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名师足迹——艾中信艺术展”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性回顾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共同主办,两年来,艾中信的亲友们一直在筹备着他的遗作展和纪念画册。
艾中信生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是一位在中国美术界声望很高的艺术家。由于艾中信先生为人谦和低调,生前从未举办过大型个人展览,所以现在的青年人对他的了解很少。
艾中信出身上海郊区,早期就有了对社会与人生的光明追求。后来进了大学,成为以徐悲鸿先生为中心的进步人士文化圈中的一名青年,在抗日战争中受到锻炼。解放前几年,他经上海到北平,先在以苏联为背景的《时代日报》编辑美术副刊;后到徐先生创建的北平艺专去工作,成为北方进步群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的青年中坚。北平解放后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十年他就一直是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群中的骨干,并且其作用从学院辐射到美术界。艾中信是一位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优秀先驱,同时是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良师。
艾中信作为徐悲鸿学派的传人,积极执行和推动这个体系。他参与组织了第一次全国素描教学会议,对俄罗斯方法与法国方法在结合中各有所辨析。他担任油画系主任负责组织和顺利实施五年制专业的方案,与顾问马克西莫夫教授合作良好。他又移植外国经验,大力设计和倡导了画室教学体制,至今成为在全国各地实行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他积极执行“八字方针”,组织对教改的调整,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强调学生的全面修养和创造风气。在改革的初期,他已六十开外,又一手抓起了全面的教学重建工作,再立新功。
艾中信是20世纪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尤其是致力于推进写实主义的一位先驱,他的画家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是20世纪40年代。艾中信毕业于中央大学在重庆时期的美术师范专业。曾与华君武同学,也已发表过漫画作品,求学时已出版过炭笔速写《四川的劳动者》。1941年以所见嘉陵江边素材画了《卖柑者》一画获奖。他还画了一幅江上的纤夫,经中国画老师张书补景后参加了在当时苏联举办的战时中国美展。由于他成绩优秀,毕业时即留校聘为助教,3年后任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艾中信是在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等多位良师的直接教诲下脱颖而出的佼佼者。40年代他画了以抗日战士为题材的《枕戈达旦》,构思源自读艾青的《青纱帐》一诗。他又到川西写生山川人物,有《都江堰》、《蜀山隆冬》诸作。
1946 年,艾中信来到北平,艺术才能得到更出色的发挥,卓然成家。这主要显现在他的一批优秀的抒情性风景画上。例如,《崇文门外》、《雪里送炭》、《紫禁城残雪》这几幅画都是“画中有诗”,为传世精品。他到门头沟去画矿工,有一批珍贵的速写,尤其他着意于沉重劳作下的童工形象,再三为之写照,留下了油画《背煤》等作。
50至60年代是艾中信的第二个创作时期。新生活的光辉照耀、视野开阔和思想提高,使他的艺术的翅膀飞翔得更高。他的形象结合技巧日趋丰富熟练,自觉的革命意识使他的精神奋发,个人风格发挥得更加劲健,多以新时代的景物抒情叙史而自成一格。
在普及需要的推动下,艾中信画过抗美援朝宣传画,到天津马厂、机车厂、大同煤矿参加了宣传生产的集体创作、海上遇险故事的连环画、以国家领导人为题材的年画和名胜年画,为《祥林嫂》、《药》和《阿Q 正传》作文学插图,在福建画过墙画,在报刊上发表过全国英模大会、第一次人代会等现场速写。他还与吴作人合作设计和绘制了以神话为母题的北京天文馆天顶画。艾中信从50年代初起就画过多幅大幅人物油画,有《任弼时同志和青年在一起》、《朱总司令在军舰上》、《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60年代初画了《李兆麟将军西征》。艾中信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PANORAMIC LANDSCAPE),这种样式,构图超宽幅,境界壮美,又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收集其中融为一体,是一种叙事诗式的大风景,但又不仅是风景,而是现实生活的大块文章,或是壮阔历史的宏大叙事。
第一幅代表作是《通往乌鲁木齐》(1954年)。那是国家大建设时期之始,他到甘肃乌鞘岭一带写生,目睹神会,兴奋不已,人民创建新业的局面正在到来。他受到石鲁的启发,运用了传统山水体裁,使用传统的“三远”法,在高、平、深三个维度上伸展,用错杂交织而有序的形色营造起宏大气势和壮美风光。
此后艾中信又先后创作了两幅长征中的雪山——《炮兵过雪山》和《红军过雪山》,以大风景手法指向革命历史。天地苍莽一色,艰苦攀越的部队在经受绝塞的严峻考验,一种肃穆的气象充满全图。作者大胆地突出了自然景物的压倒之势,长云绝壁,险境高寒。
在这个成功的方向上,艾中信接着创作了革命历史画《东渡黄河》(1959年)和《夜渡黄河》(1961 年)。《东渡黄河》以“直指黄河问渡津”为突破点,使用了《黄河大合唱》里站在高山之巅的音乐形象,作感情高亢的颂歌。艾中信给予了风景体裁以史诗般的展开可能,显示出在这个领域中的长足发展。《夜渡黄河》中的大场景的构图深藏着巨大的张力,人物生动传神。它正是中原黄河流域的乡土气息,有巨大深度的空间感,更托出了静中有动、神兵突现的势态,在处理历史性场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幅画显示了作者独到的智慧。
60年代初是艾中信的一个创作高峰。1960年他去井冈山,画了《大兴安岭在望》(1962 年)、井冈山《大井》(1960年)、《丰沙线上(二)》、《黄洋界》、《老赤卫队员》诸作;1961年去大渔岛,画了《向海洋》、《翠花》、《段大爷》诸作;1962 年他去大兴安岭,画了《在望》、《冬猎》、《木材厂》诸作。70年代中他虽然一度被派到斯里兰卡参加集体制作中国援建大厦的装饰壁画。在运动中被罢职靠边站,艾中信创作的盛期被中断。
“文革”以后,艾中信才重操画笔,恢复创作。他在晚期有几幅重要新作,一幅是他应约为纪念马克思逝世百周年而选画的《马克思临终》一画。《踏雪》是画他自己和老伴在天坛柏树林中携手踏雪而行。
艾中信在大学期间学过中国画,后来的环境更动和中国画家在一起,中国画的写意对他有很深的潜在影响。写实中的写意属于中国油画在20世纪中期很多人共同努力一种创造性探索,其中包括艾中信独到的成果。他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态度具有深刻的认识。中国油画家只要摆脱了西法的误读,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缘故,有更好的条件趋向于写意性的探索。艾中信主要在20世纪从40年代到60年代承前启后的阶段中起了显然的带头作用。尤其是他长期执教,作为诸家名师之一,所传播的影响就更大。
艾中信为人治艺都有一种平实温和的态度。他早年即已认定“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方向,所以,他注重和擅长于从写生中敏锐地捕捉视觉的生动的东西,又热心于投入社会实践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艾中信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编辑与作家,他的《油画风采谈》、《读画论画》等书为美术界的人们所爱读。他写的回忆徐悲鸿的文字已集纳成《徐悲鸿研究》。就其中评说国内十数家的部分而言,是继《油画风采谈》之后更深入的重点发挥。他主编了《新中国文艺大系》中的美术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美术卷。在后书的序言中以2.5万字的长文从现代中国文化的角度提纲挈领地综述了关于美术的全面理论认识。由于艾中信的杰出贡献,文化部授予他“造型美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
“艾中信艺术展”使我们具体真实地感受到20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轨迹,是研究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展览。
文/梅苑
文章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