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编辑”艺术|蓝庆伟+沈沐阳:被戏谑化的日常图像

时间: 2023.12.28

15481703734844_.pic.jpg2023年10月,中央美院艺讯网2023线上展览《“编辑”艺术:虚拟空间中的漫游者》正式上线(https://exhibition.cafa.com.cn),15组“艺术家+策展人”分别带来了他们的对话、创作与思考。艺讯网将陆续分享15个子展厅的精彩内容。

本期带来艺术评论人、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蓝庆伟与艺术家沈沐阳的合作展厅《被戏谑化的日常图像》,从艺术家的创作出发,展开对个体与时代 、技术与艺术、绘画与图像等议题的阐释与讨论。

WechatIMG1569.jpg

01、个体与时代 

蓝庆伟:作为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与其他年代的艺术家相比,你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沈沐阳: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轨迹应该是与所谓“应试教育”的黄金时期同步,在青少年时期对于既有的规训存在某种天然的抵触和质疑。另一方面,自2012年始,移动互联网开始大范围普及,获取知识和立场的手段逐渐变得廉价,这就使得我们在整个中学和大学生涯几乎能轻易地窥探到世界的全貌。我相信这其中的知识范本和信息数据规模是前辈们在同期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庞大的信息世界(视界)中,如何筛选和过滤日常与幻觉经验应该是这一代艺术家需要充分直面的。

15511703734844_.pic.jpg

《房间里的马》,150x120cm ,布面丙烯 ,2018年

蓝庆伟:与20世纪90年代“新绘画”肇始不同,城市化不再是你们体感最强的现象,身处城市之中,你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什么?

沈沐阳:新兴技术手段以及因此而改变的社会面貌,几乎是反城市化的,这背后的逻辑无法用现代主义话语来阐释,正因如此,这项工作充满挑战和趣味。

蓝庆伟:与艺术史相比,你在日常中最为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沈沐阳:现场,无论是艺术的还是非艺术的,尚未进入历史才会有无限的可能,这是“候场”的魅力。

15521703734844_.pic.jpg

《关于鸭子上吊的离奇案件》,150x15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15531703734844_.pic.jpg

《局外人》, 280x170cm ,布面丙烯, 2021年


02、技术与艺术 

蓝庆伟:在互联网文化的浪潮中,你认为绘画的优势是什么?

沈沐阳:一个艺术家绘画手感的痕迹美学是独一无二的,任何时代,任何技术条件下都是如此。

蓝庆伟:对年轻人来说,技术进步是机遇,这种机遇对你而言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沐阳:目前而言,技术进步的主要影响暂时还仅限于技术辅助,而艺术创作的核心还是在观念。处理好艺术的技术问题与技术的艺术问题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今天年轻人最大的困境,对我而言也是如此。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断发明艺术本身的责任。当将来技术发展到已经可以代替大脑能够完满地感知全部世界的时候,新兴技术将会诞生新的艺术形态,那时的年轻人对这个问题就会有更好的答案。

15541703734844_.pic.jpg

《马桶清洁工的表演》,30x4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15551703734844_.pic.jpg《乔治奥威尔的启示》,170x110cm ,布面丙烯 ,2019年

蓝庆伟:绘画显然没有科技艺术吸引眼球,你早期也有行为和影像艺术作品的创作,最后坚持使用绘画作为创作媒介的原因是什么?

沈沐阳:客观来讲,诸如影像、行为这些架下艺术所需的物料成本和思维成本是远大于传统绘画的,对于一个尚处在摸索阶段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主观而言,架上和架下的不同不仅在具象与抽象思维的转变,更深层次的是感知世界的途径发生逆转,长期的造型基础训练对于观察世界的方式让我很难完全放下,我会希望在一个相对熟悉和成熟的系统下开展工作。

15561703734844_.pic.jpg

《思维实验——厨子和菜谱》,150x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另一方面,我觉得传统绘画和科技艺术并非无法共存,在适当的机会和条件下仍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嫁接,在未来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媒介不是一个需要被特别关注的问题,当代艺术的主要魅力就是其多元化的包容性,绘画并非一定传统,科技也并非一定前卫。


03、绘画与图像 

蓝庆伟: 你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既有别于自然又有别于生活日常的图像是如何“生成”的?

沈沐阳:事实上我所认知的图像并不是“生成”的,相反它就是日常的图像,只不过是被异化或者说是被戏谑化的日常图像。我所做的工作并非导演,而更像是一个剪辑师。当日常图像通过浩瀚的信息海洋出现在你的显示屏当中,不是偶然,它一定是带着逻辑来的,这是大数据下个人欲望的镜像。诚如维特根斯坦之“语义即用法”,现时代的显示屏经验与语言哲学创立之初的所谓“语言”的概念如出一辙,仅用来描述世界这一项就几乎完全一致。所以图像对我而言并非简单的形式素材,更重要的是分析图像,拆分图像背后的现实逻辑从而重组和构建作品的意义机制。不生产图像,只是图像的搬运工。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不至于将艺术家超脱日常的“非分之想”彻底脱离现实语言逻辑,同时也不会显得晦涩而好为人师。

1557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安全岛》,80x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1558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奥赛罗》,200x2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蓝庆伟:“新图像”是我对你作品的直观感受,你的画面语言有着明显的虚拟性——多重并置和瞬间视角切换,这种创作想表达的初衷是什么?

沈沐阳:虚拟化或者说陌生化是一种无奈的伎俩,直白的表达很容易将观众带入一种观看的舒适圈,这会消耗对于艺术家为表达而所做的种种努力。而刻意的制造观看悬念,延长理解的时长则会激发观众对于作品更深层次的思辨。

作为艺术家来说提出或解决问题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公共话题的参与和讨论上也向来很难引发实质的推动,所以艺术家应当着眼于呈现和提供回答的可能性,尝试将那些讳莫如深的,不安的状况通过某种戏剧化的表达呈现出来,对于观众而言这也是在纷繁的信息碎片中获取态度而同时能满足猎奇心态的一种方式。

1559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百万英镑》,160x2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蓝庆伟:你是如何通过作品构建个人系统下的历史观的?

沈沐阳:在学生时期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刻意的营造系统的概念,最直观的还是一些本科期间所做的架下作品和一些类似理论插画式的绘画作品,主要是与当时的阅读经验有关,时至今日我会将其视为创作的启蒙。2017年以后我开始将重心完全转移至绘画上,关注点也从宏观的公共话题与社会思潮转移到与历史相关的现实语境上。我希望我的作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上能呈现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这就需要大量的可持续性的思维实验,由此我开始从现实中搜集大量的图像资源,并建立图像库。

1560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家书》,160x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1561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军机处里的飞行梦》,180x14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2017—2020这几年间,受到了情境主义的影响,基于图像的挪用,利用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重新构建一个完全陌生化的情境,创造一个异于日常的荒诞逻辑。通过再现某种虚假社会图景的情境来展示和澄清人们在无意识下所做的无价值行为,抑或是某种关于历史和现实的悖论。2021年以来我开始关注历史观以外的“历史”,我尝试在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历史中寻找异化的可能,这是一种略带享乐主义的策略。坐拥现代文明资源的人类应当享有某种调侃过去的权力,即便定义历史的话语权从未旁落。由此我开始《文明往事》系列的持续创作,在这个系列中,我将历史瞬间,文学形象,文明思潮进行了陌生化改编,营造一种古今对谈的错觉。

1562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卡西莫多》,130x170cm ,布面丙烯, 2021年

1563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通行证与墓志铭》,180x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1564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五花马,千金裘》,120x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15651703734874_.pic.jpg

《文明往事——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150x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15661703734885_.pic.jpg

《文明往事——喜剧演员的盲区》,90x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2年

15671703734885_.pic.jpg

《文明往事——寻找亚特兰蒂斯》,180x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23年


策展人&艺术家简介:

蓝庆伟:艺术评论人、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长期从事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展工作,专注于研究型展览的策划领域,强调将艺术放置于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去展示和叙说。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美术馆学有深入的研究,出版《21世纪中国艺术简史:2000—2018》、《贵阳叙事:贵阳当代艺术的发展史》等当代艺术研究专著,及《美术馆的秩序》、《美术馆的秘密》等美术馆学研究专著。现任教于成都大学。

沈沐阳:1994年出生于浙江,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院附中,2017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个展;“仿生局”,蓝顶美术馆,成都(2022);“异如平常”,新星星美术馆,南京(2019);“景观狂想曲”,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2017)。群展:“新图像的人文视野”,何多苓美术馆,成都(2023);“流变的图像”,湖北美院美术馆,武汉(2023);“触摸到的真实”,邛崃美术馆,成都(2022):“情境”—跨媒介艺术展,重庆时代美术馆,重庆(2022);“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蓝顶美术馆,成都(2021);“十日谈”常青藤计划2020,PAC艺术中心,天津(2020);“共同的神话”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安仁华侨城,成都(2019);“特别质感”,CAEA美术馆,重庆(2019);“BE-CAUSE OF PAINTING”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象山艺术公社,杭州(2019);第九届新星星艺术奖,南京(2018);“没展2018 ”,喜马拉雅美术馆 ,上海(2018);四川美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年展,四川美院美术馆,重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