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在当代”今日启幕:探究中国工笔画的多元维度

时间: 2016.12.27

2016年12月23日,“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延续第九届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工•在当代”这一主题,意在继续深入探讨工笔画艺术及其代表的内在精神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存在,关注其在创作语言、文化传承上的具体演进和面对的挑战。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山东鲁信文化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山东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81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联合协办。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下午两点半,开幕式于中国美术馆一楼大厅拉开帷幕,现场嘉宾云集,场面盛大。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相开进,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出席开幕式并发言,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杜军主持。

三大板块:呈现中国工笔画新力量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回顾展、学术提名展以及全国征集作品展,以此来保证展览的完整性、学术性、公开性和公平性。

学术提名部分是本届大展彰显当代工笔艺术风貌的重要部分,对整个展览的学术水准、整体面貌的呈现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并得到了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在第九届工笔画大展学术提名的基础上,学术主持范迪安先生又邀请了刘庆和、陈湘波、吴洪亮、杭春晓、何桂彦五位先生作为提名委员,以兼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艺术群体的创作面貌。

全国评选获奖作品部分,则呈现自九届大展以来,在求新求变的社会思潮下,工笔画领域涌现的一些新的力量。从此部分的参展作品来看,工笔画的题材范围变得更宽了,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不乏一些有生活温度,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创新:个案与VR技术的加入

2017年恰逢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30周年,因此本届展览的历史回顾部分除了常规的展览展示之外,还通过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展示来梳理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30年以来的历史。

此外,展览组委会还选择了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较为突出的艺术个案来探讨中国绘画的传承: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将在展览现场进行永乐宫壁画的原貌再现。此外,还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宋代的《千里江山图》,其作为青绿山水画中的巨制杰作,不仅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宋代统一国家的概念,塑造了宋代人的“中国梦”。

这些历史个案的再现,不仅与今天的工笔画创作形成互文关系,还有助于大众了解“工笔”概念的生成与传承,以及“工”的精神所在。此方面的探讨将会在中国文化信心的塑造以及公共教育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工在当代”:工笔画的当代新维度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范迪安教授对“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工”为形态,亦为语言,重要的是作为工笔画形式语言的价值所在,是在当代需要重振的“工匠精神”。工笔画是一种具有时间性、需要沉浸巨大劳动的绘画形式,除了艺术家的表达主题和表现方式之外,精神投入和研究性的投入,均需要被关注。这种蕴含在工笔画之中的艺术精神,是工笔画不断走向精进、达到精湛的动力。在范迪安先生看来,和上届展览相比,此届学术提名部分的作品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关怀、人文情怀,同时也更具探索精神。此次展览中,不仅要关注工笔画领域新的现象,而且要通过展览,使工笔画各个方面的探索得以彰显。

本次提名委员中央美院刘庆和教授表示,人们对工笔的认识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工笔就是要画的细,画的逼真,要走向极致,但这只是工笔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全部。刘庆和加入本届大展的组委会,正反映了策展思路上的一些转变,正如刘庆和教授所说:“绘画的界限没有那么严密,也不应该用某种技术来规定绘画的范围,它的概念和定义正逐渐被一种新的、更宽层面的感受所取代。” 因此,在刘庆和先生提名的艺术家中,大多数都是跟水墨有关系的,这可能会给此届展览带来一些争论。但工笔与写意,并非泾渭分明,工笔中可以有写意,写意中也可以有工笔,展览主旨在于探索中国笔墨语言的开放性,所以工笔只是一个起点。

文、编/林佳斌
图/胡思辰、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