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专访|内在的自省:理查德·西吉利诺谈刘士铭

时间: 2023.10.23

2023年7月31日至9月22日,“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在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艺术学院梅森·格罗斯画廊(Mason Gross Galleries)呈现,此次展览为中国著名已故雕塑艺术家刘士铭先生在美国举办的第8次重要个展,带来了艺术家原创的82件雕塑作品与12幅绘画作品,其中27件作品为首次在美国展出。

“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展览现场

此次回顾展所带来的作品涵盖了史诗、神话、世俗主题和日常生活领域,在时间跨度上亦包含了刘士铭自艺术生涯早期至晚期的不同风格作品。结合创作手稿对其艺术思想形成过程的视觉阐述,刘士铭在雕塑创作中对人体形态和日常生活近距离的观察研究被生动呈现,他以独特的雕塑视觉揭示出自己创作时所处时代、文化与艺术的背景,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作品是如何回应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境遇,从而逐步生长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汇。

展览展出期间,除以此次展览为原点,探讨刘士铭艺术与思想的“刘士铭雕塑作品与遗产研讨会”之外,结合展出场域梅森·格罗斯画廊的特殊社群关怀职能,一系列旨在增进当地中美文化交流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成功举办。以参与雕塑粘土工作坊为契机,参与夏令营的艺术家与孩子们亲身触摸并体验了刘士铭雕塑创作中的重要媒介——粘土,并结合自己的感官经验,完成了姿态各异的粘土雕塑创作。

4 研讨会现场.jpeg“刘士铭雕塑作品与遗产研讨会”现场

5 艺术家Josh Araujo在泥塑工作坊现场 泥塑工作坊活动现场.jpeg艺术家Josh Araujo在粘土工作坊现场

6.jpg

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现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理查德·西吉利诺(Richard Siggillino)亦是梅森·格罗斯画廊的总监,负责艺术与设计系的九次年度展览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在展览展出期间,艺讯网特邀西吉利诺进行专访,从此次展览的缘起与策展观念谈起,论及刘士铭植根于其创作时代的历史语境与当下生活,逐渐孕育发展而来的独特技术与美学语言,并重点讨论了其创作过程中的“内省”力量,使其雕塑作品唤起了超越主题、语言、背景与文化的普遍经验与情感共鸣。

“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展览现场

梅森格罗斯画廊总监兼此次展览策展人查德·西吉利诺(Richard Siggillino)在展览现场.jpeg

梅森·格罗斯画廊总监兼此次展览策展人查德·西吉利诺(Richard Siggillino)在展览现场

艺讯网:请您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背景,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在梅森·格罗斯画廊的年度展览计划中,本次展览的处在一种什么位置上?

理查德·西吉利诺:最开始,我们计划展出刘士铭基金会在美国现有可提供的许多藏品,不过当我们得知也可以获得更多来自中国的刘士铭藏品时,显然,对于在我们的场地将会实现怎样的回顾展,我们就可以抱有更高的期待了。于是,我们开始缩小作品的选择范围,使其既能涵盖这位艺术家的知名代表作,同时也对其人生和作品进行更全面的概览,其中也包括一些他并不太知名的作品。

尽管我们正致力于规划更多校外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展,这次展览对我们来说仍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所展示的作品跨越了一位艺术家的整个职业生涯。梅森·格罗斯画廊中的其他很多展览则往往聚焦于更狭小的作品范围,如一次同时展出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专注于某个具体系列或主题。

艺讯网: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主题“生命赋予美以形态”。这个标题是如何反映刘士铭的艺术追求,并回应于此次展览作品的?

理查德·西吉利诺:提起刘士铭的作品,我的第一感受是它们总是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深刻交织,同时又以创作者周围的广阔社会环境为中心,这是他艺术作品的首要主题。

然而从审美或技术的层面看,他的作品的确自成一家。对我而言,许多作品确实可视为艺术家的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想的艺术结晶,而不是仅存在于形式上的冷冰冰的物体。

因此,我认为尤为重要的是,要为这次展览选择一个诠释艺术与生活之连续性的标题,这是刘士铭艺术生涯的写照。要想全面理解其作品的审美品质,只能通过这些作品来体会其生活经验的意义表达和真诚刻画。

“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展览现场

艺讯网:如您所言,在准备阶段,您的团队已经获得了刘士铭全部作品的查阅和展出权限,其中不仅有知名作品,也有一些首次在美国亮相的作品。你们是如何梳理这些艺术作品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展览方案的?

理查德·西吉利诺:当我们获得展出刘士铭更多作品的机会时,我们在选择上想要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对我来说,解读一位艺术家不太知名的作品,与解读他们最著名的作品是同样重要的。所以,在筹备本次展览时,我们尽可能多地囊括了处于艺术家人生不同阶段的作品。

具体到在画廊空间中落实并安排这些雕塑,我们希望能尽量全面地着眼于曾影响刘士铭先生的生活细节和不同事件,但同时也能深入挖掘以充实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因此画廊中的每个空间都聚焦于对刘士铭的创作发展产生影响的特定时间点。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不同的作品之间能够保留相互交流的可能性,并让观众能够自由进入其中,找到他们在其中合适的位置关系。

12.jpeg“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展览现场

艺讯网:在本次展览中似乎也涵盖了部分素描手稿。在处理雕塑作品和艺术家的其他艺术或档案材料时,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理查德·西吉利诺:基于我先前提出的观点,即在本次展览中为相对不知名的作品留出空间的重要性,我认为在面对任何艺术家的作品时,如果你有机会接触他们在达成创作生涯顶峰前所创作的作品,你会对他们的艺术创作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同样,出于类似的原因,展出素描手稿、半成品、或其在职业生涯后期所做的艺术实验也是有帮助的。尽管刘士铭最著名的作品是他艺术生涯后期创作的小型雕塑,我认为加入这些绘画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它们为观众提供了了解艺术家思想过程的机会,而这些思想过程促成了其风格和艺术手法的发展。

艺讯网:在此前有关本次展览的采访中,您对刘士铭作品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您提到“虽然他的很多作品非常速成和即兴,其创作过程却非常渐进和缓慢”。您可以详细展开说说吗?您是如何意识到这一点的?

理查德·西吉利诺:在为本次展览做调研时,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虽然刘士铭的作品以其在形态层面的美学成就而闻名,但他的创作更多地是受其更深层次的自醒和社会参与性来驱动。

刘士铭作品的“速成”主要体现在他的痕迹创作(mark-making)上,传达了一种自然而充沛的感情流露。我认为这概括了艺术家对其周围世界的整体态度。但他的作品以及他对于原始素材的回应方式上,也存在着某种内省的东西。我认为刘士铭在对于主题的处理和塑造上表现出一种直觉和感同身受的能力,这超越了这些主题的转化过程,只能通过艺术家多年间,在工作室内外的个人经验发展而成。

“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展览现场

艺讯网: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刘士铭的作品在主题、材料和技巧方面与中国语境息息相关(有些人也认为他的作品是中国民间艺术),但他的许多雕塑仍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从您的观点来看,这种共鸣源自于何?

理查德·西吉利诺:刘士铭的大部分作品都根植于描绘他本人及其生活周围成员的日常生活经历。从文化或历史角度来看,题材往往会变得非常具体,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无论何时在作品中加入这种素材,题材都可以成为表达观念或现实的媒介,这些观念和现实比乍见之下所描绘的东西复杂得多。在我看来,刘士铭的作品之所以对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他经常使用非常具象的主题,来传达或探索更通俗、更普遍的观念,任何人都能与之相联系。我想,当他人的经历从表面上看与我们自己的截然不同时,得以发现其中的共性一定十分令人惊喜。

艺讯网:我注意到您使用了一个表现主义相关词“姿态创作”(gestural work)来描述刘士铭的雕塑。似乎刘士铭与西方现代艺术存在着隐秘的联系,尽管所谓的“现代”毫无疑问是从不同的路径和文化土壤生发而来。您是否认为从这一视角也可以走进刘士铭的艺术与观念?

理查德·西吉利诺:我认为人们常常有一种冲动,将特定的方法归因于一个具体的文化或历史视角。但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艺术史,那些形式上的问题,例如一个作品的态势品质或它的物质性是如何塑造的,只要人们还在创作艺术,艺术家们就要努力应对这些问题。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做出回应时,是如何处理这些形式因素的,并将其语境化。

我认为,虽然刘士铭的许多作品使用了痕迹创作和态势来表达对于题材的情感导向,但比起许多西方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他表达得却很含蓄。他的许多留痕性创作再次强调了他的手和身体,使他本人的在场以一种更全面的方式,从主题和材料中被感知。而与此相反,我认为许多西方表现主义艺术家则更多地是将题材和痕迹创作视为一种实现个人表达目的手段。

“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展览现场

艺讯网:我浏览了一些展览现场的反馈和采访。当问及刘士铭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时,有些人提到了纪念性雕塑《劈山引水》,另一些人则更青睐他的小型泥塑,例如《濛濛》。虽然他们或许并不了解这些作品的背景故事,但其被背后的人文主义是可以被感知的。您如何理解刘士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

理查德·西吉利诺: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都采用了常见的主题——将日常生活中的人作为首要主题。但我认为这两种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观众对人物角色的理解是有区别的。 

对于刘士铭在职业生涯晚期创作的众多小型的、更态势化的作品,他的观察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内在性,其引导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方式在大型公共雕塑上往往不可能实现,例如《劈山引水》这种雕塑。虽然两种类型的作品在主体上都采用了相似的主题,而且都是为了回应艺术家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政治背景,但我认为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个体的、私人的经历与关怀,和与广大公众或社会关联更密切的主题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艺讯网:作为一个立足于大学的艺术空间,你们的年度展览/艺术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与学校相关?梅森·格罗斯画廊会考虑引进和呈现怎样的外部艺术家、展览与艺术活动?

理查德·西吉利诺:我们的常规计划包含9个年度展览,主要是展示在校生、教职工、以及校友的作品。展出刘士铭的作品对我们的学生群体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校外著名艺术家的作品。

在“生命赋予美以形态”之外,我们也在争取类似的机会,向学生们介绍其他不同文化和风格的艺术家的作品。这包括去年发起的一个年度展览系列,即在每年秋天举办本土艺术家的个展。

“生命赋予美以形态:刘士铭雕塑回顾展”展览现场

艺讯网:除了罗格斯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你们还有许多外联项目正努力拓展以触及更广大的社群。梅森·格罗斯画廊将哪些社群视为目标潜在观众与活动参与者?通过吸纳更广泛的社群,梅森·格罗斯画廊想要在教育和社会责任层面实现怎样的目标?

理查德·西吉利诺: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项目。就目前而言,我们在梅森·格罗斯画廊的既有受众之外,正致力于吸纳新布伦瑞克社区,以及整个罗格斯大学的学生群体。除此之外,我们还邀请本地的高中生来我们的场地实地考察、研讨学习,以及进行贯穿一整个学年的课外项目。

通过向更多的观众展示作品,我们不仅想培养更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也想使更多的人接触我们的空间和艺术相关计划,不论他们是否出身于艺术背景。梅森·格罗斯画廊将一直免费向公众开放,包括周末。

采访、撰文|周纬萌

图文资料致谢刘士铭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