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下午5: 20–7: 00
主持人:李振华
嘉宾:
张庆红(“哇CCAA”项目资助人),
颜晓东,
周姜杉(艺术家)
龙心如(艺术家),
刘栗溧(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
乌利•希克(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始人)
在本次CCAA15年展览中,数据,文献的呈现是以一种艺术家多媒体式作品及高精密度仪器 呈现实施的,数据艺术越来越多的呈现在当代艺术的表现及当代艺术展览的表现上,本论坛展开以多媒体艺术在本次展览的呈现引发的艺术文献探索。
李振华:“哇CCAA”——CCAA文献库可视化项目
首先由本场论坛的主持人李振华做简短的开场白。Data Art项目是整个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CCAA奖十五年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进行文献呈现,博物馆领域运用前沿的技术手段与公众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哇CCAA”是两位艺术家合作的一个新媒体项目,是CCAA十五周年纪念展的文献可视化、数据化呈现。由两个部分组成,包含四个章节的7分钟可视化展示和现场观众二维码互动系统。作品投影在上海Power Station of Art的五十米通道两侧,形成CCAA通道。物理通道对展览各个空间进行衔接,而CCAA通道投影则创建一个3D虚拟空间,观众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对艺术家作品发表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场外观众也可以通过“CCAA NOW”关注现场的讨论。
周姜杉、龙心如:“哇CCAA”项目计划的基本架构
首先发言的是“哇CCAA”的创作者艺术家周姜杉和龙心如。据龙心如介绍,之所以提出“哇CCAA”项目计划是基于一下几点考虑。首先,龙心如认为,这个项目最终应当呈现为一个“漂亮”空间,并与观众产生对话和交流。其次,面对CCAA如此庞大当代艺术数据库,他们的这个项目应当对其进行逻辑梳理和分析,便于观众在有限的展览空间歌参观时间内把握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面貌。再次,龙心如认为应当将当代艺术作品还原为一种活的状态,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中,留下每个观者、评审者、推选者的痕迹。周姜杉认为,数据艺术是艺术家利用数据、用艺术表达的方式将这些充斥于当今世界的信息数据回到现实中去的一种艺术形式。涉足新媒体艺术之前有过平面设计工作经历的周姜杉特别关注数据艺术如何对于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意义。
据龙心如女士介绍,“哇CCAA”对于CCAA文献库的视觉呈现包括以下四个框架。第一个叫做“波浪”。在通道墙上展现了一朵大波浪,距离观众最近的是第一届(1998年)的CCAA获奖作品,以此推远,离观众最远处的之最新一届的获奖作品,以年代顺序呈现CCAA十五年的历程。第二个框架是一个平面的结构。两位艺术家将CCAA的视频和图片等文献资料按照类型进行重新排布,最外层是所有与CCAA有关的关键词,其中包括历届评委的推荐词以及观众的评语。里面一层是人物、不同类型作品的排列。第三个框架基于CCAA的时间线索。每一届CCAA奖由一个大齿轮和五个小齿轮组成,四个小齿轮涵盖了当年获奖艺术家的照片、艺术家作品、评委推荐词、评委名单以及当年CCAA奖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CCAA不仅是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奖项,与CCAA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面貌。最后的一个框架是各届CCAA各个奖项的呈现,其中包括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杰出成就奖、艺术评论奖等,每个奖项由一个齿轮代表,最后还有一个齿轮代表曾经存在后来被取消的评委提名奖。
刘栗溧:“哇CCAA”——观众与文献库的互动桥梁
接下来发言的是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刘栗溧女士。刘女士认为周姜杉和龙心如两位艺术家完成的关于CCAA文献数据库视觉化呈现是本次CCAA十五年纪念展的一大亮点。它跳出了通常意义上文献呈现与观众缺乏互动的呆板呈现方式,用一种活泼和新奇的方式在观众与文献之间架设了沟通和互动的桥梁。刘栗溧认为新媒体的呈现方式将成为今后CCAA展览的一个方向,也是展览中最易出彩的一个方面。
乌利•希克: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观众参与度
第四位发言的嘉宾是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始人乌利•希克先生。希克先生认为,以“哇CCAA”这种方式呈现CCAA十五年的文献获得十分成功的效果。两位艺术家很好地发挥了新媒体这种媒介的优点,使前来观展的观众得以有机会参与进来,也是主办方有机会听到观众对于本次展览的评价和意见。
张庆红:扶持年轻艺术家的新媒体项目
接下来发言的是“哇CCAA”项目的赞助商张庆红先生。张先生认为,之所以与CCAA合作这个项目,是基于他对于CCAA所秉持艺术品质的一种信任。新媒体艺术在国际范围内已不新鲜,但是在中国范围内仍然能在许多领域扮演前沿的角色,他认为扶持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将他们的作品推向国际,也将国际上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关注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策展人引进来,与国内的艺术家产生交流和碰撞。
艺讯网记者:黄碧赫(整理)