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下午,麒麟当代艺术中心(KCCA)开馆展“三又三分之一:尚扬×梁绍基×徐冰”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冯博一、王晓松共同策划,展出尚扬、梁绍基、徐冰三位中国著名艺术家的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展览以“三又三分之一”为主题突显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体身份特征,同时也提示不同艺术家的组合也在当代艺术整体碰撞中产生一种能量放大,即三人的组合将产生超越“1+1+1=3”的叠加,这也是对当代艺术个体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案例。
在此次展览中,尚扬带来的作品是三幅《剩山图》以及最新创作的多媒体作品《剩水图》。尚扬90年代以来就一直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批判隐藏在经济“跃进腾飞”背后的环境、资源危机。在尚扬的艺术观念中,我们今天所有的山水都是权力、资本大量介入以后形成的“剩山剩水”。2013年,尚扬苏州博物馆“吴门楚语”个展时,他将一件《董其昌计划》改造成《剩山图》,《剩山图》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副产品,他以此命名新作品,也喻示着一种内在人文的思路走向。《剩水图》则直接指向“三峡工程”,水文测量标尺、移民的扁担、无法拨通的电话号码、移民前散伙饭的熙熙囔囔,这些都只是作品中的抽象遗存。梁绍基展出的作品都指向同一个物质载体——蚕,用自己对生命的体悟,藉由“蚕”的表现形式展开与历史的对话,蚕丝呈半透明状,连绵不断,似断非断的状态,也让人联想到历史连续与片段的交织。《茧史(简史)》让蚕丝在古代陶砖和现代展柜之间自由蔓延,以此阐释着艺术与历史、制度之间的叙事片段;《蚕山水》是以蚕生命全过程留下的“山水”图像,蚕-残-禅,也暗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文脉特征;《于无声处》则用残破塑料桶暗指前不久发生的“天津港大爆炸”事件。徐冰展出了作品《背后的故事:秋山仙逸图》,这是他“背后的故事”系列的延续,不过此次创作综合利用了原北京塑料三厂的自身空间特点和装修废弃物,在他的作品中,中国传统青绿山水和当代装置语言进行着一种独特的、充满智慧的方法论视觉转换。而且作品在视觉呈现上也可谓“光影的绘画”,这在徐冰看来,光比物质材料丰富,更能表达细腻的感受,特别擅于表达与历史发生的、与记忆发生的意向内容。
以这三位艺术家的联展作为开馆展,似乎也标明了KCCA今后运营的基本定位。至于选择这三位艺术家的缘由,策展人冯博一在展览前言中说到:“主要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量,视觉文本已经深深地刻下了他们个人创作的烙印。同时,与其说他们是在对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经典艺术进行综合借鉴,有机的结合,不如说是他们在不间断地清理过往的创作意识、知识积累和视觉经验,并试图在意念与意境中体现东方的情怀,别有一番新鲜的语感和语境”。
麒麟当代艺术中心(KCCA)是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馆长周丽娟在开馆致辞中说到,这个中心是她的一个文化理想,希望从学术、艺术史的角度对艺术家及作品进行整理、研究、推广,并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致力中外艺术活动交流。副馆长茜茜也表示将致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下的艺术体系,无疑这次艺术展览已经代表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源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3日。
文、图/张文志
关于麒麟当代艺术中心
2014年创办于伦敦的KCCA,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实践推广与传播,进行艺术史的研究梳理、总结、传播与推广,通过研究、展览、论坛、出版、基金、市场、画廊、美术馆、媒体传播的系统化工作为当代艺术系统作出独立的贡献,本机构工作的重点尤其在国际交流与传播上,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谱系和方法论,尤其在国际当代艺术平台中推出中国现场中的核心方法和价值观,并与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