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赵坚:园林·语言——以文化语言学对中国古典园林比较解读(七)

中国古典园林视觉元素表达意义的方式

园林环境中的语用学研究的是园林环境视觉符号系统与其解释者之间的关系。中西语用思维上的一个很大差异是对修辞与语言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中国修辞的传统是“将修辞与其环境(说话人、听话人、场合、话题等)视为一体”,这就进入了语用学的范畴。中国的“修辞立其诚”与西方的“修辞立其术”的对立,实际也就是“以善为美”同“以真为美”的对立。这种特点同样也体现在古典园林景观中。

一.中国文化语言学中的“语境通观”理论

“语境通观”首先强调语用的效果在整体而不在部分。西方语言学传统视语用为某种独立于人和环境的研究对象。他们力图探究语用现象自身的规律,并认为要进行这种探究其前提是把语用现象从语言情况中分离出来,经过层层分解,找出语用的“原子”构造,从而把握其规律,驾驭其形式。中国语用学传统则将语用与其环境(说话人、听话人、场合、话题等)视为一体。人不能从这个语境整体中离析语用,而只能参与到这个整体中去,从语用与环境的普遍联系中感受和认识语用的意义;不能从这个语境整体中抽取个别联系简化为语用的因果关系,只能涵盖语境整体的全部因果的及非因果的联系之中,思考语用的规律。

二.“语境通观”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启示

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是机械化的,如神圣、崇高、隐秘等各有其表达方式。西方的园林研究者把这些表达方式看作独立于人和环境的研究对象,力图探究其自身的规律。而中国古典园林相对西方古典园林,其表达方式不是形式化的、机械化的,而是要针对不同对象与场地,创造出“意境”,将环境、视觉元素、视觉元素的意义、环境中的人视为一体。注重人的体验和领悟而不是经验。

三.中国古典园林视觉元素表达意义的方式的解读

1功在整体、布局和“意”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借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于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境”不是孤立的“象”。对以空间表现为主的艺术,尤其是建筑和造园艺术,“意境”是包含具体、感性的“意象”在内的视觉空间的艺术化境。

中国古典园林以人的知解力作为创作尺度,要求园林的空间比率、组合方式、装饰手法、结构既能都是人所能理解的,所能接受的。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没有高不可攀的尺度,没有逻辑不清的结构,没有节奏模糊的序列,没有不可理喻的造型,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装饰。这种人的尺度不仅在于外在表现形式,更深入到内在的情感涵义。不但要唤起普遍的心理感觉,还要求尽量阐述特定的伦理解释。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真正的艺术形式美,不在于突出艺术形式本身的美,而在于通过艺术形式把艺术境界突出的表现出来。任何艺术形式自身不应突出自己,突出自己则必然削弱以至破坏艺术的整体意象和意境。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使艺术的整体意象突出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当游人沉浸在园林景境的自然精神境界中,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

中国园林之美和它的高度艺术成就,不是体现在那些孤立的亭台楼阁形式之飞动典雅,也不在树木之古朴婆娑和水石的雄秀多姿,而是体现在它的整体“意境”的魅力,它能令人心旷神怡、尘虑顿消,而有壕濮间想、不是自然而胜似自然的山林意境。

正是在对“意境”的追求、创作与欣赏,使它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造园,而独树一帜,著称世界。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一言以蔽之,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咫尺山林!

园林“意境”的创造,造园家要胸有丘壑,这就是中国历来论画所强调的要“意在笔先”,造园与作画都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方薰说得好,是“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造园要首先考虑地有异宜,随园址的环境条件不同,立意也应各有所宜。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相地合宜”的原则。如:

山林地造园,地势峻增,有高低、曲深、峻悬、平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规划主要在因形取势,要“人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以接房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切莫去做削山填沟的蠢事。立意在清越、幽旷。

城市筑园,以地偏为胜,“邻虽近俗,门掩无哗”能在闹处寻幽。地势平坦,利用自然条件差,若有多年树木,千万保存,如碍筑檐垣,“让一步(指建筑)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如计成所说:“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有人认为砍尽树木、整平地面的做法,才能自由发挥充分表现(“我”)者,说明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中国造园!园林建筑不在多少,按需而立,但务要“空灵”。若规模不大,掇山亦不必求深,所谓“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南田论画》),精在“片山多致,寸石生情”,以小见大。意境在于清静而幽邃。

村庄地葺园,计成有个规划,他说:“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这个比例较现存城市园林的水面少。因城市筑园空间小,水面宜多,多则浮空泛影,起扩大空间的效果。乡村地势开旷,规模可能较大,人工开凿水面太多,则土方不经济。计成说:“围墙编棘,窦留山犬迎人;曲径绕篱,苔破家童扫叶。”这是借鉴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诗意,如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评:“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虽在目前,而非至静至闲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村庄园林,地势可稍有起伏,宜于大量栽竹。立意在淡泊而闲逸。

江干湖畔筑园,主要在借江湖的自然景色:云山、烟水、鸥鸟、渔帆,自有开旷而平远的风光。建筑宜临水而立,借江湖而外敞内幽,可谓于“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微大观也”。立意在韬光摄影,旷如也。

2功在宜人,因人而异

中国古典园林常通过艺术形象(景观)的暗示、象征等作用,引起游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达到心与境会,产生象外之境,使作者隐含于景观之外的诗情画意等意识,比较具体地表达出来,实现园林意境感人动情的美学价值,最终产生意境美。

朝闻《美学概论》解释“暗示”的特点“在于并不直接再现所要再现的生活的一切,而是通过直接再现的生活的某些方面,间接地再现与这一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其他方面,把丰富复杂的内容用精炼的形式概括地加以表现”。解释“象征”的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的某种类似和联系,以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而集中的表现”。

运用“比”、“兴”手法。《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园林意境的表达,一个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文字符号来实现,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园名和景名的确立上,此外,还通过额题、对联、摩崖石刻等形式辅助传达。此外,园林意境还与游赏者本人的理想情操、文化修养、情趣等有关。游赏者在园林物境中由感受而产生意境,精神高度活跃,情绪、思路瞬息万变,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南北方园林因造园者的身份、地位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北方的皇家园林充分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例如圆明园后湖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的全国最高土地“紫碧山房”,象征昆仑山;整个园林布局,象征全国版图,从而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避暑山庄园内的许多景点从建筑、景域到命名,均寓意于历史典故、宗教典故和神话传说。此外,还借助于景观命名来表达皇权的象征寓意,如涵虚朗鉴等。诸如此类的象征寓意,浓重的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从而构成了皇家园林的意境核心,也是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而南方的私家园林因皆为高度文化素质的文人所建,则处处透发着文化的氛围、浓浓的书卷气。从园子的构思、布局、建造、题名、匾额、直至游览的全过程,都与历代文人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尤其与传统的山水画、山水诗相互渗透,使中国园林素来享有“立体的山水画,无声的山水诗”之美誉。

四.结语

本文以中国文化语言学中“语境通观”理论比较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视觉元素表达意义的方式,总结出造园中注重整体以意统形、因人而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