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卫·布拉贝克
李琳琳呈现出戏剧性和美丽的氛围,揭示了当代生活中内心的撕裂。 她在北京Yan Art Space举办的个展中的装置作品效果强烈:作品中的细节让参观者震惊,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挑战和约束中生存的行为习惯。这些作品还帮助每位参观者自我感受自然生活之美,并接触有时似乎遥远的野生环境。本次展览探讨了当今的焦虑,它打开了感官,带来恢复成长和活力。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暸望塔》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暸望塔》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年
李琳琳的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善于运用舞台布景设计技巧,使观看者自己的身体存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舞台设计帮助参观者自我感知自己的身体在社会生活的现实和可能性中的位置。 在这里,没有逃避现实的可能;相反,美好的想象力涌现出来,使习惯性的现实原则得以转变和发展,变得更加生动、包容和积极向上。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遗忘之境》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年
李琳琳解释道,展览题目“阿拉斯加的鳕鱼”是一个隐喻,隐喻着她的成长、对坚定信念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生命视觉和触觉的探索。她仿佛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在阿拉斯加美丽的风景中享受着真正丰盛的珍贵生命。她认为这个比喻可以延伸到每个感受到大流行后生产力压力的人。展览空间的设计旨在表明,这种对和谐的想象可以指导实践。具体来说,李琳琳在Yan Art 的常驻工作空间兼作画廊空间,所以这次展览是关于她自己的成长实践,而不仅仅是艺术市场。就像一条阿拉斯加的鳕鱼一样,她在自己的身体空间里移动和创造,实际上,这次个展提供了复兴的机会。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暸望塔》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年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遗忘之境》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年
首先,在入口附近,有一件作品《遗忘之境》(2017年)。在关于这件作品的评论中,李琳琳描述了展览试图修复的一种破坏。 墙上挂有霓虹灯字,取自宋代诗人范成大(1126-1193)的《车遥遥篇》:“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诗人描绘出美好的爱情境界,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附近的地面上,一片荒凉的绿色岩石区环绕着一个微型水池,水池中浸泡着被遗忘的悲伤的芭比娃娃,他们似乎正面临着 21 世纪持续不断的现代化进程,他们的脸或被冻结,或处于悬浮状态,使人不禁想起约翰·艾佛雷特·米莱的《奥菲莉娅》(1851-52 年),这是一幅拉斐尔前派画作,描绘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莉亚,她在遭受虐待和周围环境的压力后投水自尽。 在岸边,一个表达孤独的神秘人物拿着一个头骨。 人物仿佛面向星空,表情中流露出对当下自然感觉的向往。李琳琳表示,这组作品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回归于自然,感受被遗忘的诗意的月光与水面上的星光。因此,《遗忘之境》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和一些现实需求。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遗忘之境》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年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遗忘之境》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年
下一件作品《暸望塔》(2024 年)是想象被遗忘的观看方式的姊妹作品。两段楼梯上升到两座塔楼,通向一个居中的观景台,高耸于深邃的深水之上。交谈中,李琳琳将宋词、悲伤的人物和观景台视为一个整体: “观景台是一个相互的景象,这组作品实际上想表达让一切回归现实的希望。"。两件装置相互呼应,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回归现实和对生活的重新思考。 从《瞭望塔》的平台上,参观者会注意到墙壁被漆成橙色和红色,以模拟日落的暖色调,观景台被模拟夕阳的光晕色调环绕着。对日落色彩的感知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颠覆了后现代将沉浸在自然中概念化为信息接收的习惯。开启的是一种被忽视的能力,即用肉眼、耳朵和触觉来感知自然,从而产生美感、精神愉悦和生命的活力。 李琳琳以她特有的深度情感,将观景台呈现为一个实用的空间,将墙壁上可见的霓虹灯 “男人 ”和 “女人 ”连接起来。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暸望塔》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 北京,2024年
《十日谈》,综合材料,桌子:40x60x78cm,椅子:36x37x76cm,共30套,2014-2015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此次个展的另一大亮点是《十日谈》(2015 年)的重组。《十日谈》的标题来自乔瓦尼·薄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 意大利十四世纪的经典散文作品,书中十位城市生活的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分享关于人类罪恶、不幸的困难以及人类获得好运的能力的故事和教训。 李琳琳在此以自己对教育体系的抗拒经历为基础,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二十一世纪故事。 从黑板前的老师或路过的陌生人的角度来看,教室的外观是整洁、规范、有序的。但从背面逆向看去,课桌里有三十个“自己”的小世界,每个学生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创造或想象一个微型氛围。这30个独立的空间生动形象:一个带着水晶的宇航员、茂密生长的蘑菇、一排排牙齿、一根根脐带、健康大脑上的苍蝇、有五彩糖衣的美味奇特的蛋糕、人工草皮下睁开的眼睛、虫海中的小小救援人员,以及在展示台上看着自己脑袋的士兵。这 30 个梦来自一个班级,表达了一个当代生活的哲学道德故事。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触及的内心世界;然而,所有人都彼此并存、密不可分。
《十日谈》,综合材料,桌子:40x60x78cm,椅子:36x37x76cm,共30套,2014-2015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十日谈》,综合材料,桌子:40x60x78cm,椅子:36x37x76cm,共30套,2014-2015
《十日谈》,综合材料,桌子:40x60x78cm,椅子:36x37x76cm,共30套,2014-2015
《十日谈》,综合材料,桌子:40x60x78cm,椅子:36x37x76cm,共30套,2014-2015
《十日谈》,综合材料,桌子:40x60x78cm,椅子:36x37x76cm,共30套,2014-2015
《十日谈》,综合材料,桌子:40x60x78cm,椅子:36x37x76cm,共30套,2014-2015
《伊甸园》(2015 年)呈现了一个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大型想象模型。在李琳琳笔下的21世纪神话伊甸园里,有危机,有变化,也有美丽。一些细节似乎是《十日谈》中秘密世界的放大版。尽管这些变化有时令人困惑,但结果却表达了一种创新的神话,它通过将人类呈现为与自然进程相连的人,而不是与自然过程对立的理性生物,减少了异化。 腐烂和溃烂的地方也会呈现出和谐的色彩,因为一个生命体会转变成另一个生命体。最初看起来像藤蔓的东西变成了动物物种的身体;新的叶子从一个倒置的娃娃中长出来,看起来像一个小孩。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呈现出强烈鲜明的对比。在观看《伊甸园》时,观赏者可能会把相互关联看作是一种蜕变,即一个物种的每一个生命成员都是之前物种的化身或转世。但是,当我们将相互关联想象成一个物种吞噬另一个物种的戏剧场景时,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伊甸园》,综合材料,120x120x240cm,2015
《伊甸园》,综合材料,120x120x240cm,2015
《伊甸园》,综合材料,120x120x240cm,2015
《伊甸园》,综合材料,120x120x240cm,2015
伴随人工智能和 ChatGPT 而来的心脏撕裂是《AI 绿色通道》(2024)中的一个主题。李琳琳使用 ChatGPT 打印出各种图像,展示机械心脏与自然生成的人类心脏。 她将这些心脏图案放置在绿色墙壁和地毯的走廊里。有些图片描绘的是用钱就能买到的人造心脏,有些图片则让人联想到甚至是人类大脑的人工替代品。因此,人们担心文化会滑向这样一种思维,即整个人类生命都是可复制、可替代和可销售的。 这条走廊象征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由于其在加速生产力方面的价值,人工智能现在正通过所谓的 VIP “绿色通道”在社会和经济上快速发展。ChatGPT 心脏图案中最大的一个描绘了一颗人造心脏;它的旋转方式与《遗忘之境》中孤独的人物所持的头骨形状相似。
《AI 绿色通道》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4 “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至少在我看来,李琳琳的《AI绿色通道》也是第二个关于AI的故事的舞台布景。随着对AI的担忧情绪的增加,参观者开始注意到与相对宜人的绿色墙壁和地毯所产生的反差情绪的不协调。 现在,机构利用人工绿化来营造安全感和放松感已是司空见惯。因此,《AI绿色通道》也是随着AI的使用增加而对人类情绪管理的一个隐喻。这个艺术装置是实现当代社会技术发展既奇妙又令人担忧的方面的渠道。
《AI 绿色通道》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亲自到场后,还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内容。《秩序》(2024 年)中的金属栅栏既意味着保护,也意味着牢笼般的监狱。笼子成为理性、欲望、人类五种感官和人类个体通行空间的结合的隐喻。 展览中还通过一个装有大量活鱼的商业鱼缸探讨了这种保护与禁锢的矛盾结合。
《秩序》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秩序》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秩序》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秩序》局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2018.9.15.8:30,李琳琳,北京》,李琳琳的胎盘,综合材料,40 X 30 X 40 cm,2017.12.10 -- 2018.9.15.早上8:30“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观众可以比较李琳琳不同时期的作品,寻找连续性的迹象。《十日谈》中的一些超现实环境——水晶、通往开放空间的双层楼梯、美味的沙漠——似乎充满希望。 《疯狂进化》(2021 年)是一件几何体量巨大的作品,对于Yan Art空间来说过于庞大,但却给一些人带来了希望的感觉。 在 “Yan Art ”的前院,有一组雕塑作品《重回世界》(2021 年),由三只白色的鹅和散落的粉色、黄色和蓝色的钻石组成,上面刻着 “I believe” (我相信),内部由霓虹灯照亮。 李琳琳认为,这些钻石寓意着对个人信念的追求、美好的想象力、实现美好事物的能力与探索,以及希望和能量的象征。 钻石所展现出的温暖的内在光芒再次出现在《暸望塔》中模拟的温暖的日落景象中重现。
《疯狂进化》,左侧墙长36.9m,右侧墙长36m,内部墙宽 13.51m,入口宽10.98m,入口高度为12m至内部 逐渐升高为 16m左右,木材,采光板,铁丝网,LED灯,金箔漆,红色 木椅子,2021,银川当代美术馆
《重回世界》,尺寸可变,高密度苯板雕刻,内部铁艺支撑,PU硬化,汽车漆着色,亚克力LED灯,2021-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一个七天的世界》,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2-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Yan Art Space的装置空间为全球艺术做出了贡献。李琳琳认为,今天的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它是世界各地地方人民之间的交流关系。就好像我们所有人都是在寻找自我感知方式的鱼,以便适应现代化的新延伸,避免健忘和遗忘。
《移动生产》,可移动工作室,尺寸可变,Yan Art Space,北京,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红财神》(天道酬勤),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3-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重回世界》,尺寸可变,高密度苯板雕刻,内部铁艺支撑,PU硬化,汽车漆着色,亚克力LED灯,2021-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个展“阿拉斯加的鳕鱼”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参与情感的出现,这些情感已成为当代生活的体验。对于自我感知的练习和回归当下活力的方法,可以看看李琳琳对空间和路径的安排。
《谁来安慰我》,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17-2024“阿拉斯加的鳕鱼”展览现场,Yan Art Space,北京,2024
英文版原载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铁路》杂志2024年六月刊
作者介绍:
大卫·布鲁贝克,美国学者、批评家,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撰写了刘庆和、隋建国、苏新平、张大力、李琳琳等艺术家专文。生活工作在北京、纽约。
艺术家介绍:
李琳琳,1992年生于黑龙江北安,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2023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至今工作生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