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作者: (法)布洛赫(Marc Bloch)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译者: 张和声
出版年: 2014-1
页数: 160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学经典书系
ISBN: 9787303171286
【内容简介】
马克•布洛赫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史学大师,作为大师一生治史经验的结晶,本书从历史审美的角度着眼,为历史研究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提醒世人注重求真的同时,也要悉心保存历史的诗意;在对历史进行体悟的同时,要善于从历史遗迹找寻历史的脉络,注重培养历史学家的想象力,由古知今,由今知 古,力求通古今之变,提升历史研究的境界。
【作者简介】
马克·布洛克(Mare Bloch,1886-1944),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法国犹太裔史学大师。1929年,与同事吕西安-费弗尔合作,创办并主编“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1921-1936)、巴黎大学(1937-1940)、蒙彼利埃大学(1941-1942)等校教授。1943年,在里昂加入自由射手组织,成为抵抗运动的一员。1944年6月,被德国人杀害。著有《法国农村史》、《奇特的溃败》《封建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和“史学论文集》等书。20世纪末法国出版的《历史科学辞典》称他为“本世纪两到三位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或许,是他给予了历史科学的变革以最具决定意义的也最为持久的影响”。
【目录】
译者的话
为历史学辩护
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有意”的史料与“无意”的史料
评判还是理解?
献给吕西安·费弗尔
有关本书手稿的一点说明(吕西安·费弗尔)
导言
第一章 历史、人、时问
1.历史学家的选择
2.历史与人类
3.历史的时间
4.起源的偶像
5.过去与现在的界限
6.由古知今
7.由今知古
第二章 历史的考察
1.历史考察的一般特征
2.证据
3.证据的流传
第三章 历史的考证
1.考据方法的历史概要
2.辨伪正误
3.考据方法的逻辑
第四章 历史的分析
评判还是理解?
2.从人类功能的多样性到人类良心的一致性
3.术语
第五章 历史的因果
再版后记
2013年版译后
【文摘】
布洛赫反对实证主义史学,但并不轻视史料考证工作,他本人就是一位擅长运用史料的中世纪史专家。他把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指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类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视听;后者指政府的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前者虽然具有相当的价值,但在历史研究者看来,后者更为可靠。若仅仅依靠“有意”的史料,当代史学家就会成为前人思想的奴隶,成为旧时代偏见的牺牲品。中世纪史专家就会得出农村公社无足轻重的结论,因为当时的作家很少谈及农村公社;现代人就可能忽略中世纪强大的宗教势力,因为在当时的文献中这类记载所占的位置远远不及贵族战争。总之,注重无意的史料可以帮助后人考辨历史的真伪,填补历史的空白。当然,并不等于说这类史料是完全可靠的,但至少其制造者在主观上并未想到欺骗世人或影响后代史学家的看法。
一个时代也如同一个人,并不愿把自己及祖先的隐私全部抖搂出来,它有意将精心粉饰的形象公之于世,史官便是它的代言人。这就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设下层层雾障,留下了种种千古之谜。随着史学的进步,史学家已日益注重“无意”的史料,自觉地抵制“有意”史料的束缚。史料的考证,其中既有对考据学历史的纵览,也有对考据方法具体而微的论述。布洛赫认为,长期以来,史著的编纂者与考据学家似乎各行其道,前者蔑视后者的烦琐,后者又嘲笑前者的空疏。他进而指出,一方面,将史料整理与史书编纂完全割裂开来会给史学带来双重的危害,轻视史料考证与“求实”这一史学基本准则相悖,使历史学难以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把手段当做目的,为考证而考证则无非是虚掷光阴的博学游戏。仅仅考出史料的虚假只不过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还必须深入下去,进而揭示人们作伪的动机,其背后必有难言之隐值得进行研究,这样,就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结论。况且,即便是伪造的史料也不是一无所取的。如中世纪作家曾撰写了大量的“使徒行传”,其中不乏子虚乌有之事,但是,若把这些材料作为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资料来利用的话,其价值就无与伦比了。这又使人想起陈寅恪先生的一段精彩论述:“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所谓史识,正在于能独具慧眼,发现前人所不愿透露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诚如布洛赫所言,“尽管历史学只能通过昔日的‘轨迹’来了解过去,我们对过去的了解还是要比它本身愿意告诉我们的更多些,这才是我们的成功之处,确切地说,这是精神对物质的辉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