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鄢醒(1986年生于中国重庆,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在我策划的一个展览中呈现了一个名为《DADDY 项目》(2010)的行为作品。在这次令人心酸的呈现中,鄢醒面对着白墙站立,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他在单亲妈妈的照顾下成长的经历,向在场的观众坦露了自己曾经承受的家庭暴力、生活的巨大动荡感、来自家族的认同感及爱的缺失,以及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都不曾有过的父爱。开始这场讲述时,鄢醒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了自己父亲的身上,甚至告诉我们父亲就在观众中;而随着他叙述的进行,我们才知道他所指的并非自己真正的父亲,而是一个他从未真实拥有、但无时不企盼的父亲形象。无疑,鄢醒是个出色的故事叙述者。也许是因为讲述的这一切都是他亲身的经历,或者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如此之强,表演过程中他没有尴尬的停顿或者词语的磕绊。他描述了与母亲之间不断的争吵和竞争关系,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如此激烈,他甚至曾被母亲刺伤过。鄢醒与母亲的男朋友也偶有暧昧关系;警察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想象一个像鄢醒这样的年轻人已经经历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想象的艰难和痛苦,还仍能像他现在这样保持着对生命的期望、追求而努力工作。
《DADDY 项目》这件私人而又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鄢醒创作的最好的作品之一。他的另外一些更有力的作品也以自我指向为特征,把艺术家本人及其自身的经验和投射放置在对于关注力的审视和探讨的核心;同时,这也满足了他被观看、被倾听,以及被爱的本能欲求。
鄢醒此次在麦勒画廊北京部的首次个展中呈现的主要作品——《现实主义》(2011),可以说是他之前策划的名为《一个计划——教育》(2009)的项目的延伸讨论。2009年,鄢醒构思并发起了这一项目,邀请身边的朋友和艺术家创作一件反映教育的构成因素的作品,探讨每个人如何消费和内化从学校、媒体以及其它渠道获得的外部资源信息和教育。
《现实主义》这部行为作品是鄢醒特别为此次展览构思创作的。参与现场的有鄢醒本人和一组被他安插进观众中的演员,由他们和一件大型雕塑作品进行互动。这件雕塑的原型来源于一件制作于1577年、摆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古典作品。在鄢醒想象中,他是“最完美、最性感、最优雅、最美妙的男性形象”的化身。制作这件用于展览的雕像使用的方法及风格沿用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训练体系,通过自然主义塑造理想造型的方式,塑造工人阶级和农民坚毅、不朽的形象。在行为表演现场,鄢醒和他邀请的演员将围绕着这座高达3.5米的石膏雕像呈现他自己精心编排过的动作。他们的表演看起来似乎是彼此随机地交头接耳讨论着什么事情,但演员是完全按照剧本的精确设计进行呈现。剧本以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撰写的《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为基础,鄢醒在这部宣言书页上做了阅注,写下自己对于宣言中涉及的问题的阐释、评论和思考。
按照编排,演员们将在现场互相讨论宣言中的内容,也会在表演过程中和观众聊天,向他们提问题。在这样的意见交换中,演员们要提出对于宣言内容的质疑或者认可,表达对其所宣称的东西的不满或者兴奋。鄢醒将在表演中扮演他自己,一个专业的艺术家,与演员和观众一道分享他对于展览中的这座雕像的想法和意见,以及他对艺术史的反思。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系统将在鄢醒的这个作品中直面相遇。两者的美学传统和世界观并非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风马牛不相及。两种体系都在用它们各自的方式去表达关于人类欲望和野心的某种想象。它们无非是两种人类不断尝试的手段,以求更加理解世界的组成。这两种对于“艺术可以是什么”的意识形态阐释都在一般的艺术史叙事中获得了稳固的地位,把自身确立为一套艺术法则,旨在指导我们如何从宏观上理解艺术,并对艺术制作的过程产生影响。而鄢醒的这件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实践试图检验自己与这些艺术权力话语的关系,消解它们的权威及其试图强加给艺术实践的影响。
除了《现实主义》,鄢醒还将展示另一件他最近创作的作品——《他们不在这里》(2010)。这是艺术家应某展览邀请在非常规展览空间里完成的一件作品。每位参展的艺术家都拥有对展览空间的决定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作品,而不必在展览开幕日时在同一空间一同呈现。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项目的视频和图像记录。鄢醒让七个男子同处于某一酒店房间中共度了一个无聊的下午。按照计划,他们彼此间不得交流,尽管同时同地的在场,却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全神地投入到鄢醒分配的角色里。房间外面,一个写着“他们不在这里”的标签挂在门上;房间里面则设有三个固定机位和一台DV摄像机,记录作为导演这一情境的艺术家拍摄这七个年轻男子的过程。
文:卢迎华
翻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