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土改——追求人间的平等和社会的公正

时间: 2012.6.4

彦涵以土改为题的绘画,反映了一个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艺术家,最终决定奔赴延安的重要性格取向和政治倾向。

彦涵生长于中国传统侠士家庭,父亲的教诲赋予了他嫉恶如仇、抑强扶弱的豪气。投奔延安之前的彦涵,热爱艺术,他拒绝投考警察学校,却把美丽的西湖边上的国立艺专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方向,但这种选择并不意味着彦涵潜在的人格中缺少解救和解放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倾向。中国传统文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抱负,将同情劳动人民、消除人间不平作为个人的品质和胸怀,即使在风花雪月中吟游的诗人如白居易,也有如《卖炭翁》这样对人间不平的控诉和执言。因此,当彦涵的人生导师陈佛生致信给他说“你不要去画风花雪月,而要去画沧海桑田”时,他的艺术倾向获得了启发和加强,这为他走向延安、实践文艺作为革命的武器的进一步选择奠定了基础。

彦涵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国家和民族出现危难时,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受到了严重的阶级剥削。一旦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出信仰的选择,迅速自觉地成长为一位共产主义者之后,他对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社会资源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此时他的艺术集中体现了他对共产党领导的“土改”一次性剥夺并分配富裕阶层的财产的政策的极高热情和巨大冲动,《审问》、《这都是农民的血汗》等作品的产生,都说明了他对地主阶级所代表的少数富裕阶层的仇视,和对社会两极分化不平等现象的不满。这种通过暴力运动手段而非通过经济运营方式所达成的财产重新分配,是这组“土改”绘画的主要基调。

彦涵作为一名战士和共产党员,其政治倾向一旦变成艺术作品,就具有了迅速放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特别是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作品的影响力获得了成倍的放大。于是,彦涵的作品变成了“传单”、“宣传画”,在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中迅速地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效应,甚至演变成一种斗争形势的范例,许多斗争场面有可能都是根据他的绘画而设计和展开的。 “分地主浮财”的场面,对于革命战士来说,是一次对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正在实现的记录,而对于得到合理分配的穷苦农民(他们在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被定义为中国人民的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政治力量和依赖对象)而言,这幅作品所产生的鲜明的形象的吸引力,使作品成为革命和斗争动员的最直观的信号。

文/朱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