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正观美术馆主办,由魏祥奇担纲策展人的青衿计划(2017),在正观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呈现49位青年艺术家的184件作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3月18日至5月4日,110件作品在正观美术馆举行,4月10日至5月4日,另外74件作品在天大云华美术馆举行。
青年艺术并不是以风格流派或地域等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艺术类型,而是将年龄作为界定的艺术群体。显然,这对于对青年艺术进行统一明确的梳理造成了一定的难点。80后艺术家群体现阶段仍多是注重对自我的敏感和关注,这应该是每一个代际艺术家群体青年时期必经的过程。青衿计划策展人魏祥奇指出,在今天,“80后”艺术家群体所面对的视觉场景更为复杂和多样,尤其是通过网络等媒体获得非常多的丰富的视觉资源,甚至能够直接接触欧美当代艺术的发生现场。这些信息资源都有利于青年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所要思考的方向。本次展览中虽以架上绘画为主,但在这批青年艺术家群体创作中可明显看到他们对于当代艺术语言的积极状态。
青衿计划项目邀请了多位资深理论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和媒体人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 他们对今天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都十分关注,从去年至今,很多评委已经陆续就青年艺术创作的思想形态的论题,在青衿计划的相关主题研讨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艺术家的选择方面则以策展人魏祥奇为主,给予策展人最大的自由空间,从某方面意义来说,这对于保持青衿计划主题及面貌的完整性上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作为“青衿计划”的第二届,本次展览延续上一届的主题与组织模式,策展人魏祥奇在本次作品的选择上依旧更多侧重于偏表现性的架上创作、抽象风格的作品以及少部分的雕塑或影像作品。2016年,第一届“青衿计划”梳理出两条线索:一个是以“绘画性”和“表现主义”为题,一个是以“图像性”和“观念意识”为题,共遴选了51位艺术家的171件作品,于3月5日至4月4日和6月24日至29日,分别在北京正观美术馆、天大云华美术馆,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相较于青衿计划(2016),本年度参展艺术家的平均年龄更低,其中生于1985年至1989年间有半数,生于1980年至1984年间者有16人,生于1990年以后者有8人。通过对两届青衿计划参展艺术家的考察,大概梳理出生于1980年代以后青年艺术家群体的艺术语言和思想观念。
可以说,作为生长在全球化语境之中的80后艺术家,已经不同于“85新潮”时期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广泛的、突出的“共同性”特征,而是更注重个体经验,强调“个性差异”。然而,从近年来大量涌现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和青年艺术展来看,许多青年艺术家往往会由于其尚未明确的意识,过于强调表面、意志力不足,即便艺术家认识到主体建构的重要性,但创作更多依赖于自我对艺术本身的感知力,反而使得在如此自由多样的艺术创作氛围中造成了单一化趋势。这都是关于青年艺术现象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从学术性和研究性上更好地推进青年艺术的创作,同时引入青年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的对接机制。展览开幕当天上午,策展人魏祥奇邀请学术嘉宾和部分参展艺术家,就青年艺术创作“意识自觉”的论题,展开第一场座谈会,分论题是“视觉和思想经验的主体性转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申为渴望得到有才能的人。关于本次项目,策展人魏祥奇表示,“青衿计划”旨在发现那些尚未被学术圈和艺术空间机构广泛认可或签约合作的年轻艺术才俊,通过展览、出版等形式予以扶持。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在开幕式也表示,“青衿计划”每年选择的是不重复的艺术家,正观美术馆会把“青衿计划”的参展艺术家按照不同组合继续推广并举办联展,或者与其他艺术机构合作展览、驻留,包括向国外艺术机构推荐,“希望‘青衿’不仅仅在正观和在其他国内合作机构做巡展,还希望能够在全年的时间里,用不同的形式对各位青年艺术家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展览将持续至5月4号。
文/林佳斌
图/正观美术馆 提供
参展艺术家:柏青、边涛、陈诚、陈东锐、陈瑛、迟晖、丁永升、董斯岳、傅斯特、龚达晓、韩修智、郝锐、黄晓亮、黄子恺、江哲、李晶、李琪、李婷婷、刘根群、刘仕奇、刘洋、刘玉洁、路航、路金环、马漓澧、欧阳苏龙、邱飞、荣云、沈沐阳、石群、宋朋、孙策、孙玮、孙子垚、王雷、王永学、熊爽、徐大卫、许权、薛若哲、杨欣嘉、游迪文、余果、袁泽强、张炜、张鑫、张旭、朱宝元、朱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