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展评|“文气”在当代艺术中的复魅与可能性

时间: 2023.10.16

编者按:

2023年9月20日,势象空间带来了由陈彧君、李青、刘晓辉、马轲、秦琦五位艺术家组成的架上绘画联展,展览被命名为“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本次参展艺术家均在展览中展示了自己的最新作品。1展览现场.jpg

2展览现场.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展览名“赏奇析疑”摘节于陶渊明所作传世名篇《移居二首》中的一篇,其原文为: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看懂展览前,先看懂展览名……

可能贸然接触到这样的展览名称时,如果对古典文化缺乏系统了解和知识储备,无论赏奇还是析疑,都不免有种展方借文本架空作品、强行复古给观众出谜题之嫌。但事实上这种文本设定非但不是观展的障碍,反而会在仔细推敲研读后会令人有种拨云见日之感。“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陶渊明《移居》之一.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陶渊明《移居》之一

在展览前言中我们可以发现,策展人李大钧对本次展览的策划初衷,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别来自“文”与“艺”两条线索。

“文”线为:先有千年前陶渊明所造之诗境,士子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为学交友之道;奇文共赏、异义相析所演化而来之“赏奇析疑”的成语,使我们得以想象古代文人围簇在山水田园间,“对簿”诗赋的清谈与人文理想。(1)“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吴大羽《从陶渊明说到画家》之一.jpg

(2)“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吴大羽《从陶渊明说到画家》之一.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吴大羽《从陶渊明说到画家》之一

“艺”线为:近代吴大羽所作《从陶渊明说到画家》长文,把人们对陶渊明从刻板印象中的“隐士”认知,提升到“清醒决绝的古代知识分子”;前者更将陶渊明的此种人格推崇至画家群体中,从而希冀于后者效法,使得陶渊明的精神图腾,从文学界、思想界进入到艺术史的叙事中。


策展理论成立,能等同于作品“匹配成功”吗?

得益于势象空间对吴大羽先生的文献占有度和经年累月的不懈研究,笔者认为前文中提到的“艺”线索,对于该展览得以确立的意义尤为关键,可以说直接夯实了策展初衷的“合法性”。这样的发现不但为传统文人价值介入今天的艺术给予充分的理论支撑,更为本土艺术在事实上靠近古典人文理想平添了一条根据。3“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

4“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在“析疑”理论依据、顺利将对展览的理解从文脉精神并进艺术思路之后,我们再将目光回到展览中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上来“赏奇”,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便由此显现:单纯从视觉维度中考量,使用当代艺术创作语言的参展艺术家,如何自如地将创作者的“艺”褪回至“文”的观照与合理性上?(这里做退一步解释,既然二者的关系在策展线索上成立,那么也必须能够做到反证,否则立意甚高的展览主题,则会产生没有对应目标的“打空枪”现象。)5“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

6“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

7“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策展人在篇幅不长的展览前言中,两次着重提到“气”或者“文气”的概念:

“当我把视野投向当代艺术现场,……希望找到的是那些对陶渊明、吴大羽等前贤‘同气相求’的艺术家”“……同为有益之事,以求学问相长,这或是一番古今文气的延续。”

据相关史料和研究者了解,最早将“气”的概念于文学理论中实现运用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气”,便是文气,是“文”所体现的创作者精神,但曹丕认为这种“气”指向创作者的天赋所带来的才能,甚至是不可复制和传授的。这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是非常返魅的。“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艺术家在作品前留影.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艺术家在作品前留影

在陶渊明所生活的“后魏晋”时代,彼时的“文”趋于解构事物本身,文论则重于理论形式。而直至陶渊明离世的五代十国时代,两晋文论的发展(文论的指导级意义,对“文”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已经认为“气”并不拘于天赋,也会因后天的学习修养获得改变与提高,而这在今天看来恰好是对“气”的祛魅行为。8 “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此间的“一返一祛”,我认为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巧暗合了人们对于今天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想象路径。同理,回到展览上来说,展方对于艺术家作品的选择上非常理性,策展人直言五位艺术家入选的标准,都有着多重共同点,例如系统的学院学习背景,多年来的市场验证与创作态度兼而有之。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针对于成功艺术家的研究指向什么呢?难道是成功学吗?这显然不是。9 “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文脉”不能承受之重——脱离现实

此次展览更希望看到的是,今天所“入选”和步入“正途”的艺术家,能在精神、人格上,与先贤实现或保持对话,而在实际动机上,则无论于创作或策展“研究”,作为同在东方土壤、思考范式、精神表达和审美传承下诞生的创作者,以及作为在时间线上“承继方”的后者,能在现实意义上,将“气”——我们的文脉于艺术创作中延续。“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策展人李大钧与观展艺术家王兴伟.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策展人李大钧与观展艺术家王兴伟

多年来,国内当代艺术创作及批评界仍有一股不灭的力量——希望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研究成就与理想价值顺理成章地接入西方所“定义”的“当代艺术”在国内的生长核心上,并由此提升学术高度——从而指向中国当代艺术在拥有自身文明内核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甚至“超越”。10 “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

11 “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但仅从这一单一维度中寻索,妄图崇古贬今,借古喻今,又恰巧会遇到国内艺术史语境下,面对近现代艺术创作思想、批评的断层与艺术家“产生”的相对缺失之窘境。而这样的悖论会令上述希望很大程度上陷入现实层面上的“无意义”现象,失去有效推进的“源动力”。12 “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jpg“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图/势象空间

此次势象空间所依托的策展内核,无疑找到了一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研究路径,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格局,也打开了属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而其中最难能可贵的,则当属在文献研究上严谨的治学和基于现实意义的策展理念,无论在宏观视角还是细节锚定上,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也希望,在该系列展览研究项目上,看到更多的扩展与进取。

文|王宗亮

责编|孟希

图文参考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文中部分内容,参照展览——“赏奇析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展览前言,内容由势象空间提供。陈彧君,错屋NO.230513,纸本综合材料,256×160cm,2023.jpg陈彧君,错屋NO.230513,纸本综合材料,256×160cm,2023陈彧君,喜宴NO.230829,纸本综合材料,216×396cm,2023.jpg陈彧君,喜宴NO.230829,纸本综合材料,216×396cm,2023李青,高速静物,布面油画,150×200cm,2022.jpg李青,高速静物,布面油画,150×200cm,2022李青,邻窗·双子灯塔酒店,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157×90.5×10.5cm,2022.jpg李青,邻窗·双子灯塔酒店,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157×90.5×10.5cm,2022马轲,盲人摸象(二),布面油画,299×253cm,2023.jpg马轲,盲人摸象(二),布面油画,299×253cm,2023马轲,盲人摸象(一),布面油画,33×40cm,2021.jpg马轲,盲人摸象(一),布面油画,33×40cm,2021刘晓辉,梦境,布面油画,150×160cm×3,2023.jpg刘晓辉,梦境,布面油画,150×160cm×3,2023 刘晓辉《梦境》局部一.jpg刘晓辉《梦境》局部一秦琦,何脉一家,布面油画,230×300cm,2023.jpg秦琦,何脉一家,布面油画,230×300cm,2023秦琦,片帆出海(小),纸本丙烯,150×230cm,2023.jpg秦琦,片帆出海(小),纸本丙烯,150×230cm,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