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现实主义与中国油画主流

文:靳尚谊    图:靳尚谊    时间: 2014.1.12

日中美术研讨会每回有不同的主题,但是,这些主题总是根据日中两国美术发展状况来确定的。当理论分析联系艺术现状时,它所产生的认识便能对艺术创作起促进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日中两国学者经常交换意见,是很重要的。

1994年中国美术界仍然非常活跃,但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油画。仅从展览来看,就有每5年举办一回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多场油画家的群体展和个展,还有由部分美术评论家组织的油画展,这些展览,加上第八届全国美展中的油画部分,都检阅了中国油画生机勃勃的趋势和学术进展。可以说,今年中国美术是“油画年”。

一方面是油画创作面貌丰富多采,另一方面是关于油画的讨论也非常热烈。这些讨论通常在中国油画的语言、样式、风格特征、中国油画和西方艺术以及亚洲艺术的关系,中国油画的发展前景等主题上展开,但话题的焦点是: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和语言形态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它将在中国油画的下阶段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作为一个从事油画40余年的画家,我也想借这次日中美术研讨会,谈谈我的意见。这些意见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地展开。

一、现实主义是中国油画的文化选择

我们今天的现实主义,不是曾经在欧洲19世纪出现的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现实主义,也不仅仅意味着用具象的造型手法反映客观世界,它指的是贴近社会、自然、人生现实的艺术创作思想,特别是在精神上追求“现实性”的艺术创作原则。这种认识在中国油画家中,经过了几代人的摸索和思考,才得以形成共识。

20世纪初期,当求学于欧洲和日本的中国油画先驱们回到中国时,带回来的是他们在异邦所接受和学习到的多种样式,借助“五·四”新文化运动荡起的艺术思潮,在中国油画的早期发展中,有过多种样式并存的时期。表现的、象征的、超现实的油画风格和写实的油画风格在画坛同时崭头露角。但是,30年代以后,以写实风格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油画逐渐蔚成气象,特别象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油画家在大尺幅的作品中表达了一种思考现实关注人生的精神内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为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作出了贡献。这些画家之所以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传统表现中国的现实社会景观,是因为他们深切感到处在从半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剧烈变革的中国首先需要的是关切现实与人生的艺术,中国落后、贫困与战争带来的苦难,要求艺术作为促使广大民众认清现实的工具,早期的现实主义油画一方面动用了适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具像造型手法,一方面注入文化启蒙和民族解放的意识,迎合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需要。其他艺术样式没有象现实主义那样发展起来,并不是由于“思想运动”的结果,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当然,油画艺术是一个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业有所精的画种。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很缺乏油画发展的外部条件。到了50一60年代,中国油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在这个时期就集中了全国最好的画家,也提供了一种教学—研究—创作三位一体的油画发展条件。这个时期,中国画家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形成现实主义的造型体系。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在油画上当时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但中国油画家通过前苏联的艺术资讯接触了部分欧洲油画传统。这一时期是比较宽阔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变化的现实主义发展时期,油画家非常重视深入社会生活,感受战后社会建设的热潮,以巨大的热情从不同侧面记写了现实中健康向上的人物精神和生活气氛。我自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艺术教育并投入油画创作的。

后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浩劫式的“文化大革命”,政治不仅干扰了艺术的正常发展,还要求它成为政治的工具,这就使发展到1964年中期的油画断绝了与优秀外国文化和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只能以照相式、平庸的如实再现手法宣传空洞、狂热的政治口号,在油画家的思想遭到禁锢之时,艺术感觉也被破坏怠尽。我自己就有深切感受:“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拿起油画笔首先要“找回”感觉。为了恢复艺术的感觉,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色彩、素描和造型的练习,也努力从认识上扭转那种简单、机械的现实主义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空前活跃,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曾一度使油画出现了裂变,对油画作为一个画种的当代价值有过怀疑和论争,多样的艺术探索也使油画的主流方向变得模糊。但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思考,较多油画家意识到中国油画并没有发展饱和而需要解体,中国的国情—包括民众审美心理特点和文化建设任务还要求油画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中国油画家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西方油画的整个传统,即不仅注意吸收经典油画作品的优长,还注意油画文化内涵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特别是关切人生和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老、中、青几代油画家虽在切入现实的角度和表达题材上各有侧重,但关注油画语言的风气久盛不衰。在这个基础上,一些油画作品已出现更多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油画的“中国学派”正在成为中国油画的共同理想。

现实主义油画的美学品格

在概要地梳理出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归纳它所体现出的美学品格,这也是正确认识中国油画和评价它的价值不可缺少的思考。

第一,史诗品格。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具有很明确的客观性和历史性。现实主义强调客观地反映现实,从作品主题、形式结构到形象塑造都依据画家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提炼。中国油画家向来是着重“写生”的,战争年代,他们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到生活中去描绘真实的景物。今天,仍然有许多画家不愿意一味在画室里遐想,而愿意到生活中感受,去收集他们所见的形象素材。画家们把“写生”既看作是获得新鲜艺术感受的途径,同时,也通过“写生。”获得对生活本质的认识,这样,就使作品从客观性达到历史性。几十年来,中国油画家的理想是通过好作品能容纳自己对人类命运与时代生活特点基本看法的力作,由此,形成了具有“史诗”特征的一些代表作。

第二,尚美品格。美永远是人类向往、追求的目标,尽管现实生活中有冷酷和丑恶,人类总是憧憬和希冀美好的境界,人类精神的主导面总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对真、善、美的肯定,是人类摆脱困境、开拓新路、创造未来的动力。现实主义油画中的“美”,不仅仅是造型上的优雅或色调上的明丽、和谐,而是整幅作品所洋溢的一种生命力,一种能唤起人们精神与激情的生机。在人物画上,这种尚美品格通常是通过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刻划达到的,在风景和静物上,则体现为贴近自然的抒情意味。

第三,理性品格。现实主义艺术是理性的艺术,这一方面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大多是属于人类理性层面的状态,较少是非理性状态。另一方面是画家大多是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包括描绘的对象与自己。这也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有关,中华民族向来是崇尚理性的,长于从物象观察升华为理性思考,善于从充满困难甚至处于困境的情态中发现和挖掘积极的精神力量。虽然西方的非理性精神—从哲学流派到艺术流派也介绍到中国并引起青年画家的初始兴趣和共鸣,但往往最终被化解在理性的智慧和态度之中。在中国油画中,极端无序的表现主义和纯感觉的抽象主义往往是青年画家一度的语言方式,但终未形成持续性的发展态势,这不能不与中国文化的理性传统相关。

现实主义油画的这些品格大体上是比较稳定的,也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深刻。由此看中国油画的当代格局,可以说,多样化是它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作为主流是它的本质。它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有着现代主义诸流派难以企及的优点和生命力。

当然,现实主义还需要发展,从西方到中国,现实主义曾经在不同时期经历过发展,由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新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到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以至今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等等,都表明它是一个能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艺术观念。但它本质和品格上的若干特征,却是它于外部形势和文化氛围转变时不变的根本。

三、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开拓

当今中国油画家在现实主义问题上处于困惑的关键在于:现实主义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加以变易以呈现出的新的风采。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应该如何深化与开拓。

先略谈现实主义的深化。现实主义的深化主要是在真实性的问题上。中国油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真实地反映时代生活和一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精神的作品,留传至今仍能闪烁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光芒,仍能与今天的观众心灵对话与沟通。而那些违背生活真实、按照当时某种政治政策、要求去制造主题、塑造形象的作品,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因此,保持追求真实的传统、摒弃虚假的感情首先是坚持现实主义的条件。今天,由经济形势变化引起的社会生活景观已发生巨大变化,画家眼中的视觉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油画创作中也出现了不少描绘片段的、局部的、偶然的景象的作品,这部分作品有它们“真实”的特点,但视觉上的“真实”如何上升为内涵的真实,画家个人所感的真实如何上升为整个民族精神的真实,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关于中国油画的讨论焦点已经从80年代末的“语言”转向“精神性”,舆论要求油画家在掌握了较为熟练和扎实的写实技巧后,不要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现实主义除了要内向深化以外,还需要外向开拓。现实主义应该广为吸取其他创作方法的营养以充实发展自己。现实主义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那里吸收了不少营养,在今天,它更需要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吸取营养。事实上,中国画坛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资讯已不陌生,同时还关注近一、二十年西方美术的走向。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的距离已不象本世纪初画家求学之旅那样遥远,也不象50一70年代封闭时期那样无法测估。中国油画家现在做的是在了解中选择、在选择中借鉴、在借鉴中扬弃、力求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样式与审美特征。这方面,年长的油画家显出以己之长为本、兼收他长为辅的创作特点,中、青年油画家则以大胆探索、广收博取的姿态在油画的表现力上进取。试观今日中国油画,已经不是一种或数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面貌,而是以相当丰富的创造性构成现实主义精神的整体大观。

靳尚谊

《美术》199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