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2020年 不同枯树枝分叉节点打磨出的原形
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觉是一个悖论。被知觉到的世界被置于稳定的设置中,但世界一旦稳定而庸常,则只是一个背景。世界的发展和事物的演进激发了人类的知觉,同时又在逃脱人类知觉的把握。那些塑造了我们知觉可能性的东西,同时也在摧毁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期待那些让期待最终“落空”的东西。唯有当它落空,新的期待才会能萌发,周而复始。实践是为了突破实践中形成的规则和前景,但与计算机智能不同,这种突破不会以替换的形式让这一过程似乎未曾发生,为了储存和传递这一过程——那些彻底的经验主义的痕迹,亦或说生命或生活——艺术或者艺术需求就出现了。这就像人类的演进和消亡在纯粹的科学意义上似乎并不需要情感,正如杜拉斯所说:“爱是爱消失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它仍然要出现。就像“詹姆斯-兰格”心理学理论所说,情感的表情显露要先于情感的发生。黑格尔说“精神是头盖骨”,就是说在内与外、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对象的悖论协同中,精神、艺术与理念如何被物质性所保留和显影了出来。
物质性是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显影剂”是“物质精神”的样态体现,物质性在艺术语境里强调的是让艺术自身成为主体,而非艺术家是艺术的主体。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艺术先于物质而存在,然而这一切的显现最终都必须依靠具体的事物来展现,而当人介入事物的展现之时,事物便成为了文明的容器。艺术的实现正是在物质性的相互叠加和演进过程中而显现的,物质材料只是整个艺术实现过程里的感官媒介。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实现者,不该成为艺术的独裁者去试图垄断和主宰艺术,艺术家渴望追求真理,却一直被自己的意图掩盖了真相,对于形式与语言的迷恋只会强化艺术家的个人意图,应该减少个人意图对艺术自身的遮挡,让艺术独立存在。至于艺术内在的精神与不朽,那一定事关我们的生存感悟与共鸣。
前物质、物质性、物觉、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前物质”开始说起,前物质 (Pre matter) —— 是事物在未显现之前的超验性存在,一种先于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关于事物“诞生”之前的位格。并且它是通过物质性 (The Materiality)来完成具体事物显现的前提。而物质性则是事物自身“物质精神”的样态体现,是一种以精神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的世界观。此处的物质性可以解释为:物质性 (The Materiality)—— 是一种“物质精神”的样态展现,它是指当具体的物质被人的行动(发现)介入以后,所体现的超出该物质实体特性之外、不可替代的本质属性,是人和物质相互作用于重新语境之后体现出的“世界精神(World Spirit)”。
“世界精神”出自黑格尔的哲学理论,是古典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讨论宇宙万物存在的本质。“物质性”和“世界精神”的归属一致,世界精神是物质性存在的意义,更是物质性存在的宿命和动因,只是语境不同体现的形式也就不同, 而最终物质性必定指向世界精神。如果世界精神是“造物主”,那么物质性就是世界的“显影剂”, 新事物的诞生就是旧事物的物质性演进过程, 同时也可以理解成, 物质性是通过现实的事物去认识真实的一种方式。而物质性存在的意义则是,物质性是生命的发生事件、物质性是情感的现身方式、物质性是艺术存在的澄明。
物质性的演进是物质自身发展或被人为干预的发生过程,物质性包含了物质感、物质特性以及实体性等,物质性是事物独立存在的黏合剂,是一个综合结果,所以物质性不能脱离物质实体来独自显现。比如一只灵动的小鸟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一支发光的灯泡体现了电能的物质性、一把锋利的刀劈开物体的瞬间体现了钢铁的物质性。任何事物都具有物质性,如果事物不存在了,物质性也就消失了。一只鸟从存活至死亡的过程、展现出了不同阶段的物质性——生命的物质性与死亡的物质性,在鸟的不同状态下有着截然不同的体现,这里的过程就是物质性的演进过程。物质性的存在是根据具体事物的存在而存在,也可以说物质的存在决定了物质性。认识了物质性,就不会被物质所误导所引诱,也就不会再盲目着迷于对物质的占有。
如上所述,物质性在艺术语境中决定了艺术的独立性,同时也是艺术诞生的基础和前提,艺术的“物质性”其实就是“世界精神”的艺术体现。其意义在于讨论艺术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通过物质的样态来展现的。物质性在不同语境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只玻璃杯,它的尺寸、重量、颜色、温度、气味等只是体现了它的实体特性和物质感、而非物质性,而当艺术家介入艺术行为将这只杯子摔碎,“砰”的一声玻璃四溅,这时的响声和四溅的玻璃渣体现出了杯子在改变语境时,所形成的新物质性,而此时的物质性是艺术家在艺术语境里所产生的,艺术家和杯子只是新物质性的构成基础,破碎事件才是新物质性的最终体现。强烈的物质性足以让破碎事件独立于艺术家之外,形成独立的艺术事件存在,艺术家只是破碎事件的推动者。相反如果艺术家对这只杯子没介入任何行动,只是在自己想法和概念上做出改变,那么这时的杯子仍只保持了当时原有的物质性。
相反,艺术史上的“现成品艺术”又是从另外一个维度来更好的强调艺术的物质性,艺术家的介入是在不改变杯子实体特性的情况下进行的,仅改变了杯子的场域世界,让杯子的实体性更加强烈,从而直接体现出艺术的物质性。如果作品里艺术的物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时,作品的独立性也会随之减弱,那么观众看到的作品就必须依靠过多的文本来支撑,需要艺术家的身份来代言,而最终作品本身并没形成独立的艺术事物。不管是“物质性”或是“艺术的物质性”指的都是事物自身体现的物质精神,人和事物只是物质性的表现载体,物质性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去体现和感受它,即使这种物质精神不能称之为是物质性,哪怕它换个名字,这种物质精神也依然存在。
艺术是非物质的,但艺术的实现必然是物质的。人类自有绘画以来至今,直至久远的未来,物质性始终是绘画存在的必要条件,更是绘画独立存在的前提。绘画的物质性(The materiality of painting)——就是艺术家借助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法,来完成绘画实现时所显现出的、超出艺术家意图之外的精神部分,是一种来自绘画自身主体的精神体现,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实现者推动了艺术的实现。 绘画是图像经验的物质性体现,也是所有视觉艺术的起始,而艺术的物质性决定了艺术的独立性,绘画的物质性就是以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起始点,来重新思考艺术的独立存在。绘画的“肉身”体现了绘画的物质性同时也体现了绘画的实体存在,用绘画的物质性来理解视觉艺术的物质性就会变得更为朴素和明显,讨论绘画的物质性,就是在讨论绘画的开始,同时也是在讨论绘画的归宿。
最后,我们会问,这里的艺术审美是怎样一个从“前物质”到“物质性”再到“物觉”的发生过程?物觉(Matter Awaken)——是指具体事物在人内心感受中所产生的投射反映,是人通过事物的发生状态从而产生的对生命情感的感知和领悟,也是人借助事物对其自身生存的体验与反观过程。在物觉的过程中,物质性是连接物与人的唯一桥梁,物觉是物对人内心的反照结果,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物觉,如寒夜里的篝火所传递的温暖,不言而喻。
2021年3月 李钢 手机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