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衣裳之会:以时装的名义介入艺术创作

时间: 2017.5.19

2017年5月中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在共享交流的精神背景下,5月13日至5月30日,一场贯通古今、连接山海和融合文化的艺术盛会“丝路云裳”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展出。展览由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中央美院教授吕越和章燕紫分别策划展览版块,旨在“丝绸之路”的文化框架下,从“丝绸”和“衣袍”文化因子出发,重点梳理丝绸技艺在丝路沿途的传播、发展与演变,丝绸衣袍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新形态,以及艺术创作与衣袍物质形态碰撞迸发出的精彩火花。

作为展览的引子和铺垫,展览在太庙二殿“衣邦天下”部分梳理了服饰在人类发展不同阶段和区域所构建的精神内涵和民族文化审美,在线索上沿丝绸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传播,重点呈现中国桑蚕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这也映衬了当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文化对话的现实图景。服饰、工艺、图案、设计、色彩等交织在一起构筑起独具特色的“衣文化”,这也是人类文明一路走来的映射。从历史的、传统的视角切入展览,从追述历史“衣文化”的角度出发围绕“衣袍”将过去、现在和将来形成一个完整开放的整体,这也是太庙艺术馆展览一贯的叙事风格。

展览的重要组成板块“衣裳之会”和“中西联袂”在太庙东西配殿展出,从简单的视觉感受出发,两部分展览或许有着某种相似性,都是服装的展示形态,但细细感受展览策划的理念以及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惯例,是能感受出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逻辑。“中西联袂”部分展览,策展人章燕紫邀请艺术家以丝质长袍为“画布”或“元素”,运用个人语言和观念进行创作,所呈现的是架上、装置形态的艺术作品,这部分参展艺术家有的甚至是第一次接触服装这种媒介。吕越策划的“衣裳之会”板块展览邀请艺术家皆是长期与服装打交道的设计师、艺术家,旨在呈现当代时装艺术的新特征。

“时装艺术”是“衣裳之会”展览板块的核心概念。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在美国的一种新锐艺术形式,通过“可穿的艺术”运动对工业化、批量化提出反思,时装艺术突破服装外在设计的边界,着重思考服装背后的文化、思想,这样的服装有着创作者的情感,是具有灵魂的作品。时装艺术体现的是时装与艺术的结合,是以服装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表达方式。这也是东西配殿展出艺术的本质不同,一种是自传统而来艺术创作在语言、媒介形式上的新拓展,一种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蕴生的新的艺术表达模式。

时装艺术虽然只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却也呈现出自己的发展特征,而这也是策展人吕越想在展览中想表达的。就从事时装艺术的创作者身份而言,高校专业教师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他们在服装设计教学时加入对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思考,并以自己的创作呈现。独立设计师也反对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在作品中探索自己的个性。现在也有一些职业艺术家加入这个创作行列,重在探索服装与人、社会、灵魂之间的关系。

从展出作品出发,时装艺术在材料上不断更新,突破布料的限制,金属、陶瓷等材料开始运用到创作领域,材料的扩张一方面有助于创作者表达服装背后的文化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社会了解到服装艺术并不是以服装是否“能穿”作为判断作品价值的焦点,从而引导时装艺术向艺术领域的靠近,引导关注焦点向作品背后社会、文化、设计、人文等价值立场思考的转移。

“丝路云裳”是一个从丝绸、衣袍概念出发的展览整体,也是一条纽带,从古今、中外的维度勾连传统丝绸工艺与当代服装艺术,也提示着当代艺术领域与丝绸、服装跨界融合的可能性与新面貌。

文/张文志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