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王少军:观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引发的思考

时间: 2011.6.16

近年来,各地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作不同以往地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连续三年来由《雕塑》杂志社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我们稍加留心这一现象,就能意识到其中所涉及的多层面的现实问题和意义。

作为职业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了解这些未出校门的在校学生,也熟悉雕塑专业教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它基本代表着中国当代各地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教学的体系特征,特别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关注社会生活 表现当代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依然深刻地传承给一届届从这所院校走出的毕业生们。这似乎也代表着全国各美术院校的教学思想。然而今天我所看到的毕业生作品展,却让我认识到,不能以为完成了学院体制下的教学传承就认为我们的毕业生走上社会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深切厚望。

当今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以学院体系为艺术创作核心。这一现象也在自成一体的学院美术教学中突显出来。有学者已提出了“谁是他们的老师”这样的疑问。这些接受了四至五年学院雕塑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中,出现了大量非学院品格的雕塑创作,在这些作品上我看到流行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熟悉的形象和主题。这些学生似乎悟出了一条真理:市场才是检验艺术高下的标准,没有金钱何谈艺术呢?!因此,他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放弃对艺术本体的深刻追求,将自身潜在的艺术原创力为代价,轻率地选择了追求市场效益的角色!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将给我们未来的艺术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作用。在这里我并不是蓄意否定一切来自于学院之外的艺术行为和成就,我只是在强调学院艺术教育所给予学生的滋养,不应仅仅涵盖艺术技能,学院传统学术体系也应直面当前社会多元艺术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我们应当对高等美术院校学生在院校之外自找“零食”的现象做出理性的分析,我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时代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早已改变了学院式教育的周边艺术生态环境,也提供给学院和全社会大容量的信息和便捷的传播渠道,学院不可能漂升于社会之上而不受干扰。再者,学生生源的知识背景也决定了他们的时代属性。因而我们没有理由忽略他们面对社会的影响而做出的反应。重要的是我们仍然需要加大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有责任以学术的立场带领学生去判断各类艺术行为的是与非,以学院的名誉去证明有价值的艺术创造和低级欲望追求的本质区别。

当今社会发展中初级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崇高精神理想的探索是一对矛盾体的相互较量。现代艺术市场的红红火火,是自古以来这种较量的常态表现,不足为奇。而应当重视的是,身处这一物质资本积累时期的青年学子,如何清醒地认知这个社会 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事实上已成为他们当前紧迫需要解读的命题。

从近年学生创作中突显出来的迷失自我意志而露骨地模仿在市场上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艺术作品现象大有上升趋势!对此,有学生谓之“起码的生存之道”!闻此哑然。而我却想到,作为生存的本能,当今社会已经给这些孩子们打开了绿灯,而我们身为高等美术教育的职业工作者,又应有怎样的责任和职业态度呢?我想,还是要回到前面提到的关于学院教育的问题,是到了认真对待和研究的时候了。

社会在变化,我们要研究怎样使我们的青年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变化,社会之复杂,我们要教育学生懂得并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分辨这种复杂,我们的目标仍然是培养具有崇高品格和天才艺术素养的民族美术人才。

教书育人,首先要做到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跟你去学,不然的话,他们会在你不经意间仍然去自讨“零食”!其实这里讲的“零食”未必就是不该吃的,正是这些“零食”给我带来的启发。我们的专业教学恰恰应当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艺术技能,并创造性地将这种技能运用于对社会认识的深刻表达上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我认为我们必须坚持鲜明的学术立场,负责任地帮助学生认清和排除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各式各样的负面侵扰,并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巧来完成具有独立文化立场和思想意义的毕业作品,使青年学子在步入社会之前正确地迈出其艺术旅程的第一步。

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以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并不断探索和发展的专业教学系统为支撑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为这一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央美术学院     王少军

2008年8月11日
(此文发表于《雕塑》2008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