俩互相不让对方看到自己正在制作的作品,两人分别独立设计了一根巨大的筷子。第一次进行这一创作时,10英寸多长的“雄”筷用金属制成,上面绘制了龙和山水图案。而同样长的“雌”筷则有一个布制的拉锁口袋,里面塞满海绵制成的日用品。除了这第一版,他们之后还做了几个有趣的筷子版本。他们把自己的画册放在一个白色亚麻短裙造型的帆布包中,短裙的一面是女式的领口和纽扣,另一面则是男装设计,包里还有一个毛主席执政时期几乎人手一个的搪瓷杯和搪瓷碗以及一个乒乓球。

目前,《筷子》已有三个版本——其中两个收藏于纽约的Chambers美术馆(2003和2006年),另一个收藏于北京(2007)。宋冬和尹秀珍的作品有一种率真的特质,同时又有一种深深打动人心的震撼力。他们的合作有一种锥心的尖锐,这正是他们之间对话的成果。

对话是他们两人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前往国外为展览布置作品的时候,宋冬和尹秀珍常去其他艺术馆和美术馆观展,他们会认真地拍下照片,并详细地展开讨论。合作的过程实际上把他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纪另一个世界。宋冬和尹秀珍都发现理解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他们的作品则强有力地推动着理解的进程。

Barbara London,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