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赵坚:浅谈城市商业景观 ——兼述上海中邦康城商业街设计

摘要:本文阐述了商业街的概念以及商业街景观设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介绍上海中邦康城商业街设计,强调了商业街应有独特的景观和舒适空间,以此来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增加商业街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关键词:商业街  景观  商业景观   商业气氛

一.  商业街与景观

商业街,是街道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生活的集中反映。它的出现是城市街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风格独特的商业街: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商业街不仅是美化规划的一部分,而且是支持城市商业生活和有机活动的重要构成。

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商业街建设日益增多。但大量的商业街盲目抄袭一些成功案例而忽略了特定的区域特点,反而造成定位不准,不能聚“气”,商业氛围冷清的结果。而优秀的现代商业街景观设计能够创造良好的商业气氛,提升区位优势,合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文化价值。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也就成为设计的要点之一。 
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城市设计,必须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以营造适合这一地区的商业氛围为中心,通过把商业街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中,从而达到延续城市特色,焕发城市活力的目的。 
二.   商业街景观现状 
城市商业街是城市线状空间的一个分支,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景观要求商业街不仅仅要有易于识别的形态特色,而且要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外的商业街景观设计发展较为成熟。例如德国慕尼黑的商业步行街,集中了数百家特色商店、餐馆、教堂、博物馆、剧院等。在环境方面,除了完善建筑设施外,还对花坛、铺地、座椅等建筑小品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公众交往、商品销售等提供了宜人的场所。此商业街具有复合功能,可满足人们多种使用需求。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 
近年来,我国也掀起了一股商业街的建设热,并先后建成了苏州观前街、深圳华强北商业街,广州北京路等等,不仅显著改善了这些城市的商业购物环境,而且还建立了新的城市对外形象。 
三.  国内商业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城市面貌也日益改善,商业街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⑴ 我国城市的商业街环境规划中,缺乏明显的主题,对于商业街的定位理解不足。在空间处理中,通常采用一致的断面形式,缺乏变化。缺少典型的入口空间,无法形成多样化的景观体验。 
⑵ 建筑物徒有其表,形象改变的同时技术含量还未跟上。建筑色彩、材料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体现不出特色。原有宜人的空间尺度被破坏,代之以杂乱或空泛的商业空间环境。城市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⑶ 在现今的城市商业街中,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同样的铺装材料、同样的小品设计、甚至不顾地区气候差异种植同样的绿色植物。同时,受功能性道路设计观念影响,商业街设计存在着整齐性而缺乏变化。 
在发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在上海康桥规划设计中,尝试着避免以上问题,使景观设计能够真正的营造出特定的商业氛围,以提升商业街的价值。 
四.  重塑城市商业街的景观空间 
⑴ 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新康桥镇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位于浦东新区与南汇区的交界处。得益于浦东的开发,康桥镇近年来发展迅速,虽然不得不保留着半乡村状态,但它已经处在向城市转变的边缘。康桥镇目前经历着一系列快速的变化,正在筹划和建设几个新居民区,以及几千平方米的购物区和商业设施。今日康桥已经成为市区到浦东国际机场的“中途岛”,其地位在“一城九镇”中不断提高。 
本项目位于南汇区康桥镇的正中心,具体为秀沿路——康沈路地块。基地周围有即将建成的“中邦城市”楼盘,其建筑设计富有诗意与城市质感。秀沿路沿线的景观小品形式比较合理,康沈路两边绿化形式优美。此地块的入口广场周围的绿化种植种类丰富。但整个基地缺乏整体规划,道路铺装及城市设施陈旧,没有明显的标识物,缺乏品质感、城市感以及景观特征。为此,我们提出了“商业景观”的概念,强调沿街商业的品质性。 
⑵ 空间概念 
① 强化中心,突出商业主题 
中心是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开展活动的动力根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把世界作为中心的存在来考虑。强化商业街中心,是对商业街主题概念的强化。环境主题明确的商业街,不仅给商业街环境设计以重要主线,而且也会加强商业街的竞争力。同时,强化中心也是对商业街空间几何中心的强化。商业街的公共绿地、中心广场、入口广场等都可以形成商业街空间环境的中心。在此方案中,基地入口广场和中心广场是我们要强化的两个中心。中心广场处于秀沿路和康沈路交界处,被分成四个广场,其中西南的一块已建成。我们采用“化零为整”将这四块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在保证这四个广场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寻求变化,让其各自具有自己的个性,不至于太乏味。通过对这个中心的强化,有助于增强这个场所商业街空间的凝聚力和识别性,并从视觉上吸引公众参与其中。 
② 消除断裂 
空间序列的连续极其重要,由一个空间如何连续过渡到另一个空间关系到商业街的商业氛围,良好的商业街环境的产生不仅仅依赖于强化中心所产生的凝聚力,消除各个空间之间的断裂,保持其连续有机性,也是商业街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关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空间五要素,即道路、边界、节点、区域和标志。其中边界的连续性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意义。在商业街空间环境中,各种空间序列应尽量消除断裂,来满足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对连续变化的空间景观的浏览。在方案中,秀沿路南侧因有较长的商业店铺正面,形成了五个小型的入口广场,通过小广场铺地材质的延伸,使空间向线性街道空间渗透,从而形成连续而富有节奏变化的整体空间形态。秀沿路北侧有“中邦城市”小区主入口和两个行人入口,为了保持商业气氛的连续性,消除这个可能的断裂,在设计上尽可能将它们融入进商业街,但又不丧失其应有的标识性。在秀沿路北侧的人流设计中,将人流路线分为高速和低速两股,中间以供人休息的绿化带交接了两股人流空间的边界。两个线性空间通过精心设计的绿化带互相渗透,消除了可能产生的空间断裂,使商业街凝聚的商业气氛得以保持与延续。 
⑶ 设计要点 
① 动态的空间形式 
在基地入口广场的设计中,为了营造出充满活力和现代感的气氛。没有设置中心雕塑,中心喷泉,也并非传统对称式,而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形式。运用树、水、喷泉和地面铺装等景观要素,区分出动静两个空间,并以意外的方式不断重复自己,强调那些高高低低富有动感的曲线或弯折。同时,入口广场又具有平衡感:三个巨大的柱子排列成一列与秀沿路平行,隐约作为稳定的标志,在功能上它则是巨大的LED广告牌。通过这些手段营造出了极富动感的商业气氛,很好的标识了商业街的形象,焕发了此处的活力。秀沿路南有5个小型的入口广场,每个入口广场也都有其富有动感个性的铺地设计,延续了基地入口广场的动态设计理念,起到了很好的吸引行人的作用。 
②色彩与灯光 
商业景观是昼夜的景观,其最独特之处为色彩、灯光和其他物体的创造性结合,色彩和灯光成为了每一个成功的商业环境必不可少的元素。秀沿路沿线运用了大量的人工照明。在特定的区域,运用灯光亮度的变化和对比性营造出诗意的空间。如基地入口广场、康桥广场和通向“中邦城市”楼盘的主要入口,通过结合彩色灯光、精心点缀树木、以及背投照明的彩色竖立的玻璃板,将这些区域变成灯光特色区,创造出韵律感的空间气氛。 
③ 材料应用 
地面铺装大部分采用花岗岩这种天然的、具有亲和力的材料,色彩主要以灰色调为主,其中穿插色彩鲜艳的大理石以活跃气氛,营造精致的商业景观。广场的部分铺装采用有色有机玻璃并辅以灯光,与传统的石材的厚重形成对比。营造出既亲人宜人又具有城市感和现代感的商业空间。  
④ 商业中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秀沿路和康沈路交汇处是一个大型的圆形公共广场,被秀沿路和康沈路分为四个扇形区域。康沈路西侧两个扇形区域的大小适合于作为市场、集市、举办音乐会、室外电影院等等。康沈路东侧的两个扇形区域在特征上更具有“景观性”,更像公园、绿地,可作为休憩的场所。尽管中心广场的各部分特征各异,它仍被视为一个整体。一些类似于小土丘的突起物重复出现在整个广场的各处。这些土丘具有特殊的艺术造型,有其共同特征但又各不相同。它可以是喷泉、花坛或座椅,也可以是延伸形的或曲线形的,以形成或限定外部空间,形成新的视觉感受。不光为商业街聚拢了人气,还提升了此处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焕发了城市的活力。 
⑤ 人行道交通流线 
秀沿路北侧的人行道设计中,将人行道划分为高速、低速以及缓冲带。高速人行道是针对骑车者、漫步者、跑步者以及在街道附近的大量人群,较为实用、有方向性及目的性。低速人行道位于店铺正面附近稍微高出平地的区域,针对那些逛街的人、慢走者、品尝咖啡享受下午阳光的人群。在设计中应用温暖的色调和更为精致的细节设计。在高速与低速人行道之间为一个精致的绿化带,有座椅供人们 秀沿路。

⑥ 绿化设计 
在整个绿化设计布局上,秀沿路采用整排连续的枝叶繁茂的香樟作为行道树来提供视觉的统一性,形成独特的街景风格。增加绿化率及绿量,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吸引人群,促进商业的发展。在康沈路绿化设计中,通过添加第二行的悬铃树,确保了两条绿化带的种植,使用自然材料建成围墙,使之适合养植攀爬植物,从而创造一个绿色环境,形成一个绿色屋顶或者一个绿色通道。    
五.  结语

商业街环境景观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它是不同时代文化的综合产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文化品位、商业内涵。因此,商业街应在城市中具有独特的景观环境和舒适空间,以此提升商业街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书目: 
1.     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     [美] 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 
3.     建筑师NO.107,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