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所举办《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是近年来少有的外国艺术精品展览,为配合该展览,馆方不仅邀请多位海内外学者面向公众举办学术讲座,而且还特意约稿,集成《摹造自然——西方风景画艺术》一书。新书问世,先睹为快,通览之余,有所感受,借此与诸君分享。
图 寰宇艺文丛书《摹造自然:西方风景画艺术》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全书收文13篇,作者来自中英两国美术史、文学、园林研究、策展等领域,且都是对西方和英国风景画历史与理论极为熟悉的专家,可谓高手如云。这些文章虽然都以英国风景为题,围绕展览展开,但又各有侧重,互相呼应,形成若干板块和视角。总地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西方风景画通史和英国风景画史的梳理
有四篇文章对风景画历史进行了梳理,为读者描绘出宏观的历史图景,指出英国风景画的特殊历史地位。
英国风景画专家、肯特大学教授马尔科姆·安德鲁斯从风景画体裁产生的时间、画家创作风景画的意图以及风景画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在肯尼思·克拉克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16世纪之后现代风景画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洛兰、普桑、罗萨等画家,伯克的崇高论、卢梭的未受污染的自然等概念塑造了现代风景画的的模式和基本情感内核。文章所涉及的作品并不局限于经典历史案例,基弗、达格恩、詹克斯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对动态影像、地点与身份认同、观看与权力、环境变迁的自然等话题中与老大师的作品形成了对话。这篇文章如同导论一般开启了对风景画的历史、语境、理论、要素以及未来发展的探讨。
北京大学教授丁宁详细叙述了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历史,他借罗斯金的风景画理论,从历史的角度,以丢勒、格列柯、卡拉奇、普桑、维米尔、弗里德里希、康斯太勃尔等人为例梳理了风景画在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现代的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与台湾大学教授吴雅凤则专门撰文论述了英国风景画发展的历史。两位作者都指出了英国风景画对法国古典主义、荷兰地景画的借鉴;但又各有不同:易文侧重历史叙述,列举了从18世纪到印象派之前的主要风景画家,而吴文侧重类型梳理,指出赖特、透纳和惠斯勒各自代表了英国风景画的三种构图方式,并结合展览进行了说明。
二、对英国风景画历史语境的讨论
这部分文章大多从跨学科和视觉研究的角度展开,不仅是对美术史维度的有力补充,更成为本书编辑的一大亮点。
武汉大学教授张箭飞从中国当代旅游热现象谈起,将英国风景画定义到壮游、浪漫主义、文学-园林-绘画关系语境之中,在18世纪英国国家崛起的背景之下深入探讨了拜伦等英国精英游历欧陆的美学之旅所产生的文化后效。从收藏、造园、地貌诗写作等角度探讨了风景画的观看之道。
无独有偶,合肥工业大学园林史学者陈瑶则从英国园林和文学、绘画的互动入手,详细论述了英式园林产生的历史和所借鉴的文学与绘画范式。作为欧洲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英式园林产生于对法式几何规则园林的批评基础之上,通过对帕拉第奥建筑、洛兰、罗萨、普桑等人绘画的借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自然园林样式。其历史实践蕴含了造园者对隐喻、古典文学、理性自然、如画、多样性等问题的思考,全面地还原了英国风景画所赖以生存的视觉环境。
除社会思潮和视觉文化等方面的分析之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学者刘向娟则更关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机构对风景画发展的作用。她在文章从艺术机构发展史的角度讨论了风景画的产生与学院的建立、业余爱好者协会与壮游、风景画家庚斯博罗的创作、风景画在学院中的地位及其现代发展情况。
三、对风景画概念和理论的深入分析
风景画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绘画,如画(入画)、崇高等概念的提出和讨论对其发展的意义极为重大,因此辨析这些概念是理解风景画的关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者赵炎着重梳理了吉尔平和普赖斯等人所提出的如画概念在18世纪末的讨论,辨析了它与优美、崇高这两个同样重要概念的区别。并从文献和技术考古的角度对如画在绘画、壮游中的实践以及克劳德镜的使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了。作者并未囿于艺术趣味讨论之限制,还深入到这一趣味与文化大众化、英国工业化进程、殖民扩张和构建民族国家认同等方面,可称为一篇有分量的论文。
类似的还有美术史学者李秋实对透纳早期风格的分析。作者以如画和崇高两个概念为线索,以1795年为界将透纳早期创作划分为两个阶段,对画家个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透纳对罗萨、普桑的借鉴,游历欧陆的见闻使他的创作经历了从如画到崇高,从古典到浪漫的发展历程。
而上海大学教授潘耀昌则从中西风景画比较的角度评价了两种绘画传统在产生、话语体系、观看方式、构图和取景、绘画等级等方面的一同。文章不仅简述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还以潘天寿为例进行了比对。
四、对风景画要素的分析
风景画的体裁、创作手法和材料等本体问题是深入理解绘画的关键。
北京大学博士生冯晗从绘画中的废墟意象入手考察英国风景的三个发展阶段,结合如画概念、古典理论与考古学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英国本土风景开发的历史揭示了废墟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穿越古今,从古典理想、道德劝诫向现实指涉逐渐漂移的过程。
而泰特美术馆的策展人莱尔斯则以康斯太勃尔为例,深入探讨了这位画家面对写生风尚态度的转变。作者以写生为切入点,讨论了吉尔丁、瓦利的创作,水彩画发展,纸板、便携颜料等写生材料的完善,写生地点、写生画家群体等主题。
五、对风景画发展的未来展望
策展人沈奇岚的文章以风景的当代发展为题,举例分析了霍克尼、库奈里斯、基弗、史密森、蔡国强、图瑞尔、埃利亚松、卡普尔、格姆雷、布拉德福德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讨论了透视、材料、景观、雕塑、数字技术等问题,勾勒出风景艺术极为多元化的前景。
纵览全书,所录文章视角多样、论述周全而有力,代表了国内在英国风景画领域中研究的前沿水平。如果以苛刻的眼光来看,虽然编者特别说明了编辑原则,但或许可以在统一术语、译名、体例等问题上进一步完善,也可以对编排顺序再做商榷,或增加序言以及对作者的简介以便阅读。但总之,这是一部有学术分量的研究成果,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