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穿越偶像与迷宫:岳敏君“再偶像中的原形”开幕

时间: 2017.12.5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岳敏君显然是一直在场的人物,是他们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选择了他们这批人的作品,现在看来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自栗宪庭以“玩世现实主义”描述岳敏君等人的作品风格,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国际艺术展览和市场,就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风格。岳敏君也一直在自己的创作线索中强调艺术文化的深刻表现力,以坚定的风格和意志提示着与社会现实的维度关系。

2017年12月2日,作为@武汉·2017系列的重要展览之一,岳敏君展览“再偶像中的原形”在湖北美术馆开幕展出,展览由傅中望担任艺术总监,冀少峰担纲策展人,主要展出“迷宫”、“琐碎”、“大笑脸”、“场景”等系列作品,呈现岳敏君围绕“偶像问题”多年来对自己以及社会文化现实的思考。艺术家试图回答在所处时代中,他何以形成这样的状态,这是一个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展览回应“再偶像”中的“原形”,这也是对创作背后思考和探索的传达。就像策展人冀少峰描述的,岳敏君就像他这代人一样,他的个人命运,他的艺术表达路径,无疑是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个人命运的沉浮也和历史的巨变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本次展览在湖北美术馆的1、2、3号展厅展出,相关系列作品在不同展厅呈现,构建成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1号展厅展出的是“迷宫”系列和“琐碎”系列,通过对传统文化图像和大众文化图像的拆解、重组来阐述新的意义,促成对过去传统的重新认识。“迷宫”系列以传统语义的汉字笔画进行画面分割,形成充满复杂通道的迷宫,在画面小空间中画有雅士、假山、花鸟等传统绘画中的常见题材,整体呈现一种超现实的美学情境。这是一种对历史文本的引用和改造,从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并在当代艺术中嫁接复活,从而生成新的含义,以此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互文关系。此外,作品也直接指涉当代创作与传统语言的话题,国际之间讨论似乎不再是热点角度,全球的视角角度成为一个切入点,从这个维度看,在中国如何进行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又是一个新的角度。这系列作品的画框并非常见的西方几何形,而是富有变化的物形,如梅花、葫芦、桃、瓷瓶等,岳敏君介绍这与中国思维通过具体自然形态观看认识世界有一定关系。

“琐碎”系列是岳敏君开始较晚的创作系列,从生活中常见的杂志中裁剪出各种图案并贴在画布之上,图案之间形成一种漫不经心的重叠秩序,以此反映艺术家对于物质的、浮华的商业社会现状的思考,这种社会现实对于当代精神生活来说也是一种迷宫。这系列创作在方法上体现出更加明显的波普风格,无论是引用的大众文化元图像,还是挪用、拼贴的图像生成方式。

2号展厅呈现的是三件大型雕塑新作《仰望天空》,这也是此次展览专门为湖北美术馆空间打造的,三个雕塑人物造型坚实有力,有着一种现实的力量感,同时又是一种扭曲怪异的动作,结合仰望的大笑脸,更呈现出一种幽默和戏谑的荒诞感。艺术家自己的阐释是旨在影射我们今天“一直仰望却又看不到”的的状态。

扭曲的身体、傻笑的表情、自嘲的姿态,整个展厅轻松而调侃,这是当代的精神图像,也是艺术家“玩世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又一注脚。

3号展厅集中呈现的是岳敏君自90年代以来的各种“大笑脸”。面部表现一直都是艺术文化热衷表现的题材,从带有原始文化表征的巫术面具,到绘画时代对于人像的精描细画,再到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表情包延宕,人们总是热衷对于脸的追问和表达,这一话题远远超过人的身体范畴,成为一个社会、心理、文化话题。就如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在其著作《脸的历史》中所描述,“脸的文化史本身构成了一个开放性场域,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加以总结……脸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个体特征,它同时也受各种社会条件所制约”。岳敏君正是以“傻笑的大脸”进入到关注视野的,通过传统绘画的方式不断复制以自己为形象创造的“大笑脸”,并在持续的复制叠加中形成一种爆发力量,成为一个偶像,他本人就成为偶像制作者。岳敏君自己说偶像是有生命的,时常影响我们的生活,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当代社会就是一个偶像的社会,当代艺术就是偶像文化。

展览中有一件90年代早期作品《朋友》,虽然也是笑脸人物的重复排列,但并没有后来常见的那种夸张怪异,而是一种正常的质朴的开怀大笑,而少有自嘲和玩世态度。后来,岳敏君将笑脸形象抽象概括提升,人物表情姿态更加怪异狂放,在创作语言方面也更多借用波普式的表现手段,如大概括的、鲜艳的单调色彩,具体的形象细节进一步弱化,转化成为有着强烈情感态度的偶像图式。也许最开始创作这一形象,是艺术家对于自身状态的一种表达,后来才开始这一偶像再造运动,“我有一个野心,以后让所有人都只要看到笑的东西就想到我,而且只能是我,不是别人”,这是岳敏君自己的答案。这种偶像也是时代的产物,90年代后,物质、欲望开始进入到膨胀的现代化阶段,芸芸众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迷失,开始失控,这是一个缺少精神和偶像的时代。岳敏君采用安迪·沃霍尔式的手法,通过广告招贴的图式以及大量的符号化复制,完成一个偶像制作计划。

本次展览展出的“场景”系列作品是对经典美术图式的“挪用”,也是对偶像的一种反向思维,比如展出的《毛泽东在井冈山》则是对罗工柳经典历史画的改写,他将原本画面的人物形象去除,将场景补全,形成无人的场景绘画。曾经熟悉的历史现场变成一个空旷舞台,似乎那一幕历史已经谢幕,又或是根本没有发生过。这种绘画的现实与历史的记忆之间形成一条巨大裂缝,这类绘画的元图像多为主题性创作,有着集中的、统一的逻辑思想比较大,也是另一种偶像的图像,而现在偶像的不在场也表达的另一种对政治、历史的态度和冥想。美术评论家易英在见到这批创作时提到“岳敏君是从政治波普出来的,尽管他以前的作品并不是政治的,而现在的作品却真正是政治的,但却是历史的政治。”

展览呈现的几个系列只是岳敏君创作的几个切片,他的创作注意力是极为分散的,而展览的目的也是思考在这个时代为什么以这样的艺术状态呈现,并把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感知通过作品呈现出来。这种思考和呈现显然是仍在进行的,正如展览中一个作品的标题“逗号”,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停顿整理,而不是一个“句号”。展览持续至2018年1月14日。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