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岳洁琼:材料背后之精神性溯源——当代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

时间: 2020.11.16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当代著名雕塑家安尼施• 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于2019年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太庙美术馆拉开帷幕。两个场馆的作品共同呈现了卡普尔先生40 年来的重要代表作品,给中国观众带来非同寻常的视觉震撼。通观卡普尔的雕塑与装置作品,可以提炼出以下四个关键词:纯色、氛围、庞大与光芒。早年作品中,极简的造型和单纯的色彩是他造型的必要手段,色粉材料和高纯度色彩的使用来自于印度文化深处。另一种卡普尔标志性雕塑语言的材质则是不锈钢被抛光后形成镜面,似乎暗含着“开光”的隐喻。他以正和负的两种形式来处理建筑,混淆内与外,从而重塑我们所处的空间。卡普尔的作品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简约婉转中蕴含深不可测的意涵。

卡普尔早期使用纯色色粉来塑造一系列产生于展厅建筑空间的神秘之作;他常常使用原色,特别是深红和令人捉摸不透的深黑。在太庙艺术馆享殿西配殿展出的作品《1000 个名字》(1979-1982),充分体现了他对色粉、色彩的理解。作品中众多色彩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光线、颜色,甚至观众自己的眼睛都参与到作品的互动中来。当谈论雕塑作品的时候,讨论颜色也许会被看作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可是谈论卡普尔作品却又绝对不能离开颜色。古往今来,在很多绘画作品中,对于纯色的运用虽然屡见不鲜,但在雕塑中,这样大胆地运用某一种颜色在整个作品上,卡普尔先生可以说是第一人。在他关于色彩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山形一样的一堆堆形体,上面铺满纯色的粉末,其光晕从冒出之地涌出,勾勒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象。这种通过将材料的应用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来完成作品,注重过程中的严谨操作,是一个对伟大心灵的找寻过程。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打磨和附着色粉的重复动作,来探究和琢磨内在的崇高精神。通过仪式化的反复进展,他完成了精神的升华。

卡普尔吸取了一些极少主义和后极少主义先驱们的观念,比如多纳德• 贾德,布鲁斯•瑙曼等人。不同于他们的是,卡普尔的部分作品不仅形体简约,色彩也注重单纯,都是质朴并且厚重的纯色,他把强烈的纯色运用到了极致。关于纯色的运用,他自己阐述到,这与印度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他的作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充满了一种内在的符号,那就是集中表现色彩。古往今来,诸如英国美学家爱迪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等人都论述过优美与崇高这两个美学意义上的范畴,他们说崇高,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我保全”,正是因为感同身受,我们才会觉察恐惧,但胸怀恐惧的我们,很清楚很明确地知道,我们来看展览,并不会对自身造成危险,因而,一种崇高感便因这种“自我保全”而产生。关于空间营造的精心布局,我们顺着他的空间逐步走向我们的观看点,他的作品从一个角度无法窥测到全貌,必须采用多角度的观看点,才能建构出作品的形态。卡普尔通过对于空间的营造,将佛教中“空”与“有”的运用恰到好处,并通过这种超出常人观察可能性的超大体量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感和敬畏感。

“庞大”是近几年来评介卡普尔的惯用语汇,无论是是室内作品还是室外的公共雕塑。目前首次在中国展出、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现的巨型作品《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2013)大型装置作品展现了卡普尔对于作品规模的掌控力。卡普尔把作品规模作为他的一个工具,从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了诸多建筑级别的作品,比如贯穿于波罗的海面粉厂建筑内部的《塔瑞坦他拉》(1999)和充斥在类似巨型教堂空间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的《玛耳绪阿斯》(2002)。此外,不锈钢抛光这种反射力极强的材质也在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庞大”这个语汇被卡普尔反复运用也可以从作品《天空之镜》(2006)与《云门》(2004)中看出,这两件作品可以算是卡普尔城市公共雕塑的代表作。前者曾经在2006 年展出于纽约第五大道街区,并在2010 年展出于伦敦肯辛顿花园;后者则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千禧公园。然而,两件镜面作品在街区的繁华处光芒四射,把整个周围的景物映射出来,视觉效果格外奇特,好似来自天国的光芒。

《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jpg

《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

《天空之镜》.jpg

《天空之镜》

卡普尔先生的不锈钢材料作品在太庙艺术馆享殿展出,同样呈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太庙始建于1420 年,今年是建成600 年。在这样的古建中做展览,本身就有一种与深邃的历史建立连接的穿越感。六件不锈钢材质的作品,气场强大,形成对太庙享殿室内空间的重建。巨大的不锈钢作品与太庙享殿的砖墙、贴有金箔和彩绘装饰图案的宏伟的屋顶,以及雄浑的紫檀立柱所建构的空间形成一种奇幻的映照和古今、东西对话关系。太庙享殿所代表的东方秩序的空间,包容了不锈钢作品的光芒,并通过映照关系体现了“真实的虚空”。当有观众进入到这个空间时,巨大的不锈钢作品似乎吸引着观众突破镜面进入到对面的空间中去,形成多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亦真亦幻,不可捉摸,引发观众对于世界不确定性的思考。

卡普尔作品的每个系列都是艺心独具的苦心经营。虽然外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卡普尔自己却说:“我的作品只关乎美和死亡。Just do it。只有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才会与灵感不期而遇。”卡普尔,作为雕塑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正在以不断的创新与尝试为西方雕塑艺术谱写新的历史。卡普尔在公共雕塑领域的地标性雕塑的营造,和对于通过新材料的大胆运用,以及氛围的营造对于当今艺术创作将不断带来新的启发。

岳洁琼(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中央美术学语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安尼施·卡普尔”展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