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及其文化精神历经千余年的积淀,凝聚了传统精英艺术的思想精髓,也代表了文人书斋文化的情致与趣味。这种雅集观瞻的尺幅形制,在20世纪经历了时代的新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美术馆展示与厅堂文化的需求,在画面尺幅、观察视角和表现题材上都有了相应的发展演变。在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正大气象与浑厚壮阔方面,画家许仁龙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吸收了宋人山水的浑厚雄奇,融入了明清和近代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同时积极接受西方写实绘画观念与技法的影响,以宽屏幕式的大构图表现高山大河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显现出雄浑昂扬的民族精神。
上世纪70年代,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在全国首次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批学子,许仁龙在197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并留校,1979年调往美院附中任教,曾一度担任附中教学行政领导工作。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曾独自一人去黄土高原写生,足迹遍布山西河曲、陕北米脂、佳县,在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积累创作素材,在农家体验艰苦的生活,感悟生命与艺术的真谛。同时,他还有为绘画创作撰写诗文的习惯,展现了其画外的丰富意蕴,也诠释了创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刻理解。对于高原、大河、高山的喜爱,与他一直倾心钻研的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有关,他要虔诚地用眼睛和心灵贴近自然、虔诚地用意志和苦难磨炼人生。
许仁龙注重对于自然的真切感悟,在他早年的陕北写生作品中,用北宋范宽的雨点皴来画陕北陡峭的沟壑,用粗颗粒的矿物质颜料来表现高原上的平坡大塬,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干燥沙漠黄土地的质感。这一工具材料的补充和变革,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也增强了对于山水物象的表现力。
用重彩技法来表现物象,这一色彩传统自唐代开始在中国绘画文脉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富丽清整的工笔人物画、古朴辉煌的敦煌石窟壁画,色彩强烈的战国帛画和漆画,更有古朴稚拙的原始彩陶艺术,都凝聚着中国绘画传统的丹青之美。在色彩的表现上,许仁龙经过数年的摸索和探寻,选用了中国的矿物质颜料,如颗粒状的云母粉、晶体的各种矿物石色结合水墨来表现,使画面具有厚重的肌理美感,更符合现实自然的物质结构和气势。他画中的崇山峻岭,一方面表现出山川局部的险秀与奇峻,一方面更以宏阔粗砺的磅礴气势,显现出自然的博大与厚重。如在他的《黄河夕照》中,生动地描绘了黄河两岸山高土厚的自然景象,在朴素中透射出苍莽健硕的精神,有力地表现出中原文化浑厚、踏实、坚韧的地域文化精神。这种气质在他以《大塬》《魂系大河》《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为代表的黄土高原系列作品中都能够透射出来。
这种浑厚凝重、苍茫沉郁的壮美感,在许仁龙2002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国画《万里长城》中形成了一种合力。画面中造型的庄严肃穆、结构的生动严谨与青绿色彩的明快鲜活,展现了中华文化崇高宏阔的民族形象,与雄壮威严的大国气度。画家以准确的造型能力勾勒轮廓,把握光影色彩的微妙变化,吸收了西方油画的写实造型意识与风景画特有的俯瞰视角,还运用了胶彩和贴塑金、银箔的媒介材料,使画面兼具绘画感与装饰性。这样的多种技术与综合能力,是与许仁龙早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过的系统教育与写生造型能力分不开的。画面中山川丘壑与长城城墙相映成辉,加之巨大尺幅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使整幅作品气势磅礴、苍茫雄浑,既符合国家政治殿堂的氛围需要,又得自然造化的浑厚大气。
许仁龙的笔底河山所呈现出的,正是这种厚、拙、整、大的气象,在山水自然和人文物象中透射出有一种浑茫严整、自强不息的正气,在浓墨重彩的山川意象中抒写一种厚重的诗情。
愿仁龙先生创作出更多佳构,也祝其山水画艺术之路常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