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吴云华专访:创作动力就是一种责任心

时间: 2009.9.23

采访时间:2009年9月
采访地点:北京会议中心
采访/文章:乌蓝
吴云华先生就是一位伴随着新中国美术创作一路走来的油画家。吴云华先生是我们的上一辈画家,与新中国一起诞生并生长的他,切身体验了当下“新生代”油画家所不曾经历过的生存内容的厚重与复杂。他目睹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也经历了文革风浪的惨烈,最后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因此,他的艺术,自然地流溢出一种历史的厚度和生活的深度,如一坛陈年好酒,愈久弥香。康定斯基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吴云华的油画自然携带着他们那个生活时代的独特轨迹与信息,其作品的时空跨度和精神蕴涵,在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新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

吴云华秀骨清相,气质优雅,视之如轩冕鸿儒,令人过目难忘。尤其是他那种神闲气定的情韵,让人一望便知他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吴云华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他带着新中国艺术家吃苦耐劳的特质,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永不驻足。他一路走来,一路变换,民间的、学院的、抽象的、表现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语言表达日渐丰富多样,鲜明的艺术个性也卓然树立。从具有俄罗斯遗风的笔触和色调,到个人轻松、明快的艺术语言,吴云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理念将自己的话语方式印入了外来的画种里。写到这里,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吴云华先生那双平静而略带忧伤的眼睛,同时也想起了艾青那首诗: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吴云华那样虔诚地热爱着故乡的人民和土地,直到今天,他都不喜欢画那些条件优越的都市丽人,看着笔下那些他所呕心沥血真挚赞美的北方人民,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吴云华作品那种不可复归的魅力。

——选自辛立娥《永不复归的魅力——感受吴云华的油画作品》

记者:您最初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接触绘画的?

吴云华:我4岁时在黑龙江与俄罗斯边上那个比较荒僻的边境小镇上开始接触绘画。当时学画也没受其他人影响,就是自己觉得好玩,我父亲是老革命军人,没时间管我,那时不上学,我得以和母亲一起整天跟大自然接触。童年很美好,我经常看天上的云,看消失在地平线上泥泞的路,看荒僻的村落,歪倒的泥土房,木屋栅栏……渐渐地,我对这些平常的事物有了深厚的感情。我对火车非常感兴趣,经常数火车头轱辘,然后用笔画下来。对大自然的热爱使我走上了学画的道路,12岁时小学毕业后便进了美术学院附中,之后一直在美院接受基础教育共12年,学的时间比较长。

记者:您在以后的创作中融入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吴云华:在美院的学习锻炼了我的造型能力,并为我今后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大量的写生又使我们练就了将自己看到的东西画出来的能力。要把人的精神、表情、思想画出来很不易,没有一定功底根本不成。我们那个时候的学习,除了在课堂上,每年我们都有一到两个月到社会上学习体验的机会。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诸如翻地、秋收、搞社会主义教育的运动。这样的经历使我们得以大量地接触社会,接触普通人。普通人的感情引起了我对人情与生命的关注。

在文革中,辽宁省有一个题材是“毛主席视察抚顺”,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接触工人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我马上就去了矿山,跟工人一起吃住,一起编队下井劳动。在这段时间中我认识了很多工人,对工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那种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互帮互爱的精神以及团队战斗意识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我目睹了他们中一百多人的牺牲。在当时那种生产状态下,安全防范措施较弱,为了多出产量他们也不太注意生产安全,所以陆续有人牺牲。牺牲的人中有很多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我的师傅,有的是我的学生……我对他们非常了解,所以在这个时期我创作了很多作品。

72年我创作了体现毛泽东和矿工们在一起的作品《毛泽东视察抚顺》,还有记录工人们怎样在当时那种危险艰苦的条件下去采铜的作品《虎口夺铜》。当时我不到30岁,这两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对我的鼓舞很大。在两年以后,我又创作了《钻透万山寻宝藏》这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受到了不少好评。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创作都是比较纯真的,没有什么功利思想,就是责任心加感情。当时我们一心只是画,画完能在美术管展览就感觉很光荣。70年代的作品都很朴实,这也奠定了我的创作基础。以后我画了大量工人与普通人的形象几乎都是受那个时期的影响。

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使您始终保持这种创作状态的动力是什么?

吴云华:我的创作动力就是一种责任心。我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首先要感谢父母的支持,感谢学校、单位对我的培养。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底,也不是人人都能有今天这个创作条件和状态。我们同学中,能够坚持走到今天的也就一两个。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我一直认为,我所从事的这个绘画行业很神圣很高尚。既然选择这个,我就要把它做好。

我们国家在美术方面有很深的底蕴,千年的积淀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愈加发现自身的不足与责任的重大,也渐渐意识到我们应该像美术史上的大家一样给后世给自己的国家留下些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对自己的国家有用,能感动民族,正确反映和描绘民族形象的作品,这就是责任。当然,光有责任心还不够,还要有技巧有能力,这就需要靠实践锻炼。要不断去超越自己,用艰苦磨练自己。绘画和其他行业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要画成千上万个人,成千上万个形像,才能把头像画得很好。我们要画成麻袋装的速写,才能把自己的手和眼协调得很准确。我们要一张一张用心地去画,才能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才能使作品在国内外都能站得住脚。这很不容易,需要一种长期的坚持。

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我们的审美也要拓宽领域,也要跟着时代走,不然就会被淘汰。观念滞后、技巧滞后必然会落伍,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向当今社会学习,也要向青年学习。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有那样的感悟,我们要理解他们,要从他们中学习自己不具备的本领,学习他们的敏锐与自信。我们虽然有经验,但仍要学习接受新事物,不然作品不会有新风貌,不可能找到新的表现形式,作品陈旧了大家就不爱看。

记者:您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中追寻的是什么?

吴云华:我追求的是作品能够对社会有用,不光是给自己看、自己玩。现在有一种玩艺术的人,自己为所欲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画画的时候,我们跟画融为一体了,画中有我,我中有画,这样才能画出好画来。画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感动别人,要想做到感动别人,就要技巧、观念等都达到与外界自然的真正沟通。要达到这种境界很难,由于缺乏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反应不了它的本质,抓不到最好的切入点,有时我们的作品会生涩、庸俗、苍白,这是一种失败。

记者:您觉得,艺术给您带来的是什么?

吴云华:当我们的作品摆在展览馆里,很多观众在你的画前凝神注视、交谈议论、拍照、思索的时候,我们感到很幸福。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但这种时候很少,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受欢迎,都能被人理解与认可。

记者:您觉得08年各种外在的因素对您这样的艺术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吴云华:有影响,但我想这是好的影响,可以加速艺术家对生活丰富性的了解。我们不希望平静,不希望太安逸,激烈变动的生活对艺术发展本身是一种动力。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下,社会有大变动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好作品,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记者:您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吴云华:艺术家与艺术家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我自己认为,好的艺术家首先要平易近人、有敏感的心,要用不平常的敏锐视角去观察生活,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才能够接触了解到最基层、最原始的事物。比如说,要刻画人的心理,首先要接触人、了解人,因为人具有挖掘不完的艺术魅力,就看你能发现多少。所有的文艺作品,最主要的就是刻画人,刻画人的外在美与灵魂美。能把人的灵魂挖掘表现出来并让人们震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还要有自信心。所谓自信心,有一颗平常心,就是从事艺术行业的人要通过锻炼形成自己的特质,坚持自己的形象,不盲目跟随别人。如果总是跟随别人,一直在别人的阴影里生活,就完全失去了自我。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这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特质。在整个美术发展史中,对美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艺术家都具有这种特质。

记者:您觉得适合艺术发展最理想的环境需要具备哪些前提?

吴云华:我认为当今环境就很好。画画首先需要自由,有自由才能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观察生活,去发现你所爱的,发现你要表现的。这种环境现在我们就有了,没有人限制你画什么,怎么画,所以说现在是美术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在要是画不好,我们不应该埋怨任何人了,只能埋怨自己。可能是方法不对,观念有问题,或者感情有问题,再或者手懒。现在我们观众的欣赏水平较高,层次较多,不像过去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都被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狭窄的状态。现在我们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无论艺术家怎么画,都会找到观众,都会有人去喜欢支持你。现在的艺术家真正处在一种和谐的环境里,他们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去创作,这也是我们美术发展最好的时期。同时,现在这种环境也给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个责任问题,在过去那种条件下,前辈们都能画出许多杰作,那么现在的艺术家们就更应该多出佳作。但是,过于安逸、富足、舒适的生活也会削弱我们的意志。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进取心、刻苦精神、认识问题的敏锐性都减弱了。和平时代的安逸会令人意志消沉,艺术也容易变得懒散随意、不负责任、庸俗化。在这个时候,艺术家应该严格审视要求自己,确定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切入社会,判断社会,这是极其重要的。

记者:您认为油画在中国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吴云华:我持乐观态度。中国确实是一个油画大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我们国家一样有这么多人崇尚、喜欢油画。油画这种西画形式虽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喜爱,但我们毕竟不是西方,我们要用油画来展现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我们今后的发展要靠两条腿走路,一个是继续学习,熟练掌握这种西方绘画形式的能力,向西方学习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再就是我们的思维观念、民族感情要能够融入到这种绘画形式里,使油画更具民族特色。在油画的学习上我们也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尊重油画本身的艺术发展规律。向西方学习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我们还需要清醒,我们在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发扬,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就像徐悲鸿先生所讲:我们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吴云华

1944年生于黑龙江省。1956年考入原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63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1968年毕业分配到辽宁省美术创作组(后改为辽宁画院),从事艺术创作至今。1985年至1987年,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辽宁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1972年至今,先后30余次参加全国及国家级美术展览,作品多次参加出国展出,曾在新加坡举办个展。

代表作品:油画有《采铜尖兵》、《钻透万山寻藏》、《粮官奶奶》、《乌金滚滚》、《多雪的冬天》、《山丹丹》等,国画《我应该是中国的一部分——斯诺》等。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牌;“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体育美展”铜奖;“全国首届水彩人物画展”银奖;“全国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美展”铜奖等。有八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奥委会收藏,并有多种辞书、画集、画册出版介绍。

记者:乌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