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CAA15”论坛纪要(一):国际与中国的独立艺术评论

时间: 2014.5.15

2014年4月27日上午10: 00 -12: 00 
主持人:顾振清
嘉宾:李立伟(Lars Nittve,香港M+美术馆行政总裁,2011和2012年度CCAA当代艺术奖评委), 黄专(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馆长,2012年度CCAA当代艺术奖评委),曹丹(《艺术界》杂志执行出版人),顾振清(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前任总监),朱朱(策展人、批评家,2011年度CCAA评论奖获奖者),姚嘉善(独立艺评人,2007年度首位CCAA评论奖获奖者

2007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设立了第一个评论奖项,以鼓励中国的独立批评, 经过四届选举共评选出了6位获奖评论家,在每年的评选过程中,中国如何建立不以市场为主导的独立批评是激烈研讨的核心,国际间独立批评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如何影响中国的评论体系。本场论坛嘉宾为CCAA历任评委及获奖评论家,由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前任总监顾振清先生主持。

首先由顾振清先生做本场论坛的开场白。他认为,批评家在1990年代作为艺术家、艺术思潮背后的推手,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2000年前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从地下转入半地下,以及艺术市场的日益蓬勃,批评家呼吁在当代艺术生产和消费链条中获得属于自身的物质利益成为艺术批评界的中国特色,也是关于中国当下是否存在独立艺术批评的相关讨论所绕不开的话题背景。

李立伟:西方当代独立艺术批评概况

首位发言的是香港M+美术馆行政总裁李立伟先生。他认为,在西方人们对于何谓独立艺术批评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任何批评家的写作都有所受制和依赖,或者是画廊或者是艺术家,也包括批评家对于自身意向的依赖性。在李立伟先生看来,真正的独立艺术批评作者一般长期受雇于一家刊物,并且长期持续地发表艺术评论文章,但是这样的作者正在不断地减少。即便这类批评家也会受到某种驱动力的影响,比如一些艺术批评家常常刻意地抛出颠覆性的观点背后实际上存在某种利益和权力的驱使,因而绝对独立的艺术批评是不存在的。

而后,顾振清先生概括总结了二十年来中国艺术写作的趋势,85新潮时期的批评写作基本上采用的政治社会学的批评方法,对于当时的前卫艺术运动乃至时代精神的解放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0年末1990年代初期,以范景中、曹意强、杨小彦、邵宏、黄专等人为核心、以中国美术学院为重镇的南方批评家群体以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为基础,为艺术批评界带了新鲜批评方法和理念。

黄专: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语境转换

第二位发言的是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黄专先生。黄专先生认为,艺术批评的独立性并不在于某种对抗性的姿态,而在于方法的独立和创新。1980年代与1990年代的艺术批评独立性的语境是不同,在1980年代的独立性所面对的是旧体制、旧思想。1990年代艺术批评独立性面对的则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艺术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体制性压抑。到了2000年之后,艺术批评独立性所面临的语境则是多重和复杂的。而后,黄专先生分享了如何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这个由央企投资的美术馆中保持独立的位置的相关经验。他认为,在如今策展人强势话语的大背景下,艺术家的声音越来越被边缘,他希望重新引入以艺术家、艺术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话语。

姚嘉善: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物质性与生产性

接下来发言的是2007年度首位CCAA当代艺术评论奖获奖者姚嘉善女士。姚女士的获奖作品《生产模式》一书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是从对于艺术生产的过程分析入手,进而带出关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和价值判断。正如主持人顾振清先生所言,姚嘉善所带来的这种与国内艺评家所不同的艺术批评方法论上的独立性比艺术态度上的独立性更具新鲜感和启发性。姚嘉善女士认为,应当将中国当代艺术置于中国当下经济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和生产性层面的问题。她更感兴趣的是调查和探索的过程,毕竟中国当代艺术问题乃至整体的文化问题并非一次就能够得到完整的线索和答案。在她看来,独立艺术批评不光是搜集资料支撑起一个写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它更多意味着提出问题,并激发其他写作者参与到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之中。

朱朱:独立写作者需要把握好距离

第四位发言的是2011年度CCAA评论奖的获奖者朱朱先生。面对顾振清先生抛出的关于批评家如何应对艺术家邀约的提问,朱朱先生回应说,他会选择性地拒绝那种具有先在判断性的邀约,以保持自身判断的独立性。在他看来,他的获奖作品《灰色狂欢节》与一般的艺术家个案批评写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样一本具有一定主题性的批评写作具有更大的主体表达空间。艺术家个案分析的意义则在于它为更具完整性的主题性写作奠定基础。面对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如何把握距离是每一个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写作者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朱朱所言,他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望远镜与显微镜之间不断调换焦距。

曹丹:推动跨国艺术评论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艺术界》杂志执行出版人曹丹女士。曹女士认为,作为当代艺术界的领军杂志,《艺术界》一直在寻找一种艺术评论方法论的独立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中,如何让这本双语杂志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中扮演积极平台的角色是《艺术界》同仁们所思考的问题。虽然翻译的有效性是值得商榷和讨论问题,但是翻译一直是《艺术界》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以期将更多的跨国艺评作者纳入到这个讨论空间之中。

艺讯网记者:黄碧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