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下午,“数境等观——靳军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国内首个以数字艺术对于传统绘画图像进行沉浸式表达的大型艺术展,也是靳军老师近年来的阶段性成果展,“数境等观”的展览主题,呈现出数字艺术当代表达的多种可能,以及艺术家将传统艺术进行当代转化的多元路径探索。
“数境等观——靳军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学术研讨会现场本次“数境等观——靳军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学术研讨会由展览执行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包括: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国美术馆民间艺术部主任王雪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中央电视台导演田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研究院技术总监毕亚娜以及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
“数境等观——靳军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展览执行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主持本次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主持人于洋教授首先介绍各位专家,并对对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学术理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展览通过五个不同的单元进行跨媒介、跨文化的探寻,旨在呈现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相融合的特点。在他看来,靳军教授将传统艺术世界中的花鸟、山水、人物等意象,活态重构于数位艺术的时空境象之中,以数字再造的经典情境搭设起连结古与今、虚与实、现实与梦境、当下与未来的津渡,重建了一个叠合于现实之上的梦幻国度与感观世界。由于展览带有强烈的跨媒介与跨专业属性,因此希望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研讨、畅所欲言,就展览研究、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度交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发言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彦在研讨中认为,靳军教授在展览中使用的很多传统艺术图像,是近几年因数字化而形成的新视觉资源,从中可以看到人和技术关系的变化,并指出随着学界对传统艺术的研究越来越精深、专门,其接受门槛和藩篱也越筑越高,靳军教授展览提供的这种方式让传统艺术动起来,可以让观众参与互动, 因而拥有更强的获得感,为我们介绍传统艺术提供了鲜活的启示。邵彦教授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认为数据就是当下我们作为凡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气”,即中国传统山水画观中对万物构成与运行原理的阐发,她认为古人之所以在山水画里描绘风、云、雷、电、雨、雾、雪,是因为古人认为这是可以把握住的“真气”的状态,当下的数字艺术也有与之相近的趋势,因此将数字艺术视为与传统哲学相联系的桥梁具有深厚的文脉基础。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发言现场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认为展览题目很有深意,他在研讨中指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美术已经解决了一部分自我定位的问题,在如何通过艺术表达对世界认识层面也有诸多尝试,但在今天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还亟需主体能量的再次提升。吴洪亮院长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认为靳军教授也是在回应这一基于新时代语境面对传统艺术的课题,并且通过数字与传统资源相整合的方式已经上升到了实践的高度。展览对“计白当黑”“迁想妙得”等传统画论中的画理、画法进行了多维度的延伸,可以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牵引观众的视觉进入新的感受逻辑,对当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和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发言现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在发言中认为,本次展览很好地通过媒介演绎诠释了古典的艺术,并在过程中形成了全新的媒介。虽然高新技术进入艺术史叙事很晚,但是已经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群体接受效应。丁宁教授将数字化的手段视为全球艺术在语言上逐渐皈依的体现,认为其会带来更大的创造性和全新的文化体验。通过数据化的手段,美术史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文化史上的新课题。对于中国提升自己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课题而言,数字化的趋势同样也是机遇,对讲中国的故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丁宁教授还认为展览本身有非常浓郁的东方意味,特别是对经典图像的使用,既构成了媒介的转换与新创造,同时也建构了全新的图像思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研讨中指出,正是技术的拓展带来了许多专业性的新课题,对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而言也是如此。近年来许多博物馆展览正不断通过寻找传统中的新意,呈现其与当下的连结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而通过新技术激活古老的传统,实际上也是通过新的认知去挑战固有的思维。在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不断催生新的观看方式,但其非盈利性和与宗教、政治的独立性一直未曾改变。张子康馆长还认为今天艺术和科技能够形成一种新的作品概念,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就是新的技术拓宽了对传统艺术的新认知,这种新的认知方式既会破坏对传统的既有知识,也会激发对传统的重新解读,这在靳军教授的展览中亦有着深刻阐发。
中国美术馆民间艺术部主任王雪峰发言现场
中国美术馆民间艺术部主任王雪峰结合自己的观展体验,认为靳军教授的展览以系列作品呈现传统绘画与当代的联系,不仅是对当代数字艺术的新贡献,也为博物馆藏品的再生与激活提供了新的样式。靳军教授的展览一方面在探讨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语境中变与不变的问题,其中改变的是基于新的时代而产生的技术手段,没有改变则是传统绘画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之道。另一方面,展览也在思考着数字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现代性,正如王雪峰主任在研讨中所言,中国的现代性有着集体主义的引领和导向,因此靳军教授的展览也借助了集体生存的生命意识和审美之道,进而对传统经典进行解读,在当代艺术中进行表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发言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认为靳军教授的展览提出了很多关于传统的新课题,他指出数字艺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具有非常深刻的意味,能够丰富当下人们对艺术的整体性认识。在原有的思维当中,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十分明确,但当进入到数字化的时代,科技本身就是艺术的认知便具有直观的合理性,并且其复杂性、创新性以及表达的功能性可以被多维度阐发。王春辰教授认为展览在传统中抽取了一定的元素进行美学表现,体现了东方美学所强调的人的内在精神状态。此外,他还指出正是因为数字艺术,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和世界其实是是同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艺术不会取缔艺术和艺术家的存在,其只能驱使艺术家们更加深刻地进行反思。
中央电视台导演田梅发言现场
中央电视台导演田梅结合“诗画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在研讨中强调融合的创作方式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重要意义,其中即包含文化价值与思想价值的融合,也包含艺术表达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更强调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的融合。她认为靳军教授的展览做到了思想、艺术和技术三者的融合,凸显了内容的重要性,也建构了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风格,运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方式,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受众和表达方式,是一个现代版的美丽课堂。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研究院技术总监毕亚娜发言现场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研究院技术总监毕亚娜在研讨中提出了双循环的畅想,其一是艺术的创造,另外则是科技的实施。她认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既需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思考技术,也需要努力将技术与艺术加以结合。她还基于在全量数据化的趋势之中,艺术家创造的数字艺术需要可信可靠的版权保护和安全稳定的流通、储存环境,指出在当下建立新的生产流通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发言现场
在研讨会的最后,靳军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述感谢。他在发言中认为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竞争,对现代生活状况的塑造具有直观影响,这是研究和探索新的数字媒体艺术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创作中,回到艺术精神和形式内容的本身是最为根本的话题,如形式和主题的探索、材料和媒介的使用,在创作的过程中既有艺术审美和人本体诉求的驱动,同时又有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感受新的形式。此外,靳军教授还对展览的筹办、策划、布展过程进行回顾,认为艺术和科技的平衡作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既需要利用技术帮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需要在艺术视野的把握下追求更好的呈现效果。
“数境等观——靳军传统艺术与科技研究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