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下午三点,“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B展厅正式开幕。2024年是林岗先生期颐之年,本项目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辉煌·艺术名家”系列展览之一,也是学校弘扬立德树人精神,传承前辈名家大师传统的重要活动。
为庆祝林岗先生百岁华诞,本次展览全面梳理了他七十余年来在美术创作、学术研究与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通过丰富地展示林岗先生重要创作成果与相关历史文献,勾勒其艺术生涯中的关键转折节点和创新探索轨迹,呈现出林岗先生的艺术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
“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现场
林岗先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辉煌·艺术名家”系列展览项目中的第三位艺术家,如策展人李垚辰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表示,不同于周令钊先生和戴泽先生,林岗先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时期主要在1949年之后,他的个人艺术创作历程与新中国的发展的连结更为紧密。作为一位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艺术家,林岗先生一直走在时代变更的前沿,有着坚定的文化理想,鲜明的艺术风格,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追求最为真挚、感动人心的表达,且不拘泥于过往的成就,开拓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里程。
“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现场
此外,“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也是继2010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林岗、庞壔伉俪60年艺术回顾展”,和2019年聚焦林岗先生留苏时期的写生作品以及后期抽象绘画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林岗:写·生”展之后的第一次大型个展。
可以说,与林岗作品广泛的知名度相比,对他个案研究的展览却显得寥寥无几,或许是因为他谦逊低调的为人,不喜社交的性情。但他对艺术的热忱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批批央美师生。
林岗,1924年生于山东省宁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油画系研究生导师、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第四工作室主任。
2010年, 林岗、厐壔在中国美术馆林岗、厐壔60年艺术回顾展海报前合影。
“林岗:写·生”展览海报
在展览开幕式中,杨先让先生作为林先生的学生代表,深情回忆了与林岗先生一同下乡写生的经历,向林先生的艺术求索和对学院的贡献致以敬意。长达数十年的教学历程,让林岗先生在美院师生中积累了深厚的威望,老一代艺术家身上的艺术精神,既是美院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推动美院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在新百年征程上创造新辉煌的内在力量来源。
本次展览以回顾林岗先生的艺术历程为基本思路,分为“热血与感觉”“使命与拼命”“情感与形式的统一”“色与形的韵味”“播种者”“更直接一些”六个板块勾勒他艺术创作的轮廓,并着重展示不同时期、不同绘画风格之间的内在统一,捕捉林岗先生艺术生命的脉搏,感受一位百岁艺术家内心的赤诚与纯粹。
另一方面,回顾一位百岁老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并不意味着恪守传统与成规。正如谈到展览标题“大艺不言”的灵感来源,策展人李垚辰所表示的那样,本次展览希望呈现林岗先生在动荡波折的环境中坚定艺术理想的百年艺术人生,他的人与艺无法分割——“先生心胸宽广,与人和善,心系祖国,胸怀天下,是大艺也是大义,虽讲话不多,但行胜于言,总是身体力行地传道授业,帮助学生实践艺术理想。”
“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开幕现场
因此,展览系统收集整理了林岗先生多年来积累的笔记,包括林岗先生早年创作时的现场照片、课堂笔记与习作、创作手稿等等。这些资料不仅具有一定的近代美术史研究价值,如林岗笔记中写道,“创作过程的苦与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我喜欢这种感觉,随心所欲!”使得观众们能够更为贴近地感知艺术家在创作中经历的苦与乐,他在青春岁月中挥洒汗水的风姿,一如他所展露的气质——如此自由,如此洒脱。
“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现场展陈资料
1950年代,林岗在苏联写生。
“人生机遇太重要了”
林岗,1924年生于山东省宁津,十四岁时,日军进军山东,举家一路逃亡,辗转于济南、河南、重庆、四川等地,在动荡的环境中艰难求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岗一路北上去北平求学,在华北联大学习三年,见证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成立,之后担任研究部干事,与戴泽、韦启美等人一同学习作画。
1941-1942年的林岗。
1944年,林岗在国立六中时期与同学合影,后排右六为林岗。
1949年,华北大学三部学员合影。左后一,班主任罗工柳, 左三助理林岗, 左五孙洪绪。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林岗接到画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的任务,在白洋淀的写生中,他得到了充分的造型能力的锻炼。《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这幅作品是林岗创作的第三张年画作品,在1952年年画评奖会上得到了一致好评。
《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作者放大原作),林岗 ,绢本设色 ,138 x 176cm,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未系统学习素描和色彩的绘画之前,绘画对于林岗来说,是内心的直接展露,回忆当时的创作想法,林岗坦言唯有激动二字:“主席和平民是平等的,这是新中国才有的事儿。”画面通过暖色调的大场景营造出怀仁堂的祥和温暖,采用“向心式构图”展现画面张力,不但精确地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的崇高的内在品格,又在精心安排的构图与人物互动关系之上,传达出人物之间的淳朴深厚的感情。这种借鉴了古典油画构图的结构不仅在当时颇具创新性,亦对后来的主席画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岗以古典的精细、严谨、和谐的风格,在内容和技巧的高度结合中把新年画推向了一个时代高峰,也被视作“民间年画自延安时代以来的新年画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54年,林岗被选送到前苏联留学,这是林岗精进艺术道路上另一重要的转折点,新的机会到来了,但相信机遇的林岗,更坚信百分百的成果,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赋组成。
1950年代林岗在苏联留学时期与同学合影,左一林岗,左二李玉兰。
1956年,林岗在苏联留学时与老师同学合影。
1956年,林岗与罗工柳、全山石等在黑海边。
在展览“使命与拼命”章节,集中展示了林岗留苏期间的学习生活。当年,深觉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林岗,几乎抓住每一刻练习时间,在艺术家的回忆中,冬天的列宁格勒“白天很短”,“晚上教室不关门、不关灯,我记着我和肖峰两个人是一直画,晚上不吃饭或者啃个面包,经常画素描画到晚上11点多,画到线条一条线看成两条,就去睡觉。”
“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现场
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林岗未曾抱怨,无论风吹日晒,都沉浸在画板前,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大小骨头的形状与结构,领悟了色彩的冷暖、黑白、虚实等关系,通过了严苛而专业的绘画考核。这样的自律刻苦钻研的精神直接凝聚在他的习作上,造型能力和色彩能力在留学时期获得了巨大提升,也为他回国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而当时苏联美术界相对宽松和活跃的气氛,也让林岗看到了主流美术之外的前卫艺术追求,由此为他在八十年代后开启的抽象创作作出了铺垫。
俄罗斯老汉NO.1,林岗,38X29cm,纸本炭笔,1958年,艺术家自藏
俄罗斯老汉NO.2,林岗,38X29cm,纸本炭笔,1958年,艺术家自藏
安静的乡村,林岗,27x22cm,纸本油彩,1956年,艺术家自藏
轧场,林岗,18x23.5cm,纸板油彩,1959年,艺术家自藏
最美的词:“中肯”与“炽热”
1959年回国之后,林岗创作了多幅革命历史画,对于中国油画发展方向,他认为,应认真学习和研究欧洲古典和现代油画的观念和经验,深入掌握油画语言的特性,尤其要在油画色彩和调性上下苦功夫。在创作过程中,也始终践行求真求实的创作理念,认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画不仅要尊重历史,还需注重情感的传递,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深入刻画其精神世界,从而传递人性之美。正如他所说,“画历史画,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打动人。”
1959年,林岗与爱人厐壔结婚不到半年。
1964-65年,林岗在《毛主席调查农民运动》作画现场。
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林岗先后创作了《狱中》《井冈山会师》《十里长街》《万里征程诗不尽》《峥嵘岁月》《路》等十多件巨幅油画。《狱中》是林岗留学归来的首作,画面中心人物以革命者王若飞为原型,描绘了革命者狱中斗争的情形,营造了凝重同时又暗流涌动的氛围。在技法上采用了欧洲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也是我国大幅油画创作中首次采用古典技法,“在当时画家们都小心谨慎对待的革命历史画幅上,留下了林岗超越现实形象的再现和对单纯、自由的绘画性的要求。”[1]
《 狱中》,林岗,布面油彩,160x282cm,196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万里征程诗不尽》由版画家古元命名,在展览中呈现出由草图到成品的整个打磨过程,毛泽东在马背上推敲诗句平仄之时,右手在腿上轻叩的动作让画面自然生动,充满视觉张力,远方的崇山峻岭与近处丛簇的鲜花洋溢出伟人和壮景间互文的诗意,使历史画中充盈着灵性的意境。
《万里征程诗不尽(马背诗篇)》 ,林岗、厐壔,布面油彩,180x298cm,197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峥嵘岁月(长征路上)》,林岗、厐壔,布面油彩, 165x300cm,197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
而到了《峥嵘岁月》和《路》中,景与人又有了不同的结合方式,林岗夫人庞壔谈到创作《峥嵘岁月》时,回忆起他们去草地实地考察的情景,采访当初走出草地的人,体会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一路的所见所闻,使林岗和庞壔震撼于生命的坚韧与脆弱,通过画笔真切悼念在长征路上消逝的生命,画面中传递出人与自然悲剧中的崇高精神。
《女兵(路)》,林岗,布面油彩,140x130cm,1986年,北京美术家协会藏
除了历史题材的绘画,此时期的风景写生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能够暂时抛开种种顾虑,以自由和专注的心态进行创作。夕阳下的滔滔黄河、山岗树林间的日落、江南森林中的雪、农家的小院中的鸡鸭,这些景色在林岗笔下显得朴实而自如,使观者感受到生命的宁静与温暖。
静静的黄河,林岗,32.8×47.5cm,纸板油画,1963年,艺术家自藏
日落时分,林岗,45x35cm,木板油彩,1963年,艺术家自藏
江南大雪(韶山冲),林岗,44×58cm,木板油画,1964年,艺术家自藏
农家,林岗,25.5×30.5cm,纸板油彩,1963年,艺术家自藏
“爱是主要的,画自己爱的东西”
80年代前后,林岗曾多次远行。除了探访红军长征的草地行之外,西北边疆和美国的两次探索旅行也对林岗艺术道路的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1980年,油画系研究生班师生合影,林岗作为四位导师之一。
1984年左右,林岗、吴小昌为油画系研修班学员杨松林指导创作。
在前往新疆的火车上,在干旱的荒漠中倔强生长的树木给林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劲健的胡杨与红柳蔓延着向大漠深处进发,那极具生机的姿态一直盘踞在他心里。归来之后,林岗开始尝试与情景与情节割裂,《沙风》系列是他对于抽象环境表现的初步尝试,虽是新的创作手法,但一以贯之的是他对于感觉的信赖,生命和艺术的长期思考被如实地呈现出来。
草地,39×54cm,纸板油彩,1978年,艺术家自藏
沙风,林岗,154x115cm,沙、布面油彩,1987年,艺术家自藏
林岗在美国时,学习了许多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纽约画派的形式处理给他很大启发。而更使他难忘的是在美国西部沙漠里生长的草。西部原野劲细的草使他想起新疆沙漠里的树木,这些青灰色的细草,以难以想象的顽强力量傲视粗犷的荒漠,很难说究竟是大漠还是小草更具有生的信心和生的力量。
1987年,林岗在考察古迹。
林岗所歌颂的始终是一种崇高精神,善和美无从逃遁的痛苦,生命在严酷环境中迸发的光华。他沉酣于悲剧之美,倾心于颜鲁公的书法和伦勃朗的人物,这都指向相仿的审美情趣。但在他的艺术中还流露着另外一种气质,那就是对自由表现的偏爱。这种气质在他的笔致上表现得最明显,无论多么沉重、严肃的题材,你都可以感受到林岗率性飞扬的笔峰。这似乎是对生命活力的向往,那是与生俱来的。
攀登,林岗,150x124cm,布面丙烯,2008年,艺术家自藏
较量,林岗,125x140cm,布面油彩,2004年,艺术家自藏
即使在后期的作品中,林岗始终保留着对于形象、历史和个人经历的感情成分。他回忆起2010年创作的作品《失去尊严的日子》,1938年被日军占领故乡时,身陷在沦陷区的林岗被迫成为亡国奴,随时会遭到暴力威胁。他将这种恐怖不安的回忆融入作品中,以抽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其草稿中,他以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思考,用白纸在画面上进行剪切和拼贴尝试,拓宽写实具象绘画的边界。通过点线面的重组,表达丰富的人生感悟,其艺术语言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失去尊严的日子,林岗,150x124cm,布面丙烯,2010年,艺术家自藏
“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林岗先生百岁华诞为契机,全面回顾了他七十余载的艺术人生,将一位油画大家的艺术探索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中国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形态转化的宏伟历程,是靠每一位真诚的艺术家一步一步探索、突破、创造来实现的。在新学年的伊始,正值新生入学的重要时刻,林岗先生“心有大我,心有大艺”的艺术情怀,亦为新生树立了坚持艺术理想与追求卓越的典范,激励年轻学子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创作中勇于探索与突破自我,做出个人的时代回应。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3日
文/金枝、孟希
展览开幕现场图/宣传部
展览图文资料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考文献:
[1]《从“革命”的叙事到“生命”的思考——林岗绘画的发展脉络》,水天中
展览信息:
“大艺不言——林岗先生百岁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4年9月11日–10月13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B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