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涌现”展览开幕现场
涌现(Emergence)是复杂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作为现象学术语它被用来描述简单个体通过局部互动产生复杂整体行为的现象。自2022年起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部分行为模式也引发了深刻的讨论……正如涌现理论所描述的,个体数据的局部交互与累积,最终形成了整体智能的复杂行为和功能,个体元素进而生成出整体的复杂行为和现象,从而呈现出类似于“意识”的智能表现。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意识?其进化是否将重新定义“意识”本身?
“意识涌现”人工智能艺术展策展人陈天禅 开幕致辞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陈小文 开幕致辞
2024年8月末在北京798艺术区深澜空间揭幕的“意识涌现”,正是围绕着上述讨论由“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共同呈现的艺术展。“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由麻省理工苏世民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员,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艺术研究所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员陈天禅在2023年10月筹备发起,小组成员包括Chris Golub、陈天禅、黄恩琦、沈采、杨彦川。围绕着研究小组的主题探讨,本展聚焦于来自五位艺术家的八件新作,作品涵盖交互影像装置、数字版画及多种形式的装置。通过展示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结合时的奇妙灵感,结合每位艺术家不同的兴趣与媒介运用,“意识涌现”蕴含着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无限潜力与未竟边界。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终身教授陈小文先生、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教授、澜景科技总经理李林先生分别在开幕式致辞,不仅对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现阶段的探讨与创作予以肯定,更期待着青年艺术家们由此开创出新的艺术表达和实验。
AI生成与传统的碰撞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基于算法、模型和规则再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处理输入的数据,还能学习和模拟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创造出新的内容。自2023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科技热点,还在与传统创造方式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视角与途径。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教师,艺术家沈采现场讲解作品《赫拉克利特》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教师,艺术家沈采的最新作品《赫拉克利特》是她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创新实验。通过写生、人工智能生成与再创作的过程,她在延续此前创作元素的基础上探求人类与AI协作创作艺术的更多可能性。火焰作为能源的象征,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基础与人工智能的驱动力,也暗示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一切皆流,无常即永恒。对她而言,这仅作品不仅是在探索科技伦理,还在探讨当代艺术流派中“写生”的本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协作,也体现了“写生”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科技环境下的意义。通过火焰这一自然元素,艺术家反思了能源与科技的关系,以及在艺术创作中,人类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沈采,《赫拉克利特》,人工智能影像装置,1.2m x 0.6m,2024
本展的策展人陈天禅也是“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的发起人和核心成员,他的艺术作品《无限极》结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中国山水画传统,通过采用Stable Diffusion技术,作品能够以动态和连续的方式呈现变化的山水景观,创作出一种永无止境、层层展开的视觉体验。作品中山水的每一帧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像生命一样不断地在生成和变化,正如艺术家所说:“山内有山,景中有景,层层嵌套,永不穷竭。”艺术家不仅在创作中探索了自然界的无限复杂性,更将观众引向深层的哲学思考。
陈天禅,《无限极》, Satble Diffusion, 尺寸可变,5分44秒, 2023年
大型户外装置作品《先知》作为陈天禅的最新作品首次在深澜空间亮相,他使用生物传感器抓取观众的生物信号(体温、心跳、握力),再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转化为心理学画像映射为动态灯光。以娴熟的艺术之手,艺术家将毕达哥拉斯树的几何妙趣巧嵌于人类脑的神秘结构之中,《先知》犹如一幅鲜明的彩虹在阴暗的智慧之窗上盛放。这件由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的光影作品如同人的思维之网,无声无息地与观众的生物信号进行微妙互动,通过高度精细的人工智能算法,以灵动的灯光表达,勾画出人类心智与现实世界之间微妙的共振关系。这是对生命、存在、智慧的不懈追求,似乎是一首永恒的诗歌,一个不断演绎的美妙梦境,一个人类思想的深刻篇章,逐渐绽放出宇宙的无限奥秘和人类智慧的深沉光辉。
陈天禅,《先知》,人工智能交互装置,4m x 4m,2024
通过AI生成技术对传统进行解构重建,也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任北京城市学院教师的杨彦川在作品《AI山水2024-3》则传达出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另一种现代解读。通过AI技术与水印木刻相结合,艺术家将生成的青山图像与手工绘制的碧波绿水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这不仅是AI生成技术与传统艺术技艺的融合,更是对传统山水画主题的当代化演绎。
杨彦川,《AI山水2024-3》,人工智能影像,1.8m x 2.9m,2024
杨彦川的另外一件作品《共生-渺》是围绕着水这一元素表达人与人工智能共生的作品:艺术家认为人关于水最早的记忆来自于胎儿时期,因此他试图打造一个被水环绕的沉浸式空间,展厅四周是AI影像,地面是3-5cm深的真实水面,让观众沉浸在被水包围的空间里,感受胎儿时期被水包裹的安全感以及水的生命力。艺术家使用水墨先在宣纸上画出水波纹,然后将画在宣纸上的水波纹输入Stable Diffusion(SD),SD经多不断的学习训练生成本地模型,最后SD根据艺术家的意图生成水波纹的动态影像。宣纸上的水波纹绘制过程可以看作是“人工”。将水波纹喂养给SD进行训练以及其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智能”,AI在训练学习的的阶段杨彦川称之为“艺术家的第二个大脑”,根据艺术家的提示词生成内容阶段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家的第三只手”。这些都体现出艺术家对于自然与人工、古典与现代之间界限的思考所作出的探索与努力。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城市学院教师杨彦川在现场阐述作品理念
杨彦川,《共生-渺》,人工智能影像,尺寸可变,120秒 ,2024
人工智能生成影像中的“刺点”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在《明室:摄影纵横谈》中,提出了摄影图像的“意趣”与“刺点”这一对重要概念:“意趣”是影像所展现出的一种知面性的直观布局,而“刺点”可以是影像中的一处细节,也可以是一组局部的透视,其隐喻式的力量可带动起观者的共通感,并促使其内涵意义得以拓展并生发出新的意义群。
由图像到影像生成,其中的“刺点”在当下人工智能艺术环境下又有怎样的变化?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戈卢布(Chris Golub)以复合型影像装置《Afternoon》阐释了他的思考与创作。作为纽约州阿尔弗雷德大学陶瓷学院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和州立研究员,克里斯·戈卢布在作品中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媒介创造出3D生成的艺术家模型并构建为在不同地理位置中行走的画面。该作品的核心在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诠释塞尔吉奥·莱昂内和恩尼奥·莫里科内的“狂野西部”,借助动作捕捉技术,艺术家加强了模型的真实感,创造出“复调”性的叙事和视觉体验。该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和展示,同时也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既有作品进行再现、反思和传承,挑战了观众对于真实与虚构、历史与现代的感知。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戈卢布(Chris Golub)现场讲解作品理念Chris Golub,《After Noon》,人工智能影像装置,5m x 2.5m x 4m,2024
在另一件作品《Petting Zoo》中,克里斯·戈卢布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种2.5D雕塑并横向驱动的展示空间。这些雕塑通过AI生成的语言和投影相互作用,展示了思维的横向流动和语言的转喻关系。该作品不仅运用AI生成了文本句子,每个句子与前句具有转喻关系,还通过编程控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并延伸运动路径。艺术家探讨了信息时代中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解读如何被科技塑造,当我们沉浸在人工智能中时,很快就会被自身智能的人工性所震撼:在我们最深的感知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人造的,一切其实都通过其外部因素相互连接。
Chris Golub,《Petting Zoo》,人工智能影像装置,5m x 5m x 2.5m,2024
与克里斯·戈卢布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中结合了自身文化背景相对应,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图像研究方向博士生黄恩琦则在作品中巧妙地将“童话式”叙事与个体记忆相融合进行艺术创作。童话在形成之初常常是暴力的隐喻,它将残酷温和地植入人的意识中,《童话事件》是三频道人工智能生成影像,艺术家采用三条同步的时间线拼合成了完整的事件。影像来源于黄恩琦对中学时期一段模糊记忆的呈现:影像中红色的气球头因失恋想翻进学校纵火伤人泄愤,蓝色气球头为了晚自习旷课将一号教学楼提前上锁,以防老师进入查岗……一连串的因素使黄色气球头与这场火灾擦肩而过。艺术家借助“气球人”这一人工智能创造的第一个童话角色,将记忆改编成童话故事,过程中一些真实细节被以童话的口吻重述,残酷的真实性被局外人的视角、回忆的模糊性、儿童的想象力所美化。以多线并进的方式,《童话事件》呈现一种“看监控”式的客观视角,影像中充斥着扭曲的面孔、不真实的动作、如呓语般的对话……这些“刺点”试图将碎片化记忆重组的过程,激发观众在不断重复观看的过程中获得通感。
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图像研究方向博士生黄恩琦在现场讲解作品创作过程黄恩琦,《童话事件》人工智能影像,尺寸可变,5分39秒,2024
本次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作品的集中展示,不仅是对最新AI技术的探讨和运用,还提供了关于未来艺术创作更多可能性的讨论平台。本展在促使观众体验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工具和表达媒介潜力的同时,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深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和创作过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编/艺讯网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展览信息
“意识涌现”人工智能艺术展
艺术总监|Artistic Director:陈小文
艺术顾问|Art Consultant:Joseph Scheer
出品人|Producer:李林
策展人|Curator:陈天禅
策展助理 | Curatorial Assistant:祁子怡 魏天乐
艺术家|Artists:Chris Golub 沈采 黄恩琦 杨彦川 陈天禅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24.8.25 — 2024.9.26
展览地址 | Address: 北京798艺术区-南门停车场东侧F04院 | 深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