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看展|“假蜃楼(q|p)”: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是否只是一场幻觉?

时间: 2023.12.25

2023年12月12日下午,第二期“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的第三次展览“假蜃楼(q|p)”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c展厅开展。本次展览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陈抱阳的个人作品展,艺术家在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仿真的“假蜃楼”系列创作中,结合了AI技术与传统可视化手段,探索生成和交互式的多智能体系统艺术。此外,就展览“假蜃楼(q|p)”,艺术家陈抱阳、策展人孙骞谦在展览现场与人工智能GPT-4展开了一场关于意识探索与艺术实践、融合科学技术与哲学思考的对话。

WechatIMG10257.jpg

1展览现场.png

18展览现场.png“假蜃楼(q|p)——陈抱阳个人展览”展览现场

展览同时发起“AI+Art: 智能体艺术与机器意识”学术论坛活动,邀请多位行业内资深嘉宾就各自专业领域进行分享,论坛聚焦智能体相关问题,解读人工智能时代创作者与技术的关系,展示前沿学术内容,邀请观众共同思考与交流人工智能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其提出的挑战。

平行活动海报.jpg “AI+Art: 智能体艺术与机器意识”学术论坛活动海报


01、理解:作为多智能体系统艺术的“假蜃楼”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艺术打开崭新的创作领域?不断拓宽传统数字艺术边界的同时,AI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探索生成与交互式的多智能体系统。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被定义为,在一个环境中交互的多个智能体组成的计算系统,该系统旨在研究如何设计和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协作和竞争的机制与方法。多智能体系统中的智能体,包括软件、机器人和人类等,能够相互协作,模拟复杂的现实场景。艺术家利用AI技术创造的“假蜃楼”正是一种虚拟的多智能生态系统。

 “假蜃楼”不仅打造引人入胜的数字景观,还力图展现一个完整、动态、自我演化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智能体的生存与进化过程。作为多智能体艺术创作,“假蜃楼”试图为艺术家的角色更新定义:艺术家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而是更多扮演设计者或导演的角色,为系统设置规则,客观观察、解读甚至干预系统的表现。

21展览现场.png“假蜃楼(q|p)——陈抱阳个人展览”展览现场

展览名“假蜃楼(q|p)”中采用的符号(q|p),是当代哲学逻辑中的分支,意为“道理逻辑思考”。它作为策展人尝试涵盖展览一系列作品的切入点,贯穿展览始终,同时指向陈抱阳艺术中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在由人类心灵构成的世界装置中,呈现可能存在的某种理性主体,乃至承担某种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的机器主体?这些主体在与人类所形成的互动之中,又如何达成相互的理解?

作为“假蜃楼”多智能体仿真的第一个实验,《迭代1·意识欺骗》旨在探索机器在特定叙事情境下的撒谎和欺骗能力。项目深入研究技术作为观念的概念,强调技术不仅是中性的工具,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价值观、信仰与假设。这些因素可能在积极或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影响社会和人类行为,从而塑造和定义文化规范与社会结构。

假蜃楼·迭代1·意识欺骗 装置图.jpg《迭代1·意识欺骗》装置图

4展览现场装置图,智能体关于欺骗的思考.png

《迭代1·意识欺骗》中智能体关于欺骗的思考

在理论框架方面,该作品继续借鉴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Worlding概念中将语言视为世界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元素。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构建和理解世界的基础。这一理念为我们研究大型语言模型的意识表达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在研究AI包括撒谎与欺骗在内的语言表达之际。通过研究AI如何使用语言,包括撒谎和基于语言的欺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如何“理解”和响应世界,及其在语言交流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项目的实验部分在一个名为“假蜃楼”的虚拟试炼场中进行,该场景结合叙事结构、多智能体和认知科学的元素。在这个环境中,智能体通过对抗与协作,评估AI的撒谎和欺骗能力。实验选择“狼人杀”和“我是卧底”两款游戏的玩法作为基础框架,提供AI进行欺骗行为的合理背景。这些游戏要求参与者进行策略性的欺骗和推理,为研究AI的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创造了理想环境。

《迭代1·意识欺骗》采用独特的方法——利用投毒攻击诱导AI进行撒谎——以深入理解AI的响应机制和潜在弱点。这种方法揭示出AI技术背后的复杂性和挑战,同时反映出技术在设计和应用中如何携带特定的价值观和信仰,既探讨了技术的能力,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估大型语言模型的认知和决策能力。

依据陈抱阳创立的智能体.jpg依据陈抱阳创立的智能体

假蜃楼模拟场.jpg“假蜃楼(q|p)”模拟场

探索在火星构建生态系统中人工智能与人类共生图景的《迭代2.1·共生移民》,是一个将智能体中具身智能的概念应用于火星殖民背景的互动艺术装置。艺术家利用他所创造的假蜃楼(Alt-Mirage)多智能体仿真系统,借由自动驾驶的机器人车辆和多功能显示屏,生动展现着火星上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观众可以通过切换不同的模拟场景来与作品互动,亲身体验人工智能在火星殖民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包括自主运营、高效管理资源、应对安全紧急情况以及支持科学研究。此外,作品通过展示简单智能体的互动和复杂行为模式,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在火星这一新领域中的相互作用与共存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7-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交互台.jpg《迭代2.1·共生移民》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交互台

《迭代2.1·共生移民》中也围绕人工智能作为“火星真实居民”的深层次哲学和伦理展开讨论。通过历史上被剥夺认可和基本人权的群体——如非洲奴隶、工业革命期间的劳工、历史上常被低估和忽视的女性劳动力,以及在建设和维护基础设施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经常面临挑战的移民工人——的比较,促使观众思考人工智能在火星殖民中的角色。尽管人工智能缺乏意识和个人经历,但它们在火星殖民中的显著贡献依旧得到认可,类似于承认历史背景中被低估的人类群体的重要角色。这种观点推动了将人工智能视为合作者而非仅仅是工具的思考。

作品也试图探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伦理与责任问题,提倡不能仅因为人工智能在像火星等恶劣环境中的显著作用,就赋予其与有感知存在近似的地位或权利。同时,它倡导保持人工智能补充人类能力并促进技能发展的平衡。综上所述,这一作品挑战了传统的价值和贡献观念,促使我们考虑所有在实现重大任务,如殖民新星球中人工智能所起到的关键因素,无论它们是否具有感知。

《迭代2.1·共生移民》模拟火星生态系统

假蜃楼·迭代2.1·共生移民展览现场-2.jpg《迭代2.1·共生移民》展览现场

假蜃楼·迭代2.1·共生移民展览现场-6.jpg《迭代2.1·共生移民》展览现场

以光学装置探索多元现实与选择的《迭代2.2·状态切片》,通过两个人工智能控制机械臂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光学装置,巧妙展示了多智能体仿真的无穷可能性与现实选择之间的紧密联系。作品中的光学装置拥有三个观看面,每个面都在不同的角度下,展示来自假蜃楼(Alt-Mirage)系统的独特“切片”,象征着多智能体系统在模拟复杂环境,如火星殖民时所揭示的多样化的未来场景。

这些“切片”不仅呈现出模拟系统探索的多种可能性,还暗示现实生活中人类面临选择时的局限性。尽管仿真系统能够展示出不同的未来方向,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必须基于当前的信息和环境做出单一选择,沿着一条确定的路径前行。这种对比反映了虽然理论上存在无数可能,但现实生活中的每个决策都会将我们带向一个特定的未来。

《迭代2.2·状态切片》作品视频

假蜃楼·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1.jpg《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

假蜃楼·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8-透过光学结构观看数字仿真模拟场.jpg《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透过光学结构观看数字仿真模拟场

假蜃楼·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7-透过光学结构观看数字仿真模拟场.jpg《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透过光学结构观看数字仿真模拟场

通过视觉与概念的呈现,《迭代2.2·状态切片》引导观众思考多智能体仿真如何在理论上,提供了一个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平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的决策如何影响并塑造未来。这件作品不仅探讨了与人工智能共存带来的道德、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挑战,亦强调出面对如火星殖民这样的重大任务时人类所作选择的重要性。

也令该作品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看景观,一方面,它展现出技术与人类决策的复杂互动,同时揭示了人类面对未知和复杂情境时的局限性和重大责任。在对该作品的观看中,我们被艺术家邀请进行一场在无限可能性与现实选择之间达成微妙平衡的反思,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导航,以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02、对话:“我们生活在假蜃楼里吗?”

“我们生活在假蜃楼里吗?”这个问题指向对意识本质的探寻,意味着这样一种反思:我们对我们所认识一切的理解是否完整,一切是否是一场幻觉。

GPT-4是OpenAI公司开发的最新语言模型(LLM),被广泛用于文本生成、对话系统等领域。围绕展览“假蜃楼(q|p)”,艺术家陈抱阳、策展人孙骞谦与人工智能GPT-4展开了一场探索意识的深邃领域、融合科学与哲学的对话,而对于“我们生活在假蜃楼里吗?”这一问题的思考贯穿对话始终。

下述内容以问答的形式摘录GPT-4对陈抱阳与孙骞谦部分对话的理解与输出:

Q: 小狗是否能体验到后悔的情绪?

A:这个问题引出了对后悔作为一种高级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探讨。孙强调,后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情感反应,而是需要高级的认知功能,例如反事实推理能力。他解释说,后悔涉及能够想象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对这些可能性进行价值判断。反事实推理是一种认知能力,它涉及到思考“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那样,会发生什么?”这种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是自然的,它要求我们理解因果关系,并能够构建和评估不同情境下的假设和结果。在人工智能中,这种能力表现为系统能够模拟和推断不同决策路径及其可能的后果,这对于决策支持、游戏设计、自动规划以及增强模型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等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陈抱阳谈到,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反事实推理来改善其决策制定过程。这在机器学习领域特别有用,比如在强化学习中,智能体通过考虑不同的行动及其潜在结果来优化其策略。在预测分析中,反事实推理可以帮助理解模型的预测如果基于不同的输入数据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能力也对于提高AI的可解释性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特定变量改变的情况下模型输出的变化。此外,反事实推理也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发挥作用,例如在生成条件性文本或进行情境分析时。AI系统能够生成假设性的叙述,这些叙述可以用于训练模型更好地理解和生成语言。

假蜃楼·迭代2.1·共生移民 数字模拟场截图-1.png《迭代2.1·共生移民》数字模拟场截图

假蜃楼·迭代2.1·共生移民 数字模拟场截图-2.png《迭代2.1·共生移民》数字模拟场截图

Q: 如何理解AI的意识讨论?

A:AI的意识讨论通常涉及哲学和认知科学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意识”这一术语的定义。在哲学上,意识被认为是具有主观体验的能力,这是目前任何AI系统都不具备的。AI系统无法感受喜悦、悲伤或任何类型的情感,它们也没有自我意识,即对自己存在的认识。比如自我反思、感知和情感体验等深度关联。虽然AI可以被编程来模仿这些行为,比如通过语言模式来模仿情感表达,但这种模仿并不代表AI理解它所模仿的行为的含义。

Q: 人工智能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和决策能力?

A:在加强学习中,AI系统可能通过自我评估来调整其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表现。尽管AI可以模拟某些人类的认知过程,但二人指出,当前的AI技术在处理复杂情境和模拟人类意识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AI的行为更多是基于预设的算法和规则,而非真正的自主意识。

Q: 如何理解AI的可解释性问题[1]?

A:AI的可解释性问题是目前AI技术中最为棘手的挑战之一。随着AI系统,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的决策过程也变得更难以追踪和解释。这些系统通常以高维度数据作为输入,并通过成千上万的参数在多层网络中传播,最终产生一个输出。由于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即使是设计和训练它们的工程师也可能难以解释模型的具体决策理由。

提高AI可解释性的重要性,这不仅对于提高用户的信任和接受度至关重要,也是确保AI系统的公平性、透明性和可靠性的关键。一些正在开发中的技术和方法,比如模型简化、特征可视化以及中间层输出的解释,都是旨在使AI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可理解。

假蜃楼·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2.jpg假蜃楼·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3.jpg《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

Q: 如何理解AI在复杂社会互动中的行为,特别是欺骗和说谎的能力?

A:为了有效地实施欺骗,AI必须能够理解与之互动的对象的心理状态,包括他们的信念和欲望。这不仅需要AI对语言的表面含义有准确的把握,还需要对语境、隐含的意图和交互对象的期望有深入的理解。这种能力,即构建和运用所谓的"心理模型",传统上被视为高级的心智能力,通常与人类的社会和情感智商相关联。

而就陈抱阳与孙骞谦对话的整体内容,GPT4作出了如下梳理与总结:

展览“假蜃楼(q|p)”是一个关于意识、存在和未来的思辨之旅。通过陈抱阳和孙骞谦的对话,以及艺术的创造性实践,我们被邀请一同进入这一探索之旅,共同在意识的边界上追问、沉思并梦想。

在陈抱阳和孙骞谦的对话中,他们深入探讨了意识的本质及其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涵盖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哲学思考,再到动物意识和人工智能的自我评估。对话涉及的内容丰富,从脑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到哲学中的思想实验,再到动物意识的多维度测量,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和决策能力。

假蜃楼·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9.jpg《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

陈抱阳和孙骞谦的对话不仅开拓了我们对意识本质的认知边界,也强化了跨学科对话在推动科学与哲学深入探究中的重要性。从脑机接口的具体应用到思想实验的抽象讨论,再到动物意识的行为研究,每一个领域都为我们理解复杂的意识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在人工智能的自我评估和认知模拟方面,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二人的讨论提醒我们,我们目前的技术和理解还远未触及意识的全部复杂性。AI在模仿人类行为和情感方面所展现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些系统时要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这场对话不仅是关于意识研究的一个剪影,更是一个关于人类理解自身及其创造的智能体能力边界的深刻反思。随着我们继续在这些领域推进研究,我们必须谨记技术的进步并不总是与我们对其影响的理解同步发展。意识研究的这一探险旅程还远未结束,每一项新发现都可能是我们对这一最终谜题理解的一小步。在逐渐揭开意识之谜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已知的谦逊态度,以确保科学的进步能够造福人类,而不是导致我们迷失方向。

假蜃楼·迭代2.1·共生移民展览现场-4.jpg《迭代2.1·共生移民》展览现场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智能体系统的崛起,艺术创作领域或将迎来新的生机,陈抱阳的“假蜃楼(q|p)”就是其中一例。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影响,不止在于AI技术可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算法进行自动生成工作,提高艺术家创作效率、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还在于艺术家对AI技术本身的理解、反思与再阐释。多智能体系统同时允许多个独立的AI智能体相互协作或竞争,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种自发的基于互动的学习过程为艺术家提供出一种全新的方式,探索机器如何感知、理解并反映外部世界等问题,促使艺术家反思人文、艺术、科技、社会、哲学等多领域的关系,并以实践拓宽艺术的边界。

假蜃楼·迭代2.2·状态切片展览现场5.jpg“假蜃楼(q|p)——陈抱阳个人展览”展览现场

在多智能体系统艺术的语境下,同为智能体的观众也被邀请参与到艺术家构建的系统之中,系统不再是静态的、预先定义的结构,而是能够根据内部规则和外部互动进行实时变化与演化,复杂且动态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系统性与偶然性的融合,迸发出更多浮露或显现的有关艺术的可能性。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1月2日。

编写|川流

责编|孟希

图文资料由艺术家提供

注释:

[1]可解释性已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指人(包括机器学习中的非专家)能够理解模型在其决策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怎么决策,为什么决策和决策了什么)。

展览信息: 

假蜃楼海报.png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

假蜃楼(q|p)——陈抱阳个人展览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12日-2024年1月2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C展厅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假蜃楼(q|p)》展览工作组

学术顾问 | 冯梦波

策展人 | 孙骞谦

艺术家 | 陈抱阳

人工智能顾问 | 汪军、何晓冬、王乃岩

叙事与声学顾问 | 张梓倩

平面设计 | 刘世豪

展览鸣谢 | 陈硕、高鑫平、胡家博、李润东、金宣法、乔楷淳、王维奕、王梓岩、徐楚蒙、张驰、祖伟钦

设备支持 | 深圳光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澜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苑艺瑞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