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画报出版社协办,方圆美术馆支持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黄河魂 赤子心——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展出王克举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的史诗巨制《黄河》油画长卷(共101幅;全长161.6米,卷高2米),长卷的素描稿、色彩稿,围绕长卷创作同时完成的另外50件作品,以及部分影像、装置形式的文献资料等。此展是继2017年“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正是橙黄桔绿时——王克举艺术展”后,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的第二次个人展览。
王克举,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89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进修班,200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
《黄河》长卷写生、创作于2016年至2019年,堪称是王克举艺术生涯成熟期最具代表性语言风格的大型画作。长卷描绘了从黄河发源地星宿海,经过扎陵湖、果洛草原、炳灵寺、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娘娘滩、乾坤湾、晋中沟壑、壶口瀑布、泰山等,直到东营入海口的30多个景点,呈现了黄河不息的生命力,气势恢宏。为了写生、创作这件作品,艺术家行程4万多公里,跨越8个省、自治区,历时4年。
黄河养育了华夏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世纪以来,“咆哮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象征,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开拓精神的象征,以其为题材创作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作品等。而王克举的油画长卷,则是新时代关于黄河主题的新表现,其呈现了黄河的生态之美,使观者无不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气象。王克举油画中的写意性语言,展现出中国文化精神中的生生不息。
王克举在创作自述中也谈到:我“感恩它的召唤,唤醒了我去画黄河的想法和勇气!做完这个仪式,我才觉得自己向黄河、给自己都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就像是黄河从源头一路奔腾到大海,大海是它的归宿,归于平静和永恒。我也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仿佛完成了历史交给我的一个任务,责无旁贷!黄河这个主题,我在画之前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我觉得这件作品不应属于哪个人,而应该是这个民族的,属于国家的。”
中国美术馆是中国最高艺术殿堂,承载着“典藏大家艺术精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的文化使命。吴为山表示:“这件作品,将在以黄河为主题的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新成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展览,也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引领下,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厅,将持续至2020年10月25日(周一闭馆)。
图、文/主办方提供
黄河之黄在于厚土滋养(代前言)
我第一次观王克举先生的《黄河》之作,为之震撼,当即写下:由天而降,浩浩乎奔腾急,经雪山过高原,黄河之黄在于厚土滋养。流入平川,泽被绿洲,汇入大海……
其作品虽为巨幅长卷,然一挥而就之气与黄河一泻千里之势,形成一股精神与艺术、艺术与自然的气场。这是融汇叙事与抒情而写就的诗篇。
难得的是,这巨制是经过四年的时间,行程超过4万里,跨越8个省、自治区,沿着黄河的重要文化与自然景观而写生的。这些景观恰如一个个坐标点,它是黄河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历史的里程碑,是我们的先民由远古走来的足迹,它跳动着民族生命的心律。
更难得的是,克举先生的写生,非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形,它对景生意,以意贯通,气韵生动。继而,我写道:“克举、克举,丹青慧眼,举手成妙。大千万象,苍茫处,皆为几何抽象。”
在此,我赞美的是克举将客观自然化为艺术的形式。这种转化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根本,因为缘于生活,缘于真切的感受,缘于情感而生成的形式是富于生命力的,其呈现出的原创性,是艺术的创造与创新。当然,这种形式的生成,是以艺术家深厚的功底和修养为前提,是长期积累在瞬间所迸发的灵感。故而,我又写道:“在色光融融的模糊虚境,王希孟与莫奈对语,青绿化为印象;张旭与波洛克相遇,浑融心中之象。万般点划,屡屡线韵,感应造化之变,顿生新象。仰观俯察,散点宏构,齐天巍峨,中华岱岳。”
显而易见,我是在剖析克举先生从青绿的中国传统到印象派外光对他色彩表现的影响;剖析中国书法线韵与西方现当代表现性艺术对他意象性油画的影响。我们常将“中西合璧”挂在嘴上,成了概念名词。而真的合璧,则是在艺术家内心对话交融,形成意象,流于笔端。克举的作品便是佐证。
克举先生长期以来重写生、重感受、重心灵之意投射于大千意象。他的艺术与“写”、与“生”休戚相关。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伴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成熟,唤起了王克举内心深处对滋养着齐鲁大地的黄河的关注,产生了描绘黄河从发源到入海整体形态的宏大构想。作为孜孜不倦的创作者,无论是巍巍太行,还是黄淮海平原的庄稼地,他的足迹早就遍及黄河中下游两岸,但描绘黄河要深入至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腹地,对他而言就不仅仅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考验,还有整个作画布局、后勤保障方面的重重考验。直至2016年,在经过周密计划和筹备后,让王克举魂牵梦绕《黄河》创作拉开了帷幕。如今高2米、长161.6米的油画长卷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黄河养育了华夏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像一条金色的巨龙,蜿蜒游动于神州大地上。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画家、音乐家,对她历经沧桑,自强不息,奔流到海不复归的精神予以诗化。这些经典之作,成为中华悠久历史的象征,化作中华儿女抗击外来侵略的巨大力量,见证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图卷。
王克举的《黄河》长卷,则是在新时代对这一经典绘画主题的新表现,其宏大性在于他试图以描绘黄河的全貌,表现一条更趋于自然性的黄河,一条更趋于本真形态的黄河。王克举就像在为黄河母亲描绘一件肖像画。在他的心中、眼中、画面中,黄河既有旖旎之秀美,也有磅礴之壮美。他是用一颗赤子之心和朴素的情感在感受着这条母亲河的生生不息。我不禁写道:“阴山意象,岩画传神,炳灵高耸,佛身入云。犍陀罗慈悲尽在微笑,瞬间即永恒。壶口浩荡,祥云冲霄,此华夏文明之兆。”
王克举着力描绘着黄河两岸的生态之美,从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从黄土地的沟壑到渤海之滨的庄稼和湿地,他都用了不同的色调和笔法进行了细腻的区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王克举的《黄河》长卷准确再现了黄河全流域不同的地理地貌和水文特征。这种差异性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出绘画语言和形式的丰富性,更是艺术家对这片大地每一个印记的尊重以及其内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使然。王克举描绘的《黄河》具有很强的可辨识性,画面中有著名的古代文化遗迹,亦直接标注了写生地点,俨然一张文化的版图。
面对黄河的浩瀚壮阔之气,王克举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为了更充分展现出黄河水川流不息之势,他尽可能站在黄河拐弯处对岸的高地采用俯视性构图,以期让观者的目光跟随着百折不回的黄河水,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风采。可以想象,王克举在四年的时间里不断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寒冬还是酷暑,他置身的每一个可视点,遥想历史的每一个瞬间,仰天追问,时间的流逝尽在沧海桑田。在时空的交汇处,面对流水,不禁与古人通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黄河!黄河!这是支撑克举创作的心灵的呼唤!
为母亲画像是多么幸福!克举要画出母亲河数千年的辉煌和苦难,要画出母亲河“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现代精神气概,更要召唤出母亲河浩荡华夏之魂。在《黄河》长卷中,两岸洋溢着春的初绿、夏的滴翠、秋的金黄、冬的积白,这片古老而弥新的土地生机盎然,昭示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令人感佩的是,王克举及其亲属将此巨幅油画长卷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这件作品,将在以黄河为主题的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新成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展览,也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引领下,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20年10月
为王克举《黄河》而即兴
由天而降,
浩浩乎奔腾急,
经雪山过高原,
黄河之黄在于厚土滋养。
流入平川,
泽被绿洲,
汇入大海。
阴山意象,
岩画传神,
炳灵高耸,
佛身入云。
犍陀罗慈悲尽在微笑,
瞬间即永恒。
壶口浩荡,
祥云冲霄,
此华夏文明之兆。
克举、克举,
丹青慧眼,
举手成妙。
大千万象,
苍茫处,
皆为几何抽象。
在色光融融的模糊虚境,
王希孟与莫奈对语,
青绿化为印象,
张旭与波洛克相遇,
浑融心中之象。
万般点划,
屡屡线韵,
感应造化之变,
顿生新象。
仰观俯察,
散点宏构,
齐天巍峨,
中华岱岳,
万邦至尊。
此举绘史册,
一派泱泱大象。
吴为山
2020年10月
创作自述
画黄河的起因是2009年去山西黄河岸边的碛口,带学生下乡写生,我在那里画了《天下黄河》独幅油画,从那时开始就萌发了画黄河的念头。
我深知黄河这个主题的分量,也知道《黄河》长卷在艺术创作上的难度。就我自身而言,艺术的表现力和精力,还有支持创作的人力、物力,都需要长时间的筹备和谋划,所以画《黄河》长卷就成为我近10年来的梦想,这个梦想促使我去更多地认识和思考黄河。
现在回想起来,如何画黄河对我来说难度并不是最大的,因为毕竟对景写生、画大画创作20年了,好像前20年的探索、积累就是为了画黄河,所以在技术上或者是在艺术处理上都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难度是我如何能靠近黄河,黄河在哪里?黄河魂在何处?
我从黄河的源头画到入海口,越发觉得黄河的伟大与不朽。虽然我画的是一条自然的黄河,但在我的内心里,它始终是汹涌澎湃的,我要把整条黄河画得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从黄河发源地一路画到家乡山东段的时候,广袤的大平原上,黄河已经没有了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因此在画那些庄稼的时候,我也想让它们像黄河水一样,呈现汹涌澎湃的状态。
事实上,黄河从上游到下游,河道基本上是被镶嵌在峡谷之间,中上游除壶口外,基本上没有河水奔腾的展现,小浪底是我后期有意增加的一段,放大了翻滚汹涌的河水,用以增加汹涌澎湃的气势。
壶口是我画黄河的开端,为的是给整条黄河的创作定下一个气势磅礴、波涛汹涌的基调。小浪底是整幅作品的收笔之作,画到这里的时候,我异常地兴奋,画得特别快,也特别爽!笔法来自于我被小浪底放水冲沙的那种气势的震撼后的抒发,当然画的时候也需要同样的激越,这种激烈的感觉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当时汹涌澎湃的心情。
我深深感受到,隐隐之中是一种“黄河精神”指引着我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从开始画到最后。黄河博大雄浑、气势恢宏,心中暗生敬仰和敬畏,虽然它给我的主要印象是苍茫苍凉、多灾多难,但它是母亲河,孕育了这个民族!黄河永远是养育华夏子孙的母亲河!俯瞰着中华民族的跌宕起伏,在风雨飘摇中矗立,我打心底崇敬它!
我在画黄河的时候,内心里有一种去朝圣的感觉,我的朝圣就是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用画笔一笔笔地将心中的黄河堆积在画布上,怀揣着一种崇敬的心理,就像藏民匍匐在朝圣的路上,我用画笔和色彩把黄河丈量出来。
去年秋天,我们将《黄河》长卷展现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处,我想给自己看,给同道看,给朋友们看,更重要的是要给黄河看,向黄河母亲汇报。我在那里给黄河母亲鞠躬,感谢黄河营造了华夏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感恩它的召唤,唤醒了我去画黄河的想法和勇气!做完这个仪式,我才觉得自己向黄河、给自己都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
就像是黄河从源头一路奔腾到大海,大海是它的归宿,归于平静和永恒。我也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仿佛完成了历史交给我的一个任务,责无旁贷!
黄河这个主题,我在画之前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我觉得这件作品不应属于哪个人,而应该是这个民族的,属于国家的。
今天,《黄河》呈现在中国美术馆这个国家最高美术殿堂,我心里觉得特别感慨和自豪!能够进入国家最高美术殿堂,圆了我的梦想,使《黄河》长卷作品有了自己的位置。
感谢方圆美术馆自始至终对《黄河》作品创作、捐赠的帮助与支持,同时由衷地感谢中国美术馆!使《黄河》这件作品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归宿!
王克举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