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当代艺术展览以其独特的展览模式和艺术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展览现象,川渝两地在文化上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具有许多共有艺术价值,当下文化艺术空间的增多,艺术展览从数量、规模到展览的内容及品质都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艺术展览、艺术机构作为文化生产的载体与空间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如何将艺术品、艺术机构、公众进行有机的平衡,并在展览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的拓进,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缪斯喜神:川渝当代中的人像”展览开幕当天举行了《空间与挑战:川渝当代艺术生态中的策展与实践》研讨会,蓝庆伟、冯石为学术召集人,邀请到重庆地区策展人蔡峰、宁佳、薛薇、尹丹与成都地区策展人曹筝琪娜、李杰、田萌、熊宇,由吴永强、熊宇、何桂彦、尹丹担任评议嘉宾。本文结合研讨会的发言内容,并以川渝近5年的艺术展览组织模式、具体艺术实践案例为例,总结讨论以成都、重庆两个城市在城市群落化的展览实践所呈现的几点特征。
“空间与挑战——川渝当代艺术生态的策展实践”研讨会海报
文化在地化
“在地性”是如今许多领域都会探讨的问题,文化也不例外,而这一词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被新的语境所解构,城市的本体基因在策展的语境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在地性”似乎也成为了文化上的一种高度概括。“2021年‘超融体’成都双年展成功举办,成都双年展生发于成都本土,是具备国际视野和未来前瞻性的大型国际化的高规格展览,作为大型展览的双年展,其主题及落实在展览名称的词语既要有特定的理念,也要有视图感;在策划2021年成都双年展之时,对展览主题的设计就并未局限于艺术本体问题的讨论,而是基于城市在地性、跨地区、跨文化视野的综合性考量,‘融’是整个展览策划的重要出发点,是成都双年展的核心理念。‘融’可以概括为当代艺术打破疆界、超越边界的创新探索,在融合、融汇、融化中打开新的天地;同时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力与成都文化建设的关系。”[注释1]本次双年展还有17个平行展立足于成都所在的西南本土文化场域,使艺术、文化与生活方式紧密共生。
2021成都双年展17个平行展地点分布图
2021年重庆当代美术馆“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的展览由重庆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该展览是继2019年底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文献展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当代美术馆展览空间重新调整,并且增加了部分西南地区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后进行的“在地重装”展览,其展出作品视角从本土到全球、个人与群体。此次参展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回应了展览主题“缝合”,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的影响与问题”[注释2]本次在重庆的巡展由三馆联合主办,也进一步拓展了展览本身的意义,融入了本土艺术的理念与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将展览探讨的问题更加深入地带到了当下的语境中。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展览海报
成渝近些年的展览形式和艺术活动很多都会从“在地性”的角度出发,在策展实践中结合本土艺术有关的互动与连接,“在地性”是艺术作品与特定地点建立的情感的纽带,展览通过“在地性”发生,能使观众深度的体会到展览的宗旨与意义,而“在地性”的实践中,也应该注重展览是否需要“在地性”的呈现,不能为了“在地”而“在地”流于表层,要关注到更深的问题意识,以“在地”之名寻找更多合法性和新的意义,在成渝地区关于“在地性”的相关艺术实践,还缺少一部分关于在地艺术系统理论构建。
研讨会现场
艺术项目公共化
重庆的原·美术馆这两年是重庆较比活跃、较年轻化的美术馆,薛薇馆长《走出美术馆,在城市中生长》中提到的原·美术馆在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思考“要做什么样的展览,才能够让美术馆的这个角色在这个城市里面担当它应该的价值,而不是在一个体系里,慢慢地被边缘化”,从2018年开始,原·美术馆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城市的状态下,一直坚守着三大展览品牌,“国际儿童艺术节”、“iArt青年艺术计划”、做与设计相关的展览。国际儿童艺术节可以链接众多国内外的资源,以小搏大,在城市中通过艺术去发生,通过艺术家去调节大众的好感和支持;“iArt青年艺术节”支持和推动西南乃至更大地域范围内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涉及与展览相关的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跨界展览的状态,这些活动及项目以艺术作为媒介,为城市、社会导入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讨论。
iArt青年艺术计划海报 图源:原·美术馆
iArt青年艺术计划展览现场 图源:原·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作为成都近些年发展活跃的美术馆,一直都非常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以及美术馆和公众的连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专业儿童艺术馆的美术馆。美术馆每年的公共项目数量超过一百二十场,公共项目线索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条线索是跟随展览主题并同期研发和策划的公共艺术项目;另一条线索是为了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推动艺术和审美的发展所进行的公益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长期持续的影像放映活动跟建筑、设计以及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的项目。”[注释3]值得一提的是麓湖·A4美术馆的“istart儿童艺术节”从2014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7届,该项目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当代艺术策展与公共教育项目策划的边界,它是由当代艺术展览、当代艺术教育为核心驱动力,以参与性策划为工作方式,通过丰富的自主研发及项目的联合发起,链接美术馆、学校、社区、家庭等多个社会维度的公共艺术项目。
簏湖·A4美术馆第7届istart儿童艺术节海报
在与观众的直接接触中,美术馆除了日常展览外,公共教育是与观众最为密切的,随着展览数量的增多,公共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了观众与展览之间的桥梁,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关系,将艺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转换为艺术知识。当代艺术开始走向公众生活,逐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就成渝两地而论,无论是艺术家或者美术馆自身运营机制都在不断的大胆尝试公共艺术项目,不断的突破自我,跨界合作。
学术内涵化
成渝城市群落化的展览实践中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对“学术性”的要求提高,重庆美术馆策展人蔡峰《美术馆的在地与不在地》中提到美术馆策展“在地性”问题,同时也强调了展览的学术定位,认为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应该更加注重美术史的梳理,做挖掘工作。重庆美术馆去年的“烽火传薪,艺立百年——武昌艺专六人美术作品与文献展”在选取题目时结合时代背景与该馆的馆藏,探索武昌艺专在重庆的办学历史对重庆美术生态的建设或美术创作发展脉络的价值与意义,将展览与本地艺术创作结合挖掘并呈现,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策展,而是更加注重策展学术思路的表达,在策展前期对曾做过的展览作为范本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新的策展理念定位展览。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海报
“202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由文献和作品两部分组成,在文献展设置了5个板块,以关键词为切入点来展现西南地区的艺术群落的不同历史,通过个案勾勒出历史轮廓和框架结构。旨在研究和呈现西南四省市艺术群落的多元面貌和艺术精神。展览期间还举办了“西南艺术群落的历史、评述与现状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分为历史与记忆、媒介与评述、现状与发展、线索与回顾四大板块来探讨西南地区当代艺术发展的多元性与在地性。本次“缪斯喜神;川渝当代艺术中的人像”以“人像”为切入点,以川渝两地艺术互动为目的,以艺术创作中的“人像”为主题,以何多苓、庞茂琨等20位艺术家位展览主题,以绘画、装置、雕塑、摄影、影像等为具体表现形式,探讨艺术创作中“人像”的多种形式。策展人蓝庆伟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中国的“拟人”和“拟物”是一个学术课题,展览虽然以人像作为切入点,但讨论的是人像传递的不再是肖像画的概念,展览不是简单的按学院派或其他分类将作品展出,而更多的是想从拟人的角度来表达它们的拟人性、观念性与精神性。
“缪斯喜神;川渝当代艺术中的人像” 展览现场
当下成渝两地许多展览的呈现更加完整与学术化,展览后期注重艺术评论人、批评家针对展览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关于展览的批评文章,为展览提供更多的养分。策展除了要考虑如何将作品更好的呈现,还需考虑展览内涵的提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成功的艺术展览一定是内外兼修。
驻留项目多样化
成渝两地汇集了众多艺术名家,拥有丰富的艺术品资源,虽然身处腹地,但终是国际化。近些年成渝两地的艺术机构呈井喷式生长,艺术家驻留项目也逐渐增加,成渝两地具有驻留项目代表性的艺术机构有501序空间、器·Haus空间、麓湖·A4美术馆、麓山美术馆。
重庆501序空间呼吸·艺术家驻留项目分为国际与国内艺术家驻留项目,“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为期1-3个月,主要包含位于曼切斯特的英国华人艺术中心(CFCCA)共同协办的交换驻留计划以及与其他位于不同国家机构的驻留交换项目,国内艺术家驻留项目于2017年开启,计划主要是面向国内的青年艺术家,驻留时间为2周-8周。”[注释4]器·Haus空间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亦非常多元,目前与伊朗、日本、泰国、德国等国家的艺术机构驻留项目合作并且成功举办多个展览。成都麓湖·A4美术馆的驻留项目也分为国内、国外两个部分,国内是由国际国内的策展人、设计师、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自行申请到成都进行艺术家驻留项目,国外为两个艺术机构互派艺术家驻留的项目,目前合作国家有日本、泰国、瑞士等。
“边境——李勇政个展”展览现场 图源:麓山美术馆
“地图——何工个展”展览现场 图源:麓山美术馆
麓山美术馆近年来举办了丰富的驻留项目,2017年马克·波米利奥(Mark Pomilio,美国),2018年康书雅(Sophia Kidd,美国)、李勇、阿迪娜·巴伦(Adina Bar-On,以色列)、艾伦·舍尔(Alan Schacher,澳大利亚),2019年蒋建军,2020年苍鑫、郝建涛,2021年王艾、张琪凯。驻留艺术人员来自国内外,既有艺术家,也有像康书雅这样的艺术评论者,展览所呈现的作品既包含驻留期间的创作,也包含之前的重要艺术作品。成渝两地大部分机构的驻留项目处于积极探索发展的过程,在当下艺术语境中,艺术驻留项目更像是一块试验田,它给整个艺术生态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为艺术机构探讨发展新的展览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以上只选取两地个别艺术机构的案例,而两地在展览实践中还有很多丰富的驻留项目。
展览跨学科化
伴随着新媒体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展览”“体验式展览”“交互展览”等新形势展览层出不穷展览更加强调观众参与体验,这是近些年艺术生态发展的“共同特征”。
重庆时代美术馆去年“超验植入”展览围绕物、人、媒介间的交叠状态,以“未来开物”“感官世界”“媒介启蒙”三个分展现场,展开了一场跨学科、多媒体、超经验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新探索展览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成都知美术馆2020年“未知|尹秀珍”展览作品是由艺术家尹秀珍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团队合作,用科技手段去重新诠释“情感”,将其数据化,从而观众与作品都是展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观众的参与与作品的交互,从而推动展览的生成与生长,观众也作为作品重要的一部分。成渝两地近些年关于跨学科、多媒介、交互式艺术展览形式逐渐增加,相较于传统展览模式这些展览模式更受观众的喜爱,观众“体验感”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未知|尹秀珍”展览现场 图源:知美术馆
多元化展览媒介的出现,丰富了展览的形式,使展览模式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对艺术观念也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跨领域应用已成为当前的趋势,这种多媒体艺术与交互式艺术展览方式带给了观众全新的观展体验,也使得艺术与观众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未知|尹秀珍”展览现场 图源:知美术馆
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不同,成渝双城的战略性关系是近年来的产物,两地展览实践的互动也有所加强,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笔者综合本次研讨会内容进行探讨,总结出当下成渝两地群落化的展览实践呈现特征有:文化在地化、学术内涵化、艺术项目公共化、展览跨学科化、驻留项目多样化。城市群落化的大力发展已经成为了趋势,同样成渝两地也形成了群落化的合作与交流。另外,伴随以上情况发生的,也有一些新的挑战:一、在双城展览互动的背景下必然也会形成展览的重复化,在地域性的合作下未来将何如呈现新的展览方式呢?二、现在在“共同性”的特征下,如何使展览更具特点?三、两个城市在近些年不断有新美术馆、艺术机构的诞生,那么如何在新的更大的空间中呈现出具有学术价值、艺术史意义的展览呢?成都、重庆城市群落化的展览实践也将成为新的课题与挑战。
(作者简介:李琦,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管理在读研究生)
注释:
[1]范迪安:《城市伴生——2021成都双年展的策展理路》,《美术研究》2022年2期。
[2]“今日美术馆”微信公众号,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重庆当代美术馆巡展即将开启,2021.4.23
[3]孙莉:《坚守初衷,迈向未来——簏湖·A4美术馆》,《当代美术家》2018年第5期。
[4]“501-序空间”微信公众号,简介|501序空间,2017年12月31日。
参考资料:
“缪斯喜神;川渝当代艺术中的人像”展览资料,2022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资料,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